|
隋唐的建立,結束了南北朝200多年的分裂局面,中華大地重歸一統(tǒng),尤其唐建立以后,在隋代所遺留的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隋代在當時是世界第一強國,在鼎盛時期而突然滅國,實在是讓人不勝唏噓),又經(jīng)過20余年的貞觀之治,唐代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第一號強國,真正是萬國來朝,四夷臣服。 唐朝石獅,除保留了東漢以來的行走形式外,還大量出現(xiàn)了蹲坐式的石獅。另外,唐代石獅的造型已趨向于寫實,石獅肩上的雙翅,頭上的飾角,以及身上的花紋統(tǒng)統(tǒng)都去掉了。 有唐一代,各帝王陵墓四周,多設置石獅,有蹲有站,但一律造型高大、氣勢雄偉,肌肉被夸張得更加有力,四肢變得更加粗壯,雙爪變得更加厚大,同時又造型圓潤,裝飾線條絢麗華美,將大唐盛世那種雍容華貴、雄邁威猛、不可一世的審美取向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 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石獅有武則天、唐高宗合葬陵——乾陵陵園四門石獅,武則天之母順陵陵園四門石獅。漢唐時期,獅子造型主要為皇家服務,在審美上也更多的表現(xiàn)了上層社會的審美取向。 唐代石獅雄強霸氣,威武強悍,大氣磅礴,氣壯山河,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威,俾倪天下,象征了唐朝在當時的霸主地位,真正是萬國來朝,唯我獨尊,所刻畫石獅昂首挺胸,前肢斜立,身體后仰,蓄勢待發(fā)。唐初的石獅明顯帶有南北朝石刻的特點,與所刻畫石獅與南朝天祿、辟邪如出一轍,都是昂首挺胸,腹部鼓起。與唐代天王的形象基本一致,都是昂首挺胸,傲視四方,觀察唐代的書畫、壁畫等影像文件,可以發(fā)現(xiàn)唐代的前兩代君主形象都是鼓腹,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氣勢,至于為什么唐代喜歡鼓腹,大概是因為唐初,唐皇尊老子為自己的始祖,崇奉道教,而道教講氣,而鼓腹代表氣壯,這應該就是唐初的獅子形象為什么是鼓腹的原因了。而當時的獅子形象都是被神話的,所以當時的藝術家和工匠都應該是參考了當時的帝王形象,包括皇帝的三綹長髯都被運用到了石獅的刻畫當中,唐陵中以乾陵的石獅為最,達到了中國石獅的藝術巔峰。而有唐一代石獅從始至終的一個演化特點就是前腿由早期的前傾蓄勢待發(fā)慢慢變?yōu)楹髞淼闹绷⒄笪W共吭絹碓叫?,并漸至平坦,石獅的氣勢越來越弱,雖然也很強悍兇狠,但總覺得神情里透露著些許的無奈。當然這與大唐的國運形勢息息相關,安史之亂以后,中央政權減弱,宦官當政,藩鎮(zhèn)割據(jù),對中央有尾大不掉之勢,而中央政府對這些強藩也是無可奈何。而反應到實施的雕刻上也就是越來越?jīng)]有生氣和力量,反射了一個王朝的漸漸沒落。唐獅的體型從始至終,越來越小,也間接反映了唐王朝的實力越來越小,國力越來越衰。
(轉自公眾號:拓山古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