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中談到:大人對孩子的保護,最好的方法是教會孩子進行反擊去進行自我保護。首先,這個叫打著正義的名義行使暴力,打著要自我保護的名義行使攻擊別人的暴力。第二,家長在事件當中一直在問:你是什么原因打架?誰打輸誰打贏?誰對誰錯?讓孩子去辨析事情的正確與否,可見,家長關注的是孩子打架事件本身,而不是關注孩子在當時的情緒。其實,當孩子在打架打輸?shù)臅r候,他有一份憤怒、害怕、悲傷的情緒,家長應該做的是同理孩子的這種情緒,而不是去關心事情的本身的對與錯。當今社會與家庭就是太多地要去辨析誰對誰錯了,其實,一個家庭是講情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第三,文章中的家長告訴孩子一定要立即還手,而不要告訴老師,這實際上是在塑造一個孤獨者,或者一個暴力者的行為。如果孩子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的打不過對手,又不告訴老師尋求幫助,于是孩子內(nèi)心便會害怕,從此內(nèi)心走上孤獨。如果面對一個弱小,打得贏得對手時,這個孩子將會成為暴力者,因為他知道自己打贏了,于是就會很囂張,未來就培養(yǎng)了一個流氓。這樣的孩子一旦當他遇到困難時,不會懂得尋求幫助。愛自己的孩子也要愛別人的孩子。打架也是一種教育,體驗打輸打贏的感受。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事情本身。讓孩子感受家是溫暖的港灣,父母永遠在旁邊陪伴和支持。可以跟孩子分享一個故事讓孩子體會到打架是好還是不好。第四,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要讓孩子學會告訴家長,學會尋求幫助。第五,告訴孩子以后如何避免打架。改變不了環(huán)境就轉(zhuǎn)換環(huán)境,讓孩子和品行好、超成績好的孩子交朋友。 2. 本堂課是人本心理學范疇,人本心理學就是以人為本的、尊重生命成長的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是羅杰斯。美國非常推崇人本心理學。 3. 《滋潤的愛》是源自臺灣,本節(jié)課部分252-300頁部分內(nèi)容。 4. 第一階段:依附期(0-18個月)。依附期,需要父母全身心陪伴。特征:18月以內(nèi)非常需要媽媽陪伴,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依附期缺乏安全感,會導致孩子一生缺乏安全感,缺乏力量。如果依附期發(fā)展不好,會影響后面的探索期(18個月-3歲),競爭期,自我認同感的發(fā)展。安全感的建立要從什么時候開始建立呢?孩子剛出生的那個時候是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的時期。傳統(tǒng)孩子出生時場景:小產(chǎn)房,紅色布置,醫(yī)生鼓勵,一出生就抱給父母看,孩子感覺到環(huán)境是喜悅地,其樂融融的。而現(xiàn)在,剖腹產(chǎn),媽媽被麻醉,爸爸在產(chǎn)房外,病房布置冷色調(diào),沒有溫暖的感覺。這個時候,孩子的不安全感已經(jīng)產(chǎn)生。消除恐懼的唯一方法是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心理臍帶與母親一直連接,直到13歲。 5. 依附期怎么樣陪伴?首先,在18個月之內(nèi)全身心陪伴在孩子身邊;其次,母乳喂養(yǎng),喝奶不僅可以提高免疫力,還可以提高安全感;第三,和父母同床;第四,物質(zhì)滿足;第五,皮膚性接觸。安全感俱足的表現(xiàn):敢于探索,自信,陽光。 6. 第二階段:探索期(18個月至3歲),孩子向外部世界探索,了解世界。不被允許探索:不讓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索過程,如玩水。破壞孩子專注力:當孩子在自我探索時,父母無情打斷。在探索期,父母怎么做?允許探索,鼓勵探索、陪伴探索、協(xié)助探索、克服障礙。 案例:向水塘扔石子的孩子,張老師幫孩子準備好石子,供孩子探索,同時,在旁邊保護孩子;當孩子不小心坐在地上哭起來了,爸爸伸出了一個手指頭去拉孩子。(如果孩子自己能夠站起來,去幫助孩子,這叫做干涉;如果孩子爬不起來,不去幫孩子,這叫做冷漠。)當孩子在探索期遇到困難時,父母要恰到其份地提供幫助。探索期抱孩子應該臉朝前,背朝父母。 7. 第三階段:自我認同期(3-4歲)。自我認同期是建立自信的重要時期。 8. 第四階段:競爭期。表現(xiàn):喜歡比賽,格斗;很喜歡表現(xiàn)自己;很喜歡挑戰(zhàn)難度。在這個時期,應該讓孩子知道家是溫暖的港灣,尤其當孩子在競爭中輸了的時候。孩子在競爭中想追求贏。允許競爭,陪伴競爭,同理失敗情緒。 |
|
|
來自: 昵稱30501711 > 《生命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