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本期小編:朱光星 莎士比亞曾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一個耶穌受難的圣經(jīng)故事,法律人從中解讀出了“不公正的審判”六個字。放眼于歷史的長河,這場不公正的審判,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面貌與進程。本期歐洲法視界為您推送余定宇先生的美文——《耶穌蒙難:改變歷史的世紀之審》,帶您探索圣經(jīng)故事背后的法律蹤跡。 耶穌蒙難:改變歷史的世紀之審 文 | 余定宇 (獨立撰稿人) 聲明: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所著《尋找法律的印跡》一書,推送已獲得作者授權(quán)。特此聲明并致謝。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惡甚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卻是水源。” ——十七世紀英國法學家培根語錄 當我們回首世界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興亡會像羅馬帝國的興亡那樣,表現(xiàn)出一種與法律的盛衰如此密切的息息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 早在羅馬立國的初期,羅馬的公民們,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曾普遍地對公民的權(quán)利、對法律的正義懷有一種深深的敬意。這種尊法守法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了差不多700年。但后來,當羅馬從原先的共和國變?yōu)榈蹏?、而帝國的疆土又急劇地擴張、急劇地膨脹后,當大量的金錢財富與奴隸美女滾滾流入羅馬后,羅馬社會便開始同樣急劇地腐敗了——不敬神、不守法,只迷戀權(quán)力與金錢。社會既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觀念和法治精神,又先天地缺少一種倡導一個神圣使命的宗教信仰,那么,在一個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暴富時代里,羅馬政府,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再像昔日的“法治”那樣有效地規(guī)范著羅馬人、團結(jié)著羅馬人、領(lǐng)導著羅馬及羅馬占領(lǐng)下的社會的健康成長? 如果沒有,那這個表面強盛而內(nèi)部卻不知所謂的龐大帝國,就只有坐著等死。 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都已開始相信: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其敗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樁極端殘忍和極其不公平、不正義的審判而引起的。 而那場不公正審判的受難者,卻有一個在全球婦孺皆知的響亮名字——耶穌。 在這一節(jié)里,我們的世界法律之旅又會重返地中海東岸的耶路撒冷。在公元前后,這里曾成為了羅馬帝國版圖的一部分,飽受過羅馬鐵蹄數(shù)百年的蹂躪,而那宗傳說中的“審判耶穌”的故事,就像一個巨大而痛苦的烙印,深深地烙刻在這塊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土地上。 從以色列最大的古德里安機場乘車向東南方行駛約40分鐘之后,我們的眼前,便出現(xiàn)了這座圣城的身影。對于我們來說,耶路撒冷并不陌生,早在尋覓“所羅門的智慧”的時候,我們便已經(jīng)來過此地。這座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海拔有800多米,遠遠望去,就像猶地亞山巔之上的一片宮殿。車抵舊城,仰望著古城墻上那一排排箭垛,我們不禁想起了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墻。 從雅法門這條新舊城區(qū)之間最重要的通道進入舊城,只見城內(nèi)狹窄而擁擠的街道上,穿著各式民族服裝的行人摩肩接踵??v橫交錯的小巷,殘舊的店鋪住宅,這一切,都令人產(chǎn)生出一種回到了“天方夜譚”時代的感覺。 說起來,“審判耶穌”這宗案子,本來也并不算是一件什么大案子。傳說在公元30年,在羅馬帝國占領(lǐng)時期,有一位自稱為“先知”的猶太青年耶穌,帶著12個門徒來到了耶路撒冷。他們到處演說,宣傳一種“上帝是所有民族共同的上帝”的新的猶太教教義。所到之處,這位“救世主”處處受到熱烈的歡迎,信徒的隊伍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這件事,終于引起了猶太教的大祭司們——法利賽人的忌恨,于是,他們決定借羅馬人之手,去清除掉這顆眼中釘。 在耶城內(nèi)的錫安山上,一條幽深古樸的深巷中,有一家同樣古舊的旅店,據(jù)說,這里就是2000年前耶穌與他的十二門徒在猶太教 “逾越節(jié)”前夜共進“最后的晚餐”的地方。 據(jù)說當時,在這一間不大而簡陋的房間里,點起了兩支昏黃的蠟燭,中間的一條長桌上,擺滿了烤羊肉、甜餅和幾瓶葡萄酒。“逾越節(jié)”的起源,是為紀念猶太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帶領(lǐng)以色列人越過紅海、逃出埃及的故事,在這個紀念日,猶太人家家都要吃一種未經(jīng)發(fā)酵的甜餅(據(jù)說逃出埃及時甜餅還未發(fā)酵好)。據(jù)說當時,耶穌將一塊甜餅,平均地分成十二份,然后逐一地把甜餅放入他十二門徒的口中(這在后來便成為了基督教的“領(lǐng)圣餐”儀式)。但接著下來,耶穌卻突然用一個悲傷的聲音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將把我出賣給敵人!” 當時,眾門徒嚇了一大跳:“是誰?是誰?”但誰也沒有注意到,一個名叫猶大的門徒此刻在緊捏著自己的錢袋,那里面裝著30個銀幣,那是法利賽人給這個叛徒的賞錢。 當晚,猶大果然給羅馬士兵發(fā)出了暗號,里應外合,逮捕了耶穌。 我們現(xiàn)在又來到了耶城郊外、橄欖山麓的朱斯馬尼教堂。這里據(jù)說是當年的羅馬總督府所在地,也是傳說中耶穌受審判的地方。教堂的中央,有一個大花園和8棵濃綠的橄欖樹,不知耶穌當年受審時,是否也曾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在羅馬總督彼拉多將軍的座前,一場在后來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的世紀之審開始了。 審判一開始,原告方就喋喋不休地向羅馬總督控告耶穌的瀆神和叛國兩大“罪行”,如:耶穌自稱是“猶太人之王”。耶穌說“上帝是不分種族貴賤,一律給予平等慈愛的和平博愛之神,它是人類真正的救世主”,等等,是公然藐視羅馬占領(lǐng)軍的權(quán)威。但羅馬總督彼拉多聽了半天,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場猶太人內(nèi)部的宗教教義之爭,而根本就找不到半點“叛國、顛覆政府”的罪由。 于是,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之王嗎?”“你說得對”。這是耶穌唯一的回答。在此后,無論羅馬總督再詢問什么,他都一概沉默,拒絕回答。 開句玩笑說,這大概是世界法律史上“沉默權(quán)”最早的起源了。 彼拉多真的是很驚訝,因為,很少有被告人能在法庭上抱這種傲然的態(tài)度。最后,他忍耐著不快,宣布了判決:“此人所做的事不足以判處死刑。對此人施行10下鞭刑,然后予以釋放?!?/span> 但臺下的法利賽人卻大聲地起哄,紛紛叫囂:“處死他!用石頭砸死他!”羅馬總督的心中明白,根據(jù)羅馬帝國的法律,眼前這個人是完全無罪的。但是,這班法利賽人卻是羅馬占領(lǐng)軍在以色列“以猶治猶”的骨干人物。是維護羅馬法律的公平正義?還是維護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利益?彼拉多沉吟半晌,最后選擇了后者。他命令羅馬士兵:“拿一碗清水來”。然后,在眾人的注視下,他鄭重地、一點一點地洗凈了雙手,然后,他再次宣判:“對于這個人的流血,我是清白的。你們看著辦吧?!?/span> 一個千古不聞、荒誕不經(jīng)和不可思議的法庭判決:“你們看著辦吧”。 于是,一出悲壯的“耶穌蒙難記”便開始在耶城上演了。耶穌先是被剝光了衣服,施行了一場兇殘的鞭打,這是死刑的前奏。然后,遍體鱗傷的耶穌,頭上被戴上一頂荊棘編成的皇冠,背上捆綁著一個粗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上,用工整的拉丁文和希伯來文寫著:“這個人叫耶穌。他是猶太人之王”。在5名兇惡的羅馬士兵的押解下,沿著眼前這條長長的小路——“悲哀之路”(Via Dolorosa),艱難曲折地向各各他高地攀登。一路上,他昏倒過10多次,斑斑血跡,染紅了這條幾公里長的“苦難路”。黃昏時候,耶穌終于爬到了山頂上,此時,天地死寂,這場悲劇已經(jīng)到了最后的一幕。 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被高高地矗立起來,四根大鐵釘被羅馬士兵釘進了耶穌的四肢——這是羅馬帝國發(fā)明的一種最殘忍的死刑方式。全身上下血肉模糊的耶穌痛昏了幾次,但他始終緊咬牙關(guān),一聲不吭,而山上山下,眾多圍觀者卻早已是哭聲震天。當太陽收盡最后一線余暉時,耶穌掙扎著抬起頭來,高聲呼喚道:“主呵!帶走我的靈魂吧,”然后,頭一垂,便魂歸天國,時年36歲。 這時候,一個羅馬士兵走上前來,拔出一把長劍,對著耶穌的心窩猛扎下去,完成了這死刑的最后一個步驟。隨著長劍拔出,耶穌的鮮血直涌,染紅了耶路撒冷的土地…… 一個無罪的人,卻被法庭無恥地出賣了并曖昧地宣布為有罪及受盡酷刑,但他卻毫無怨言地,為真正有罪的人背負起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并用自己的鮮血,來為全人類贖罪。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宗教?但這又是一種何等偉大的胸懷! 這宗千古奇冤,卻馬上使耶穌成為了全世界的圣人,也成為了地中海三岸、歐亞非三大洲萬萬千千被羅馬帝國壓迫侮辱的人民共同敬仰的“救世主”。應該再一次指出的是:迄今為止,史學界對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還基本上存懷疑態(tài)度。他們普遍相信,耶穌只是一個在傳說中被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但無可懷疑的是,正是從這些傳說中,才光芒四射地產(chǎn)生出了一個世界性的新宗教——基督教(在拉丁文中,“基督”一詞為“救世主”的意思)。四百多年后,那些從世界各地像潮水一樣涌來的“蠻族”——例如匈奴人、斯拉夫人、日爾曼人、汪達爾人等等,有許多就是打著基督教的十字架旗號殺入了羅馬。此后,古羅馬宏偉的建筑被蠻族燒成了一片廢墟,而廢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卻是一座座十字架高聳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可以說,不是耶穌造就了基督教,而是羅馬人造就了耶穌!一場不公正的審判,卻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面貌與進程!這一切,倒是當年的羅馬總督彼拉多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率軍去迎擊入侵的日爾曼人,正當羅馬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即將全線崩潰的時候,君士坦丁在戰(zhàn)場的上空突然看見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這個十字架后來又幻化成為一柄銀光閃閃的寶劍。在這把寶劍光芒的照耀下,羅馬軍隊士氣大振,最后終于擊退了蠻族、大獲全盛,從此之后,君士坦丁就皈依了基督教。次年,他頒布一道著名的“米蘭赦令”,宣布基督教為國教。20年后,當君士坦丁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耶穌的刑場和墓地,為彌補羅馬帝國這個300年前犯下的重大錯誤,她便下令在此地建立一座“圣墓教堂”,(又稱“復活教堂”)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殉道者。但一切都已經(jīng)太遲了——傳說中的耶穌早就已經(jīng)“復活”,而羅馬帝國,卻早已經(jīng)命中注定,是風雨飄搖、返魂無術(shù)了。 或許是因為這個故事太過悲傷了的緣故吧,今時今日,世界各地的人民卻用歡樂的圣誕節(jié)來紀念耶穌。每年的12月25日前后,圣誕樹、圣誕花、圣誕歌、“圣誕老人”的霓虹燈飾、尖紅帽就風魔全球。甚至連我們中國的大小超市、百貨商店里,都有許多職員扮成圣誕老人的模樣,在商店門前的馬路上向過往行人大派禮物。想不到一場不公正的審判,竟然會在2000年來,令圣誕老人的魅力沒法擋! 但“不公正的審判”,我們卻真心地希望,在這世界上是永遠不再出現(xiàn),無論它發(fā)生在哪一個國家。 文章信息 作者:余定宇 本期組稿編輯:陳夏紅 本期責任編輯:朱光星 圖片來源:http://www./page/painting/show.php?id=15960 聯(lián)系方式 歡迎各方有志之士投稿及加盟。 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 如需轉(zhuǎn)載“歐洲法視界”獨家刊文,請電郵聯(lián)系。 europeanlaw@126.com 更多歐洲法資訊請關(guān)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