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徽州,一個外鄉(xiāng)人若想深入了解這里的民俗風(fēng)情,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喧囂,輕輕地踱進那些古巷。徜徉其間,一幅幅清新淡雅、儒風(fēng)徽韻的水墨畫卷,徐徐展開。煙雨朦朧,丁香撐傘走過時,更愜意。 摯愛鄉(xiāng)村,尤喜漫步在古意悠悠、風(fēng)情萬種的古巷。 古巷像是一位靦腆的姑娘,撩開那云山霧罩的神秘面紗,最真實、最質(zhì)樸的素面便凸顯出來。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竊喜。歷經(jīng)時光磨痕,依然光潔的石板清幽清亮,仿佛是面銅鑒,照出天空、老宅的影子。 兩列高高聳起、削壁而立的長墻,馬頭高翹,像是母親在等候天涯游子歸來,中間一條寬不盈丈的逼仄通道,裁出一方長長的天空,漏出一道金色的陽光,這就構(gòu)成了古巷的骨架。 古巷是有靈性的。古巷興于何時,難以考證,但古巷的年輪,就是村莊的歷史。村落就像是一棵枝繁葉茂、擎天而立的大樹,那么,繁華的大街就好比是樹干,而巷弄就是那縱橫交錯的枝干,兩邊人家就是那密密的樹葉。 富庶點的村莊,巷弄中會有穿針引線般的水圳,門前流水家家枕,溪水淙淙,彈奏著和諧悅耳琴弦,唱著古老的歌謠,年年歲歲。無意間,拐彎處,巷口墻角處,嵌著一塊“泰山石敢當(dāng)”的石碑,好似一位將軍在守護著小巷的平安,日日夜夜,不避寒暑。 在徽州,大凡小城鎮(zhèn)或稍大點村莊,枕山面屏環(huán)水,千年老樟樹之下,鱗鱗青磚粉墻黛瓦之間,都會藏著彎彎曲曲的古巷。古巷中,那“東南鄒魯,朱子之鄉(xiāng)”的文化氣息會撲面而來,儒雅、莊重。 古巷或長,或短,長的數(shù)百甚至上千米,曲徑幽深,一折又一折,引向深處,巷窮路盡,柳暗花明,如漫步在徽州區(qū)呈坎古巷,就有那番感覺;短的不過幾米或幾十米,一目了然,一覽無余,如鄉(xiāng)野小巷。不少巷弄是四通八達,“條條古巷通京城”,層層環(huán)繞,總能轉(zhuǎn)到大街上去。還有的是一條死胡同,巷子盡頭建一石門洞,裝上小木門,白天打開,晚上可以鎖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古巷中,居住的人家往往有貧富貴賤、高低雅俗之分,有的赫赫有名,有的寂寂無名;有的是陽春白雪,有的是下里巴人。 徽州的每一條古巷,就是一幅世間百態(tài)、市井人情的社會風(fēng)俗畫。 驀然走進千年古鎮(zhèn)羅盤之鄉(xiāng)的萬安皂莢巷內(nèi),春雨瀟瀟,循聲訪古,發(fā)現(xiàn)巷內(nèi)有一私塾。孔圣人的匾額下,長條課桌邊,遙想百年前,幾個孩童在咿咿呀呀,“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先生正襟危坐,瓜皮長辮。這里面就有個“小行知”,這位后來成為偉大的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就是從這古巷中走出大山,漂洋過海。
在黟縣南屏村,這個桃花源里的古村落,號稱72條巷,36眼井,人灶千丁,至今徽派建筑還保留著當(dāng)初的風(fēng)貌,成了著名的影視村。人們喜歡去南屏,往往對村莊的古祠堂“楊家染坊”感興趣,而我卻覺得那些古巷,讓我找回了童年的感覺,當(dāng)年我外婆的村莊,率水岸邊的霞瀛村也是如此。
在古巷中徜徉,仿佛穿越時光,歷經(jīng)風(fēng)塵,讓一顆喧囂、浮躁的心,變得寧靜淡泊,仿佛停泊在溫暖的港灣,一任歲月流轉(zhuǎn),意韻依舊。
繁華謝去的徽州,一如耄耋期頤,紅塵褪去,寧靜與安詳,青苔斑駁的古巷更顯悠長悠長。這是最真實的徽州,充滿著煙火味的徽州。
如果你真心想去尋覓那一分儒雅與詩意,最好的選擇,就是遐思在徽州古巷,慢慢徜徉。 圖文來源:趣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