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與輕生:深深的自恨 “我已經(jīng)受夠了這個世界,也受夠了自己。我?guī)筒涣?、也救不了我自己,我覺得最對不起的人就是我自己,我無法幫自己完成所有的愿望,乃至于沒辦法完成一個愿望,我沒辦法使自己快樂,沒辦法使自己成功,我想好好愛自己,好好愛別人,但這一切我都無法做到。我恐懼死亡,真的很恐懼,可是我活著是為了什么?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也沒有快樂,我只是活在緊張不安與恐懼中。我真的很想救自己,很想很想……??墒俏乙粋€人真的無法做到,沒有人可以幫我,沒有人能理解我孤獨的感覺,我也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接觸了。這幾年,死亡對我而言已成了一種期望。”——一位患者在抑郁發(fā)作時寫給自己的信。 處于抑郁之中的時候,有時患者會表現(xiàn)出自殘與輕生的行為,其實這種行為正反映出他的自恨。對自己越加憎恨,理想化自我越加遙不可及,就會越加絕望,同時對自己的身體也會越加殘忍,就好像是對待一個外人的身體而非自己的。正是因為他沒有把現(xiàn)實中的自己當成自己,而一直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當中,所以才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視而不見,甚至恨之入骨。在他的意識當中,正是這個現(xiàn)實中的自己才是其達到理想化自我的障礙,才讓他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自殘與輕生往往會成為患者為了逃避真我的一種最后的選擇。開始患者往往會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改造自我”,這種改造幾乎包含能讓他感到自卑的任何方面。比如,如果他因為內(nèi)向而自卑,那么就會拼命地表現(xiàn)得外向、健談;如果他因為朋友不夠多而自卑,那么他就會努力地多交朋友;如果他因為自己不夠苗條和漂亮而自卑,那么他就會拼命地減肥,或無視整容的風險,以達到自己理想中的身材;如果他覺得自己不夠成功,那么就會拼命地追求他所期待的成功……任何他所厭煩的,都需要改變;任何他不愿見到的,都需要隱藏。比如,他會試圖隱藏自己的緊張不安、隱藏不快、隱藏臉紅、隱藏失敗、隱藏憤怒、隱藏任何讓他不安的東西。雖然這樣會讓他活得很不真實,但他就是不敢活出真實的自我。因為真實的自我在他的心中太失敗、太猥瑣、太無能、太不可愛、太容易受到別人的排斥與否定。有時,就算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改變或隱藏了自己所痛恨的某些特質(zhì),這時他會獲得暫時的興奮與驕傲,就好像他戰(zhàn)勝了抑郁。但好景不長,畢竟一個人不能在所有方面成功;一個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方面變成自己所期望的樣子;一個人也不可能掩飾所有他所不愿見到的缺點或他所謂的缺陷。當他終于認識到,自己無法成為心中所期望的樣子,所期望的自己的時候,就會再次陷入到深深的自卑與自恨當中,這時他又會重復(fù)上面的步驟,以期待奇跡的出現(xiàn),情緒神奇般地好轉(zhuǎn)。但處于抑郁中的人往往“期待”過多,就好像和命運談判一樣:只有你(命運)滿足我的期待,我才快樂給你看。也許小的時候用這種策略對待痛愛甚至溺愛我們的父母尚且可行,但命運是不吃這一套的,現(xiàn)實不會因為你的“期待”而改變。當所有的掙扎與痛苦都無濟于事的時候,這種掙扎就會轉(zhuǎn)變?yōu)閷ΜF(xiàn)實中自己的否定,當這種自我否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從量變到質(zhì)變,從自卑上升到自恨,他恨的是現(xiàn)實中的自己無法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恨的是現(xiàn)實中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當他無法改變現(xiàn)實中的自己,也無法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的時候,他就會陷入到更深的絕望當中。當然,此時他也會存有一絲幻想:認為正是抑郁才讓自己無法心隨所愿,正是抑郁才讓自己如此“失敗”。最后他只能幻想沒有了抑郁,一切都將變得不同。 漸漸地,從第一階段掙扎未果的情況下,患者慢慢地變得像是一個屢敗屢戰(zhàn)的將軍。最后他變得垂頭喪氣,幾乎不再進行大規(guī)模抵抗了。當他意識到無法改變自己,也無法從抑郁中脫身,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的時候,因自卑而產(chǎn)生的改變自己的動力就會慢慢變?nèi)?,接著自恨就會接?/span>“帥位”。當然這不意味著患者就放棄了對理想化自我的追求,而是自毀的行動和表現(xiàn)慢慢多了起來,因為不斷的失望就會帶來深深的絕望,這種絕望就會加深自恨的程度,接著自殘與輕生的想法及行為就會登場。 一開始,這種自毀只是在想法層面上停留,會直接或間接地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颊叩挠H人及僅存不多的朋友也會感覺到這一點,但不會引起足夠地重視,畢竟不能期望患者周圍的人都像心理學(xué)家般對此敏感。當這種想法不斷在患者大腦中集聚,當想法終于上升到行為的層面的時候,患者周圍的人才開始著急,并為此擔憂。一些人很不幸,在這最開始的自毀的行動中就喪失了生命,但更多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殺死自己,僅僅是用這種行為表達出其自恨及對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的一種無聲的抗爭! 之后,自殘與輕生的行為會更多地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頻率和自恨的程度成正比,越是痛恨現(xiàn)實中的自己,就會越多地出現(xiàn)輕生的行為。這種行為不拘形式,可以是輕度的自殘,也可以是輕生。這時患者周圍的人開始著急,害怕患者突然會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此時,患者也表現(xiàn)出了無奈:我不想這樣對待自己,但我沒有辦法改變我自己?;颊邇?nèi)心中依然是尚存希望的,但他的希望依然是“趕走抑郁”,之后便可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越無法實現(xiàn),就越掙扎;越無法實現(xiàn),就越痛恨自己、痛恨抑郁……最終只有死亡才能幫自己解決這一切:既然無法改變,那么就結(jié)束這場必輸?shù)挠螒虬桑∵@似乎成為存在輕生念頭及行為的患者心中的“潛臺詞”。 其實患者沒有意識到,問題不在于是否要結(jié)束生命,而在于你結(jié)束生命的理由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處于抑郁狀態(tài)下的人,雖然內(nèi)心深處并不想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或自殘,但因為無法擺脫對真實自我的恨,所以也是一面“矛盾”,一面繼續(xù)傷害自己。雖然內(nèi)心深處無法放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深愛自己的親人和朋友,但內(nèi)心中的矛盾與掙扎使他無法平靜,只有身體上的痛苦及放棄這一切的想法才能讓自己暫時感到好受一些。內(nèi)心中的兩股勢力:真實的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仇視的失敗無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有能力,沒有缺點,足夠好的自己),使他既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也無法達到理想中的自我,更無法退出這場無休止的戰(zhàn)爭。當這兩股力量的對抗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他就會從逃避失敗的現(xiàn)實與失敗的自我,轉(zhuǎn)向“消滅”現(xiàn)實中的自己,當這個軀殼不存在的時候,戰(zhàn)爭也就結(jié)束了。這也是一種“解決法”,但卻是一種被逼無奈及最“笨”的解決法。雖然消滅自己就可以停止這場戰(zhàn)爭,但同時也會因此喪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xùn)|西:“愛”與“希望”。用這種“解決法”停止戰(zhàn)爭就會失去生命中最為寶貴的部分。所以一定還有更好的選擇,不是消滅現(xiàn)實中的自己借以停止戰(zhàn)爭,而是要從交戰(zhàn)的雙方來進行細致的分析。 其實這場戰(zhàn)爭的起源在于:真實自我的無法接納,與理想化自我的遙不可及。陷入到這場戰(zhàn)爭時患者往往存在一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思維上的狹隘性??v觀戰(zhàn)爭的起源與發(fā)展,其實患者一貫的努力都是在改造現(xiàn)實中的自我以達到理想中的樣子,當行不通的時候,繼而就會選擇逃避或自毀的方式來停止戰(zhàn)爭。我們很少反思,問題到底是出在現(xiàn)實自我還是理想自我呢?有沒有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過于貶低與苛責現(xiàn)實中的自我,又過于美化理想中的自我,所以才會陷入到矛盾之中?如果是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放棄對理想化自我的尋求,以接納真實的自我,不是一樣可以停止這場戰(zhàn)爭!當對立的雙方中的一方消失了,內(nèi)心中的戰(zhàn)爭就會停止。當我們放棄對理想化自我的盲目崇拜,可以接受現(xiàn)實中需要關(guān)愛的這個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不必結(jié)束生命,而且依然可以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兩樣重要的禮物:愛與希望! 下文將更詳細地向大家介紹如何接納現(xiàn)實中的自我,摒棄理想中的自我,不再因為對理想化自我的盲目崇拜與幻想,因此就痛恨,甚至想消滅現(xiàn)實中的自我。一些患者不會立即同意我上述觀點,可能因為“中毒太深”的緣故吧。他會固執(zhí)地認為,理想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真正可以給自己帶來幸福與美滿人生的自己,而現(xiàn)實中的自己是丑陋的、無能的、無用的、不可愛的、失敗的、無顏見人的自己,你怎么敢讓我放棄理想中的自己?如果我放棄了,生活將如何繼續(xù)?并且最重要的是,連我自己都看不起這個自己,又怎能讓別人接受,我又怎能心甘情愿地面對這個“殘缺的自己”,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殘缺的人生”?這樣的自己與生活,如何能讓我自信與快樂,如何能讓我擁有來自于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患者會找出無數(shù)的理由來反駁我的觀點,因為對現(xiàn)實中自我的“仇恨”太深,對理想中自我的盲目崇拜,而且也包括他為了達到理想化自我所付出的無數(shù)努力與痛苦煎熬。所以他是不會輕易接受我的觀點,依然會固執(zhí)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戰(zhàn)斗著。“玉”代表著理想中的自我,而“瓦”則代表現(xiàn)實中的自我。但其實患者沒有反思,“玉”真的存在嗎?“瓦”真的就沒有一點光澤與價值嗎?有沒有可能自己一直在一場本無法取勝的戰(zhàn)斗中苦苦堅持,也許在原點就錯了,所以以后的種種努力只會讓自己更加遠離真我,而非找回自我。本書全篇都在講找回“自我”,但這個待我們找回的“自我”其實是“瓦”而不是“玉”。當我們可以接納“瓦”的時候,在我們的努力與愛護下,“瓦”也可以煥發(fā)光彩,但如果一味陷入對“玉”的追求,那么最終將無所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