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學里五臟是心、肺、脾、肝、腎的合稱。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并且與肢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系,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即藏象。 本講我們開講中醫(yī)學對于脾臟的認識。 脾位于中焦,在橫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其生理功能上與口、唇、肌肉、四肢有一定聯系。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于脾與胃,故脾與胃相為表里?!睹魈梦迮K經》云:脾者,裨也,為言助胃氣也。說明脾能幫助胃運化水谷精微物質,以供給人體營養(yǎng)。 脾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兩方面,即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 ?。?)運化水谷。運化水谷,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飲食入胃后的消化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于脾的運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為精微,也依賴于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 因此,脾主運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實際上就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作用。脾的這種功能強健,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養(yǎng)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前人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如果脾的這種功能減退,就會引起消化,吸收和轉輸的障礙,發(fā)生腹脹、腹瀉、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理變化。 ?。?)運化水液。運化水液,也稱運化水濕,是指脾對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起著促進的作用,在肺、腎、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維持人體水液正常的代謝。這一過程,《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這段文字作了概括。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退,則可導致水濕潴留的各種病變,或凝聚而成痰飲,或流注腸道而成泄瀉,或溢于肌膚而成水腫。 脾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種功能失??蓪е铝硪环矫娴墓δ苁С#试诓±砩铣3;ハ嘤绊?。 脾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是說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統攝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脈道之中而不溢于脈道之外的作用。因為血的來源靠水谷精微物質,如果脾的功能旺盛,營養(yǎng)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統攝血液。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氣的 固攝作用。 如果脾氣虛衰,不僅生化血液不足,而且失去統攝的功能,那么血液將離開正常的軌道,便會出現血虛及各種出血病證,如因脾虛而引起的長期便血、崩漏、肌衄、鼻衄等,稱為脾不統血。 脾主升清 所謂“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所謂“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吧濉保词侵钙⒛軐⑺染⒌葼I養(yǎng)物質,吸收并上輸于肺,以營養(yǎng)全身。故說“脾氣之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質,所以說“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濁相對而言,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升胃降形成了升清降濁的一對矛盾,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 另一方面,臟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物質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氣血充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同時,脾氣升發(fā),又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癥狀。脾氣下陷(又稱中氣下陷),則可見久瀉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證。 (未完待續(xù)……) |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28.中醫(yī)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