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狀元最為“拉風” 
	唐代科舉,考試和錄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謂通關節(jié),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約定,用不著在考場內(nèi)、答卷上或在閱卷時作弊,雖不正大光明,卻也不違法。 
	自宋太祖禁止公薦,科考逐步過渡到以答卷定棄取。宋真宗時,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考試規(guī)則,試卷糊名彌封,不論主考官出于什么動機——受請托、受賄或是愛才,要想預定錄取誰,都不能公開進行了,完全憑考場上的答卷來定錄取與否。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制,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yōu)的官職,并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yōu)槭芳宜Q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 
	宋代朝廷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后,皇帝親自一一接見并賜宴(如聞喜宴、瓊林宴等);詔令宮中衛(wèi)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后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連皇帝也行注目禮。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出外領兵打仗、奏凱還師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英宗正式規(guī)定,此后每三年舉行一次,并成為定制,為歷代所遵循。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并為后代所沿用。狀元一詞的來歷前面已經(jīng)說明過,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稱榜眼。探花則源于唐朝杏園的探花宴選少年俊秀者為探花郎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