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壑千林送雨聲 ——詠夏雨古詩詞賞析(下) 川 雪 夏雨變化無常,雨后景象萬千。唐代詩人施肩吾在《夏雨后題青荷蘭若》寫道: 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jīng)一雨洗諸塵。 微風(fēng)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 此詩是詩人在夏日雨后,為一寺廟所題寫。描寫了寺廟雨后的清新,以及寺廟內(nèi)一片青青蓮葉的美景。雨后的蓮葉上水珠滾動,像青色玉盤中瀉水銀一般美麗。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臨江仙》詞,展現(xiàn)了雨后的美景: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 墮釵橫。 這首詞寫的是夏季傍晚陣雨過后一時之情狀。上片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 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葉的夏日風(fēng)光圖。柳蔭外、池塘上,陣陣驚雷后,下起一陣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葉上,簌簌作響。此處一個“碎”字用的巧妙,細膩表現(xiàn)出雨打荷葉的聲音蓋過了荷葉本身風(fēng)中相撞發(fā)出的聲音。 夏雨來得急,去得快,“小樓”以下三旬寫雨后情景。雨勢本來就不洶涌,一會兒天就放晴了。小樓西角,一道彩虹掛在天空。斷虹之美,令人難以名狀,詞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斷虹之美,斜陽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盡致。虹一彎,忽現(xiàn)云際,則晚晴之美,在此時顯得更加妙不可言,無可著筆處乃偏偏有此斷虹,來為生色,來為照影。閨中女主人公出現(xiàn)了,她倚著小樓欄桿,看彩虹落下,“待得月華生”。這表明她曾長時間地佇立在此。她或許在等待情人到來,從彩虹生直至月上東山。 下片描繪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覺圖,小樓繡閣,玉鉤放下、帷簾低垂,女主人公閣內(nèi)鼾睡。只見她躺著的涼簟紋理平整,不見折皺,而她頭上的釵鈿則垂落在水晶枕旁。詞人巧妙地從燕子的視角,將女主人公夏日晝寢的畫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詞中的這位女主人公,她的生活無疑是華貴的,她的心靈卻并不歡快。涼席上,玉枕旁,陪伴她的只有她自己金釵。這就暗示著:她正獨守空閨。她在妝樓倚欄依望。她聽到雷聲、雨聲、雨打荷葉聲,卻聽不到丈夫歸來的馬蹄聲。她看到雨后彩虹,夜空的新月,卻看不到丈夫的身影。她又在無望的期待中度過一個炎夏的永晝。她只得悵悵的,懨懨的,獨自回到閨房,垂下珠簾,因為她不愿那成雙捉對的燕兒窺見她的縈寞,嘲笑她的孤單,可以想見她的孤獨和愁苦,而睡夢中的她一定仍在期待。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別有情趣: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這首小詞用輕松活潑的筆調(diào)寫自己夢中泛舟西湖和被雨驚醒后的情景。上片寫夢中泛舟西湖花底,驟雨打篷,從夢中驚醒。下片寫醒來所見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 上片寫夢中泛舟西湖花底,驟雨打篷,從夢中驚醒?!拔鐗舯庵刍ǖ祝銤M西湖煙水”,詞人午睡,夢中駕著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煙霧繚繞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這兩句寫的雖是夢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絕妙的水墨畫,淡筆素描,勾勒出湖面勝景的一個輪廓,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凹庇甏蚺衤暎瑝舫躞@?!蓖蝗?,一陣暴雨擊打船篷的聲音,把他從夢中驚醒,一瞬間,先前的扁舟、荷花、煙水頓時消失,可以想見,詞人此時對夢境還有些留戀,對雨聲打斷他的美夢不無遺憾。 下片寫醒來所見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皡s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卻是”二字,承上啟下,把夢境和現(xiàn)實串在一起。原來,先前夢中聽到的“急雨打篷聲”,睜眼一看,是雨點落在門前池塘中的荷葉發(fā)出的聲音?!疤弊终f明雨下得很急,與上片的“打”字相呼應(yīng)。雨珠在荷葉上活蹦亂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點擊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說“散了”“還聚”,若不是觀察仔細,是很難提煉出這樣的佳句來的?!熬圩魉y窩,瀉清波?!薄八y”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寫出水珠在荷葉上滾動聚合的狀貌。這兩句是說,雨點聚多了,聚成水銀般的一窩,此時葉面無法承受它的重量,葉上的積水便瀉入池中?!疤薄ⅰ吧ⅰ薄ⅰ熬邸?、“瀉”,四個動詞連用,把雨打荷葉,荷葉面上水珠滾動,周而復(fù)始的情景寫得活靈活現(xiàn)。 詞構(gòu)思巧妙,意境新穎,夢境與現(xiàn)實對照寫來,曲折而有層次,極富變化,細細品味,似乎看到晶瑩璀燦的珍珠在碧綠的“盤”中滾動;似乎嗅到荷花的陣陣幽香,有很強的藝術(shù)魅力。 再看明代詞人陳子龍的《謁金門·五月雨》: 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極目平蕪人盡去,斷紅明碧樹。 費得爐煙無數(shù)。只有輕寒難度。忽見西樓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這首詞的標題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黃時雨,柳宗元詩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詞中所寫,正是這種景象?!?/span> 上片寫景。在那黃鶯兒啼叫的地方,滿天正飄灑著雨絲,“疏雨”是間歇的雨,“搖蕩”形容雨絲飄灑的狀態(tài),正所謂“雨絲風(fēng)片”,再加上間斷的鶯啼,再準確不過地寫出了梅雨的特點。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雨后輕寒,盼晚上天晴,聊慰心靈的孤寂。 清代詩人陳文述《夏日雜詩》中的夏雨,很有情意: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炎夏已逝,秋涼將至。“暑氣微消秋意多”,爽身清涼的感覺,令人愜意稱心。對此,歷代詩人筆下都有喜氣洋洋的吟詠。陳文述的這首詩,對秋涼降臨的描繪別出心裁,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麗奇趣的意境,令人難忘?!八暗桶嫏陂_”,臨水敞窗,這是感受秋涼最敏感的典型環(huán)境?!罢眙∈捠栌衤┐摺?,簟,竹席。蕭疏,涼爽之意。秋涼爽身的快感,首先來自寢臥的枕席。講得淺白,人人同感,倍增親切。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這是兩句別致精彩的好詩,荷葉上的雨聲送來了秋意,一夜雨聲把涼爽帶入了夢境。涼到夢境,看似無理,實則多情。夢境猶涼,形容涼得溫存,涼得親昵,涼得體貼入微,涼得愜意稱心。這兩句詩對秋涼的描繪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詩人盍西村《蓮塘雨聲》中有詞句云:“忽聞疏雨打新荷,有夢都驚破。”寫的是荷上雨聲,驚破好夢;陳文述寫的是荷上雨聲,為夢送涼,一動一靜,悉成妙締。 南宋詩人陳與義的《觀雨》,寄寓憂國之情: 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fù)舉,風(fēng)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乾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此詩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東南戰(zhàn)線攻破臨安(今杭州)、越州,繼而從海上追擊宋朝皇帝,高宗從明州逃至溫州。在兩湖(湖南湖北)一線,金兵于1130年春天進逼湖南長沙。當(dāng)年二月長沙守帥向子湮積極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形勢略有好轉(zhuǎn)。詩人在卞京(今河南開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陽,此時正住在貞牟山上。一場夏雨翩然而降,詩人的思緒也隨著雨絲在紛飛。該詩雖然寫的是雨景,但卻包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極大關(guān)注,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了。 首聯(lián)“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點明了詩人此時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態(tài)行為?!吧娇汀笔窃娙俗灾^,“客”點明處境,“龍鐘”寫詩人精神狀態(tài);“不解耕”表明詩人不會(懂)農(nóng)桑。這里,與其說詩人在介紹自己,不如說他在述說那個不幸的時代。寓居異鄉(xiāng),是因為國破家亡;精神疲憊,是因為顛沛流離;不事農(nóng)桑,是由于在這戰(zhàn)亂擾攘的年代無法進行和平生產(chǎn)。首聯(lián)的出句,寫出了詩人對這個特定時代的鮮明態(tài)度,是因,是“客”;對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現(xiàn)了詩人鄭重的神態(tài)及沉重的心情?!瓣幥纭笔沁\用雙關(guān),既是天氣的變化,也是當(dāng)時抗金時局的動態(tài)。這又與前面的“不解耕”自然銜接,“觀雨”與“時局”二者圓和無跡。 頷聯(lián)寫景,景象壯闊,氣勢雄渾。江壑林嶺,風(fēng)起云涌,雨聲陣陣。詩人既寫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現(xiàn)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緒:廣大地域的風(fēng)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個國家顛覆播遷的寫照。這里不單寫雨景,也是在寫時局,最高統(tǒng)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勢如破竹,這里的“云”“雨”又是兩層含義巧妙的融會在一起。 盡管云雨的猛烈遮蔽萬物,雨中的萬物并沒有全然屈服,時局也并非黑暗一片。烏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撓的抵抗,搖搖欲墜的危局中也有一絲生機(這里主要是指當(dāng)時的長沙守帥向子湮的積極抗金舉動)。頸聯(lián)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對局勢的企望。竹枝頑強地挺立著,高高的山角上、大風(fēng)吹掀處露出了光明。這里詩人對雨勢變化觀察的細致入微,表明他對現(xiàn)實的高度關(guān)注。 尾聯(lián)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詩句,對句也是老杜的“盡洗甲兵長不用”詩句的化用,在此均為反其意而用之。詩人由雨又想到了一個典故:武王伐殷時,天降大雨,姜太公說:“這是上天在為我們洗刷兵甲,助我伐紂!”我大宋王朝如果興兵伐金,也可以借助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個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當(dāng)然這里的“雨”所指的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積極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戰(zhàn)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奮進的輿論氛圍等等,與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壓迫勢力、飄搖欲墜的危勢等等是不同的(這也是廣義的“雙關(guān)”)。這是作為意象的多義性決定的,更是詩人關(guān)心時局、希望政局好轉(zhuǎn)的本意決定的。 當(dāng)然,全詩還運用了擬人、對仗等辭格,使得氣韻雄沉;但關(guān)鍵還是雙關(guān)的應(yīng)用,把眼前的自然現(xiàn)象、把詩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感與對現(xiàn)實的焦灼而深刻的思慮天衣無縫般地有機融為一爐,拓寬了詩歌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內(nèi)涵,氣足神完,極具審美意義,是陳與義現(xiàn)存詩中的精品。 宋代詩人呂本中的《柳州開元寺夏雨》,寄托著家國身世之感: 風(fēng)雨瀟瀟似晚秋,鴉歸門掩伴僧幽。 云深不見千巖秀,水漲初聞萬壑流。 鐘喚夢回空悵望,人傳書至竟沈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羨班超封列侯。 呂本中在宋高宗建炎年間,避地柳州。當(dāng)時時局不寧,山河破碎,他感嘆國家多故,身世飄零,不禁悲從中來,遂借眼前風(fēng)雨,將滿腔心事,傾訴而出。 首聯(lián)寫景,點題“開元寺夏雨”五字。夏天的一場大雨,驅(qū)走了暑熱,寺中本來清涼,這時更添上了絲絲寒意。于是,詩人聽著風(fēng)聲雨聲,心潮澎湃,雖是夏季,卻產(chǎn)生了無盡的悲秋般的蕭瑟之感。詩寫的景色,極其清幽,無論是“風(fēng)雨翛翛”還是“鴉歸門”的黃昏景象、僧寺的空曠寂寥,都與自己流落他鄉(xiāng)、憂國憂身的心情渾融交合在一起,寫得很深沉?!八仆砬铩比质侵黝},是結(jié)合了氣候與心情的感受。 頷聯(lián)扣緊夏雨,寫山中景色:暮云高漲,遮住了秀麗的山峰,耳中是澗壑中嘩嘩的流水聲。這兩句,一句通過視覺寫,一句通過聽覺寫。視而不見轉(zhuǎn)而聽,承接得很自然。云霧蓊翳,水聲喧豗,形象地表現(xiàn)山中下大雨的情況。 頸聯(lián)轉(zhuǎn)入寫情,寫鐘聲喚醒了思鄉(xiāng)的美夢,回到了現(xiàn)實中,人便感到更加惆悵;惆悵的中心是連家鄉(xiāng)親友的消息一點也沒有,所以心潮激蕩,回照首聯(lián)聽風(fēng)聽雨的心情。這兩句,以夢中及現(xiàn)實的反差,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游子思鄉(xiāng)的深情。 尾聯(lián)由思鄉(xiāng)轉(zhuǎn)入對國事家事的感嘆。詩借用了李安民與班超典,且將二典糅合在一起,說自己不是封侯的料,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功名富貴的鄙視,另一方面又對報國無門表示傷感。 這首詩,以景起,以情結(jié),寫景開闊,抒情細膩,構(gòu)成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動畫面。 當(dāng)然,夏天的狂風(fēng)暴雨,有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zāi)害,詩人們對此也有深刻反映。如南宋詩人陸游的《大風(fēng)雨中作》: 風(fēng)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屋漏不可支,窗戶俱有聲。 烏鳶墮地死,雞犬噤不鳴。 老病無避處,起坐徒嘆驚。 三年稼如云,一旦敗垂成。 夫豈或使之,憂乃及躬耕。 鄰曲無人色,婦子淚縱橫。 且抽架上書,洪范推五行。 狂風(fēng)怒吼似要拔山,暴雨傾盆如決河堤。在這狂風(fēng)暴雨的肆虐下,房屋漏雨難于支撐,窗戶發(fā)出震耳的聲音。大鳥都墮地而死,雞狗都噤聲不鳴。老弱病人無處躲避,只好坐在那里發(fā)出驚嘆聲。本來莊稼長得很好,一下子就被摧殘殆盡。詩人用他憂傷的筆,給我們描繪了暴雨肆虐的慘象。面對這樣的自然災(zāi)害,鄰居面無人色,婦女孩子淚流縱橫。詩人也束手無策,只好到古書中去尋找解決的方法。表現(xiàn)了詩人同情受災(zāi)百姓,面對災(zāi)害無可奈何的窘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