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樾,道光元年(1821)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德清縣東郊南埭村(今乾元鎮(zhèn)金火村),是時他的父親俞鴻漸在京任職。四歲以后,因南埭鄙鄉(xiāng)難以從師讀書,他乃隨母親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臨平求學,從故鄉(xiāng)出走。從此踏上與父業(yè)相襲的道路,考進士,入翰林。
俞氏是德清的望族,自元末俞希賢遷居德清,先世多隱于農(nóng),故譜牒不著。至清乾隆間俞廷鑣(字昌時)及其子俞鴻漸(字依伯)只現(xiàn)三位聞人,俞樾是第四位。俞家雖多次遷寓,但俞樾每以德清俞氏自居,后來他親制了三枚印文,曰“德清俞氏”、“烏巾山舍”、“南埭村民”,又幾番在詩中語“吾邑烏巾山”,以示不忘德清故里及出生地。今德清縣南埭村尚存俞樾晚年主持修造之“四仙橋”,蓋橋建時他預(yù)感自己不日也將仙去,乃以“四仙”命名,四仙者,曰其遠祖、祖父、父親及他本人,并有橋聯(lián)在橋的南側(cè):“雙槳泛輕舟,綠水瀠洄南北埭;一條橫約略,青鞍安穩(wěn)往來人。”另橋北側(cè)亦有聯(lián)。
俞樾工書法有江聲之風,以篆、隸法作真書,善以隸筆作楷書,別具一格。尋常書札,率以隸體書之,尤工大字。如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八十六歲高齡,仍以其飽滿的情懷,穩(wěn)重的章法,渾圓的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俞樾作書后數(shù)十天,便倏然長逝了。所題詩碑成為絕筆。這塊由俞樾補書詩碑名擅當時,拓本流傳甚廣,古雅拙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