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數人在首次被診斷為腫瘤時常常不知所措,拿著一份CT報告,或一份內鏡病理結果,焦慮無比的初診患者常常會有一連串的問題:這個病現在嚴不嚴重?這樣的病情大概還能活多久?如果做了手術,還需要什么別的治療嗎?這個以后會復發(fā)轉移嗎? “這個病現在嚴不嚴重?這樣的病情大概還能活多久?如果做了手術,還需要什么別的治療嗎?這個以后會復發(fā)轉移嗎?”這些問題對于初診患者往往是無法回答的。 因為首次確診的腫瘤患者,其腫瘤的分期往往還無法確定,不同的分期預后差別很大。現代醫(yī)學是講究治療依據的,在沒有詳細檢查結果,醫(yī)生就沒有辦法給出患者想要的答案。 有時腫瘤很小卻很早出現了轉移,有時候腫瘤很大,卻還未發(fā)生遠處轉移,可以手術切除,所以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具體對待,所以發(fā)現腫瘤能否有手術治療的機會,是否適合手術或者是否化療都要有準確的檢查結果。 首先完善檢查 發(fā)現腫瘤,醫(yī)院要進行治療必須先診斷清楚,有了客觀的檢查,才能對腫瘤進行非門別類的治療或處理,準確判斷出了腫瘤的分期治療起來也更有據可依,因此首先要對腫瘤進行評估。 比如在做胃鏡發(fā)現胃癌后,還要做CT檢查,看腫瘤浸潤深度、是否侵犯了其他器官、周圍是有轉移的淋巴結,另外若是先做了超聲或CT等影像學發(fā)現腫瘤,還要取活檢才能確診腫瘤,做到萬無一失。 胃、腸都是空腔臟器,分為里層和外層,胃鏡、腸鏡是從里面觀察,判斷病灶是否已經累及了外層需要CT、磁共振等檢查來評估,比如腫瘤是否長出來了?周圍淋巴結的情況如何?肝、肺或腹腔內是否有轉移?這些都與能否手術治療密切相關。若腫瘤還比較小、比較局限,沒有不可切除遠處轉移才有手術根治的價值。 因此腫瘤早期、晚期不是一張胃鏡、腸鏡或者超聲報告單就能回答的。在了解腫瘤的具體情況后,才有辦法進一步進行治療,而不是貿然都先做手術。 制定合理的方案 病人和病人家屬常常焦急地問:“醫(yī)生,什么時候能給做手術啊?越早手術越好啊!” 能做手術的當然要盡早手術,但還要考慮患者適不適合做手術。通常來說,胃腸道腫瘤局限于原發(fā)部位是較好的情況,沒有周圍侵犯、肝臟轉移等情況下,現在基本都能手術切術,若出現了轉移的情況則需要另外具體分析。 經過檢查,醫(yī)生會判斷腫瘤的情況,比如大腸癌肝轉移,這個肝段的轉移瘤能不能同期根治切除,最終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當然也還要考前其他的情況比如患者的心肺功能好不好,能不能耐受手術,營養(yǎng)狀況還不好(太差會影響術后恢復),等問題。 勿盲目追求一刀切 隨著人們對實體腫瘤認識的加深,目前腫瘤的治療已經不是外科切除的單一模式。不可強求醫(yī)生進行手術,要是無法完全切除就是姑息手術,做了不一定對病人好。 有些晚期的患者可能需要先做化療使得腫瘤降期后再爭取機會手術,術前放化療是新輔助治療,也是為了更有效的控制甚至治愈腫瘤。 以晚期胃癌為例,是先手術還是先化療才是對患者最好的選擇? 在外科傳統觀念中,對于晚期胃癌患者會先采取姑息性減瘤手術以減少腫瘤負荷,然后再做放化療,但是這樣的治療方案復發(fā)率還是很高,患者的生存期獲益也相對有限。 以前認為,對于伴有腹膜轉移的胃癌患者,手術 化療的方案與單純化療相比,對于在減少晚期胃癌所致的癌灶大出血、梗阻、穿孔等并發(fā)癥起到積極作用, 但最新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顯示晚期胃癌采用手術 化療方案并無生存優(yōu)勢。 隨著新型化療藥物的應用和化療方案的優(yōu)化,使得手術 化療的傳統理念受到挑戰(zhàn),而最新的高級別循證醫(yī)學證據使得晚期胃癌治療理念的天平向積極的聯合化療傾斜。 目前在伴腹膜轉移的晚期胃癌治療上,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先進行化療比傳統的先動刀子療效要好。同樣是治療晚期腫瘤,有時候治療順序換一換,療效大不同,說明復雜的腫瘤問題不應再以單一的外科切除解決,而是要結合各學科優(yōu)勢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療方案。 所以初診的癌癥患者和家屬不宜盲目追求盡早手術,應認真向相關專家咨詢請教,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才是重中之重。不宜手術者不能勉強,避免人財兩空,因為手術了生存期可能并未更長。 中國的人均醫(yī)療資源是非常不足的,有時候醫(yī)生不可能對每個患者都耐心的講解上半個小時,這樣后面排隊預約的患者幾個月都可能約不上號。我們做科普,在這里介紹一些常見的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您想了解的問題,我們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話題進行科普解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