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既能夠調四肢,治頭目風熱,腦骨疼痛,養(yǎng)目血,去翳膜,主肝氣不足,又具有延年益壽的藥用功能。而且菊花花大色美,馨香沁脾,有凌風傲雪的高雅品格,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隨著市場對菊花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菊花種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近幾年由于白絹病的發(fā)生嚴重,影響其生長發(fā)育,降低鮮切花的產量和質量,經濟效益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菊花的生產。本文為大家介紹了菊花白絹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方法,詳情如下:![]() 一、受害癥狀 植株在生長發(fā)育的任何時期均可受害。發(fā)病初期,莖基部產生水漬狀褐色不規(guī)則病斑,下部葉片及枝條變色、萎蔫,并迅速向上蔓延,葉片由正常的深綠色變?yōu)榈G色,其后產生白色菌絲,逐漸成為菜籽狀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后為黃色,最終成褐色,莖基部腐爛壞死。剖開莖部可見髓部半空,內壁有白色絲狀物。該病害為一種毀滅性病害,受害輕的造成爛根,導致發(fā)育不良或爛莖,植株矮小,分枝較少;發(fā)病重的導致莖稈折斷,整株枯死。 二、病原及發(fā)病規(guī)律 菊花白絹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白色絹狀,呈扇狀或放射狀擴展,而后集結成菌素或糾結成菌核。顯微鏡下菌核中央呈灰白色,由無色多角形細胞組成。病菌生長溫度為l5℃~35℃ ,最適宜溫度為30~C,l5℃以下菌絲生長緩慢,高于4()℃停止生長。在溫度25E一35E,空氣相對濕度80%~95%時利于病菌生長。 病菌以菌核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核產生菌絲進行初侵染,菌絲萌發(fā)后即可侵染寄主。病株產生的絹絲狀菌絲延伸接觸鄰近植株傳播,菌核借風雨或白粉虱、蚜蟲等小昆蟲活動傳播蔓延。連作或土質粘重及地勢低洼條件下發(fā)病嚴重。一般6月中下旬始見病株,7~8月份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病嚴重,9月上旬病情發(fā)展趨緩,9月下旬基本停止發(fā)展。 三、綜合防治技術 1、農業(yè)防治 (1)種子消毒。 播前可用10%食鹽水或l0%硫酸銨溶液漂洗種子,除去雜物后,用清水洗凈晾干后播種。或用50℃溫水浸種l0分鐘,也可用相當于種子重量0.4%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以殺死混雜在種子內的菌核。 (2)實行輪作,避免重茬。 與菊科、百合科觀賞植物輪作種植,可以減少田間菌源,輪作周期一般3年。 (3)深翻土壤,合理施肥。 植株拉秧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頃施人腐熟雞糞55000kg,過磷酸鈣2500kg,草木灰3000kg,并加入長效性氮磷鉀復合肥2000kg。做成高20~30cm,寬1m左右的高畦,按株行距25cm X 25cm栽植。 (4)增加植株營養(yǎng)。 在幼苗長到6~8片真葉時,噴施l:l:500倍的尿素、葡萄糖水液溶,每隔7~8天一次,連續(xù)2~3次,可加強葉片營養(yǎng),調節(jié)體內氮糖比,提高植株抗病性。 (5)加強管理,提高植株生活力。 定植后20天,進行第一次摘心,促使基部萌發(fā)側枝。當側枝長到30cm時開始搭架,以防植株倒伏。生長期保持充足的水肥供應,一般每隔l0~l2天灌水一次,結合澆水根灌稀釋的腐熟糞水,每l 5天噴一次1%的磷酸二氫鉀。外界溫度高于25℃時進行遮陽,保持氣溫10℃~25℃ ,空氣相對濕度50%為宜。植株現蕾后,對多余的側蕾應及時抹去,以免消耗養(yǎng)分。切花采摘后,及時清理植株上的斷枝,摘除地上部分的老葉和黃葉,利于通風透光。 2、化學防治 (1)土壤處理 大田栽培在整地前每畝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1~2kg,或五氯硝基苯粉劑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各1kg,與15kg細土拌勻,撒于土表隨整地耙入土中,7天后播種;棚室栽培用福爾馬林1 50倍液噴施在墻體、地面等部位,密閉一晝夜,隨后通風,6天后播種;地下害蟲可用90%敵百蟲0.5~1.Okg/卣,拌細土30kg均勻撒施地面,翻入土中,可有效減免該病害的發(fā)生。 (2)藥劑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視病情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續(xù)3~4次。保護設施內可于傍晚密閉棚室,選用45% 百菌清煙劑熏蒸,用藥量180~200g/畝,或用10%速克靈煙劑250g熏煙,防治效率達90%以上。 |
|
|
來自: 昵稱35818102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