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典型病案7例例1 陳某,女,33歲,1999年11月30日初診。 病史:患者既往濕疹病史。此次發(fā)病10天前無明顯誘因軀干、四肢起小皰流水,前來求治?,F(xiàn)患者口干喜飲,心煩失眠,小便黃,大便干。 診查:腰背部、雙上臂、雙大腿皮膚潮紅散在紅色丘疹、小皰,部分小皰融合成片,表面潰破糜爛。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西醫(yī)診斷:急性濕疹。中醫(yī)診斷:浸淫瘡。 辨證:濕熱浸淫,熱重于濕。治法: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處方:龍膽草10g,黃芩10g,梔子10g,干生地15g,白鮮皮30g,苦參15g,牡丹皮15g,馬齒莧30g,薏苡仁30g,車前子15g(包),澤瀉15g,羚羊角粉0.6g(分沖)。 局部外用馬齒莧30g,煎水1000ml后冷濕敷。 二診:服藥5劑,皮膚紅腫減,滲出明顯減少。前方去羚羊角粉,加地膚子15g,局部加用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化毒散。 三診:再服藥5劑,皮損干燥脫屑,無自覺不適,外用黃連膏治愈。 例2 李某某,男,40 歲。二天前不明原因出現(xiàn)上肢及面部灼熱瘙癢,迅即潮紅腫脹,并出現(xiàn)密集米粒大紅色丘疹及小水皰。發(fā)病前未接觸過和食用過特殊物品和食物,但有日曬史?;颊呒揖映睗瘢^去有類似病史。自覺口渴思飲,心煩,大便二日未行,小便黃赤而少,脈洪大而數(shù),舌紅苔黃膩。 辨證: 素有蘊濕,復感熱邪,濕熱互結(jié),發(fā)于肌膚,熱重于濕 診斷: 急性濕疹 治療: 清熱除濕、利水消腫止癢。 藥用: 生石膏30g,黃芩10g,龍膽草10g,山梔10g,生地3 0g,丹皮10g,馬齒莧30g,車前草30g,冬瓜皮15g,木通6g,白鮮皮30g,六一散30g(包)。 局部用馬齒莧、黃柏各30g,煎水冷敷。 二診:上藥服3劑,腫大消,滲出亦止,部分區(qū)域仍有糜爛,部分區(qū)域已干燥脫屑。再以前方去冬瓜皮、木通、車前草改車前子,加地膚子、澤瀉,局部改用祛濕散、甘草油調(diào)敷,干燥皮損用黃連膏外擦。 例3 劉某,女,32歲,2000年1月13日初診。 病史:患者2周前無明顯誘因身起皮疹,瘙癢重,搔抓后流水,曾于外院予氯苯那敏(撲爾敏)等藥物治療,未見明顯療效?,F(xiàn)患者瘙癢重,心煩失眠,小便黃,大便干。 診查:面額部、軀干、四肢散在紅斑、小皰,對稱分布,境界不清。皮損周圍散在抓痕結(jié)痂。舌紅苔黃,脈弦滑。 西醫(yī)診斷:急性濕疹。 辨證:濕熱并重。治法:清熱除濕涼血。 處方:龍膽草10g,黃芩10g,生地黃15g,梔子10g,白鮮皮30g,苦參15g,車前子15g(包),澤瀉15g,六一散30g(包),瓜蔞15g,熟大黃10g,蒺藜30g。局部外用馬齒莧冷濕敷。 二診:服上方5劑后,大便通暢,瘙癢減輕,滲出減少。上方加白術(shù)、枳殼各10g。 三診:服上方5劑后,皮損干燥脫屑,基本不癢。外用黃連膏,續(xù)服藥5劑后痊愈。 按語:以上三例患者均為急性濕疹,皮損為紅斑、丘疹、小皰,伴心煩失眠,小便黃,大便干。中醫(yī)辨證均為濕熱內(nèi)蘊。但例1、例2患者皮損紅腫焮熱,滲出明顯,起病急。證屬熱重于濕;例3患者皮損腫脹不明顯,滲出較輕,證屬濕熱并重。故在治療上,二者有所不同。故在例1、例2中以龍膽清瀉肝膽實火、下焦?jié)駸幔S芩瀉上焦熱,梔子清三焦熱,白鮮皮、苦參、車前子、澤瀉、冬瓜皮等清利濕熱,生地黃、牡丹皮、羚羊角粉、生石膏清熱涼血解毒,羚羊角粉兼可鎮(zhèn)肝安神。馬齒莧清熱解毒,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有抗組胺作用。諸藥配合,共奏清熱除濕、涼血解毒之功,使患者很快痊愈。例3患者濕熱并重,與例1、例2相比,加用瓜蔞、熟大黃通腑瀉熱,六一散清熱利濕,因熱象不著,未加用羚羊角粉、生石膏。 在外治方面,對于滲出性皮損,張主任多以馬齒莧煎湯冷濕敷,再以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化毒散外敷,對于治療滲出性皮損有很好療效。 例4 梅某,24歲,1999年12月2日初診。 病史:患者兩個月前食用魚蝦后身起皮疹,瘙癢劇烈,滲出明顯,曾于外院診為“濕疹”,予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治療,皮損緩解,但停藥后皮損又起?,F(xiàn)患者身起皮損,瘙癢夜間較重,滲出不重??诟煽诳?,納差,大便黏滯。 診查:軀干、四肢散在暗紅色斑片,部分紅斑表面可見水皰、糜爛面,部分紅斑粗糙肥厚。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濡。 西醫(yī)診斷:亞急性濕疹。 辨證:濕熱內(nèi)蘊,濕重于熱。治法:清脾除濕。 處方:白術(shù)10g,枳殼10g,薏苡仁30g,白鮮皮30g,苦參10g,車前子15g(包),澤瀉10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黃柏10g,黃芩10g。外用馬齒莧煎水做冷濕敷。 二診:服上方3劑后,滲液明顯減少,瘙癢不重。再服藥5劑后,無滲出,糜爛面恢復,皮損干燥脫屑,臨床治愈。 例5 胡某,女,25歲,1999年11月18日初診。 病史:患者身起皮疹十余年,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近1個月來背部、雙下肢起疹,伴瘙癢,腹脹便溏,眠可。 診查:四肢軀干散在肥厚浸潤性斑塊,背部、雙下肢伸側(cè)皮損輕度糜爛滲出。舌質(zhì)淡,舌體胖大,苔白,脈濡緩。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亞急性發(fā)作。 辨證:脾虛濕盛。治法:健脾除濕。 處方:白術(shù)10g,茯苓10g,薏苡仁10g,枳殼10g,當歸10g,川芎10g,丹參10g,陳皮10g,木香6g,厚樸6g,白扁豆10g。 黃連膏外用治療干燥皮損,氯氧油外用治療背部、雙下肢糜爛、滲出性皮損。 二診:服上方7劑,無糜爛滲出,前方加紅花10g,赤芍10g。 三診:服上方14劑,皮損基本消退,遺留色素沉著,臨床治愈。 按語:以上兩例患者屬亞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亞急性發(fā)作。皮損多為肥厚浸潤伴糜爛、滲出。多有腹脹、便溏等臨床癥狀。證屬脾虛濕盛,濕重于熱,以健脾除濕為主治療。例3患者為急性濕疹治療不當遷延而來。熱象偏重,在治療中以清脾為法。方以白術(shù)、枳殼、薏苡仁清脾除濕;白鮮皮、苦參、車前子、澤瀉清熱除濕;黃柏清熱燥濕;生地黃、牡丹皮涼血活血。方中白術(shù)、枳殼、薏苡仁均以生藥,使健脾而不生熱,是筆者喜用的清脾之法。例4患者為慢性濕疹亞急性發(fā)作,素體脾虛濕盛而熱象較例3為輕,故在治療上不用生藥而以炒白術(shù)、茯苓、炒薏苡仁、炒枳殼健脾除濕,當歸、川芎、丹參養(yǎng)血活血,陳皮、木香、厚樸行氣醒脾。兩例患者相同中有不同,察病按脈,辨證論治,同中求異,使兩例均收到良效。 例6 杜某,男,45歲,1999年11月29日初診。 病史:患者10余年來反復起疹,自覺瘙癢,曾于多家醫(yī)院診為“濕疹”,口服外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皮損遷延不愈,時輕時重,前來求診。 診查:雙手背、雙小腿暗褐色肥厚粗糙斑片,伴抓痕。雙手掌角化、皸裂性斑塊。舌淡暗苔白,脈沉緩。 辨證:脾虛濕蘊,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治法:養(yǎng)血祛風,除濕止癢。 處方:當歸10g,川芎10g,紅花10g,丹參15g,首烏藤30g,珍珠母30g,白術(shù)10g,茯苓10g,白鮮皮30g,苦參15g,薏苡仁30g,姜黃10g,木瓜10g。水煎服,每日1劑。蒼膚洗劑煎水泡手,手掌角化性皮損外用5%水楊酸軟膏,四肢皮損外用黃連膏。 二診:服上方14劑后,瘙癢減輕,皮損變薄。上方加炒枳殼10g。 三診:服上方14劑后,基本不癢,肥厚性皮損明顯變薄。雙掌角化皸裂性斑塊基本消退。繼服除濕丸治療。 例7 榮某,男,65歲,1999年11月25日初診。 病史:患者雙小腿起疹6年,自覺瘙癢,時有糜爛、滲出。自覺雙下肢沉重,夜寐欠安。 診查:雙小腿暗紅色粗糙肥厚斑片,斑塊,伴抓痕、血痂,輕度糜爛滲出。雙小腿靜脈曲張明顯。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緩。 西醫(yī)診斷:墜積性濕疹。 辨證:氣虛血瘀,肌膚失養(yǎng)。治法:健脾除濕,養(yǎng)血潤膚。 處方:白術(shù)10g,茯苓10g,薏苡仁30g,車前子15g(包),澤瀉15g,地膚子15g,當歸10g,川芎10g,首烏藤30g,雞血藤30g,木瓜10g。 滲出、糜爛皮損外用氯氧油,肥厚皮損外用黃連膏。 二診:服藥7劑后,無滲液,糜爛面愈合。再服藥21劑,雙小腿皮損變平、變薄,無自覺瘙癢。繼服用除濕丸、活血消炎丸鞏固治療。 按語:此兩例患者均為慢性濕疹,皮損表現(xiàn)為肥厚粗糙性斑塊,伴抓痕、結(jié)痂,加重時可有糜爛、滲出。病程纏綿,反復不愈。但例5患者血虛的征象更為明顯,皮疹色暗,雙掌角化、皸裂,舌質(zhì)暗淡,均為陰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之象。在治療上以當歸、川芎、紅花、丹參、首烏藤養(yǎng)血活血,白術(shù)、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濕,白鮮皮、苦參祛風除濕,姜黃、木瓜為我喜用的上、下肢引經(jīng)藥。對于掌跖角化的病人,我以蒼膚洗劑煎水置溫后泡洗手足,療 效頗佳。例6患者皮疹輕度糜爛、滲出,下肢沉重,舌質(zhì)淡胖,脾虛濕盛之象較為明顯。所以在治療上選用較多的健脾除濕藥,輔以養(yǎng)血活血之品。兩者皮損表現(xiàn),癥狀有所不同。在治療上也各有側(cè)重。根據(jù)不同的辨證,選用不同的治法,方能收得好的療效。 (整理:張芃、周壘) |
|
|
來自: 昵稱34812915 > 《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