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客家圍屋 tan mi : ke jia wei wu 贛南客家圍屋是整個客家民居的母體,龍南至今保存著的376座形態(tài)各異的客家圍屋是特色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圍屋建筑防御功能突出,形制別具一格,構造超凡脫俗,文化內涵博采眾長,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 關西圍屋外墻高近10米,歷經13年夯筑而成,堅固異常,固若金湯,且墻體平整光滑。圍墻全部采用黃泥、細沙、石灰石三合土夾雞蛋大小的河卵石版筑而成,為加強其韌性,還專門滲透了漏水糖和糯米汁,墻面油刷了一層桐油,為防止土匪用火攻,外墻上看不見一絲木材,其木梁外露的一端用“馬鐵釘”緊錮,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夯土墻,俗稱干打壘,干實則是圓木,用作筑墻時的側模板,兩端用斜收墻的楦木模板,置于兩干之間,用草繩把相對的兩面的干連接縛緊,填配好的土夯筑,然后割斷草繩,把干上移,為第一“版”,再縛緊后夯土,如法每夯一層移一步,逐步上移,至所需高度,疊版而成。 關西圍外墻因時間長久,版與版之間表土駁落,接縫處形成一條橫線,因規(guī)模宏大,每筑一版,花費近一年的時間,一條橫線就是一年的建筑時間,夯墻至屋頂,則是青磚波頂。 影壁也稱照壁,主要用于較重要建筑或建筑群大門前及入口處,目的是對正對面的祠堂補光反射和阻隔作用,在環(huán)境氣氛上起到莊重、森嚴、神秘的效果。古文獻中有“蕭墻”,指的是宮室或國君府宅面對大門的門屏。“蕭”是“肅”,肅敬;“墻”是“屏”的意思,臣見君,至屏而愈加肅敬。 《論語》: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萸,而在蕭墻之內也。后人將內亂便稱“蕭墻之禍”。影壁大概是從之演化而來,影壁二字是“隱避”二字變化而來的,它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等級制度和風俗習慣。在關西新圍的西門口和祠堂門口前都立有一塊碩大的一字影壁。給走進圍屋的人們徒增一種敬意,足見圍主徐老四當年的霸氣和財氣。 在關西新圍的東、西側高腳牌坊前后和小花洲內,采用的都是狀如梅花狀的梅花墻,梅花朵朵,錯落有致,既成了跑花坪和花廳空間分隔的隔墻,又有遮陽和通風的功能,富于裝飾性。 關西新圍占地7426平方米,只有東、西大座大門出入,東門是侯門,以前是不會經常打開來的,只有來了尊貴的客人才從東門進去。東門建筑上外圓內方,用粗大的馬條石壘筑而成,看起來并不雄偉,但堅固異常,做工非常精致。 關西新圍設有三重門,第一重為鐵皮包門,采用100多塊約5厘米的鐵皮釘在門板上;第二重是六根粗大的杠子門,用杠子緊緊頂住鐵皮門;第三重為厚重的閘門,是用鏈條從門樓下垂放下來的,門頂上還設計有防火的水槽,一旦敵人用火攻,上面可放水下來。 設計上處處考慮防御的功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兩旁有耳房,耳房上專門安放有門神位,如圍屋被敵人圍攻以后,圍內的人民平時還照樣敬奉祖先、祈佑平安。西門做工上較簡單,是普通的石門,設計上也是三重門,門邊有一財神灶。 圍屋祠堂背面是一排庫房,前檐用土磚砌成,地勢較高,防霉防潮,高約9米,二層19間,當?shù)鼐用穹Q之為“土庫”,主要用于儲存糧食物資。上層用木枋挑出樓廓,各間通過樓廓構造的“內走馬樓”相連接,房間名稱以八卦方位取名,日:乾屋、坤屋、震屋、離屋等。 每個房間的作用功能也不盡相同,如乾屋是鹽庫,坤屋是油庫,離屋是酒庫,中間兩扇大門的是專門用來放置轎子的轎庫,西邊最邊一間是用于緊閉犯了宗法的入庫,東邊的炮樓是彈藥庫,西邊的炮樓則是圍屋用來放置比較貴重的東西,稱之為“銀庫”,都用木板樓面作底層。 因時間的久遠和人口的增多,土庫的功能都慢慢改變了原來的作用。土庫走馬樓挑出的木枋是一溜倒葫蘆垂柱,倒葫蘆是“福祿到”的含義,是拍照的最佳地點之一。 關西新圍的祠堂門前,左右立有一對雄雌石獅,青石制成,制作精巧,做工細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憨態(tài)可掬,極富人情味,這對石獅是關西新圍的鎮(zhèn)宅之寶,雄獅含石珠,頂戴花翎,腳握四四方方的官印,祥云座上雕有書卷、寶劍,是圍主徐老四的化身。而母獅造型更具特色,胸前和左側雕刻有兩只小母獅,左腳抓元寶,祥云中雕有花扇和玉簪。 窗欞也稱窗格,客家圍屋內的窗欞構造十分考究,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構成種類繁多的優(yōu)美圖案。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觀,好似鑲在框中掛在墻上的一幅畫。
下載贛州旅游官方App 樂享優(yōu)惠購票輕松游遍贛州 ……
|
|
|
來自: 瀞舒凝蘭 > 《家鄉(xiāng)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