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歷史 |ID:kanlishi8 歷史·有品有趣有態(tài)度·澄清誤解·還原真相!轉(zhuǎn)載注明來源
【史記 卷十一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白話】貨冺本身,是萬物所生產(chǎn)出來的,是天地所孕育出來的,如果有人要想獨佔,會導(dǎo)致很多禍害。 利,是百物生息,天地周行的載體,如果有人想壟斷,那么害處必多。天地百物都要分得的東西,一個人怎么可能獨占呢?獨占必會讓很多人憤怒,要疏導(dǎo)利使他們布施于上下的。即使讓神、人、百物無不各和其所,還會整天不安擔(dān)心埋怨到來。 所以《頌》說:我們追思后稷,德行確實配得上擁有天下,他讓我們生民立命,無不各得其所。 《大雅》說:布施賜予,成就了周邦。就是布施利還害怕埋怨啊,這種心態(tài),才成就了周到現(xiàn)存的興盛。 普通百姓如果一味追求利,我們都稱之為盜。 從抽象概念上講,這里的“利”是萬物生息運轉(zhuǎn)的一種媒介和載體的說法與西方關(guān)于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合理性的論述是一致的。即資本有流動的自然屬性,資本本身就可以帶動社會資源流動起來,不需要人的干預(yù),就可以使社會更加高效、更加公平。但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區(qū)別在于“利”如果流動失效了怎么辦? 我們認為,政府就是一個負責(zé)確保公平的機構(gòu),所以,天之道損有余而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政府就是要在人性的弱點處做正確的循天道的事,損有余而補不足,確保社會公平。而西方則覺得政府是一個必要的“惡”,權(quán)力大了要做惡,沒有又不行,所以,與其信政府不如信資本,即使資本失效了,還是能夠經(jīng)過一段時間休整再次起效。 政府是公器,器,就是工具。不存在本質(zhì)屬性上的善惡,在于誰在用。善良的人用了,對民有利,是善政,要支持。壞的人用了,對民有害,是劣政,要推翻。這也是西方不理解為什么中國沒有所謂的西方形式的民主,民眾支持率卻非常高,因為政府在做正確的事就行。本質(zhì)比形式更重要。
利,從禾從刂,銛也。從刀從和,和然後利。《易》曰:“利者,義之和也?!?/strong>會意。從刀,從禾。表示以刀斷禾的意思。本義:刀劍鋒利,刀口快。要得到利益,就要講求與道義的統(tǒng)一。 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要恰到好處的相和,最適宜的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假使我有利,你沒有利,乃至損害到你,而你得了利,一定會損害到他,這種有損另外一人的利,并不是利的目的,也不是利的定義;這里的利,是兩利,彼此間都有利,才夠得上利。 利,利益,有利。逐利是人的自然本性,《管子》曰:“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意思是說,爭取民心的方法,莫如給民眾帶來利益,給民眾帶來利益的方法,莫如做出實際政績。處理政務(wù)時,時刻都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為他們謀福祉,如此,我們的工作就容易做,也能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利”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聚人,社會穩(wěn)定。如果沒有處理好,也可以散人,失去人心,社會動蕩。由此可見,我們古代的圣人對“利”的認識是非常精確的!
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利者義之和也。這就告誡我們,在取利時各有各的道,但不能因自己的利去妨害他人的正常利益。取利要講義氣,要取之有道,聚之合義。有義則可和,有和則得利,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否則,無義之利,不可久也! 總之,要生活自在其實也不難,用周易智慧而言,即: 一要正位,首先自己要了解自己,常問自己:我是誰?我該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二要應(yīng)時,凡事都要與時偕行,該止則止,該行則行,行止有時! 三要善變,變則通,因時而變,因勢而通; 四要適中,凡事都要恰到好處,要適時適度,做到中心不亂,至誠至信。 五要養(yǎng)正,要保持清寧,要走正道; 六要以勞獲利,以義取利,取之合道,用之合理! 凡與人打交道,貴在位,貴在利,凡與事打交道,貴在變,貴在中;凡與自己打交道,貴在時、貴在正。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系微信公號 讀史閱世 特約作家穿越君作品。不得匿名及隱匿來源轉(zhuǎn)載,歡迎大家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