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針灸與按摩:能量調(diào)理的藝術(shù) 不同的辯證體系,只是不同的工具 學中醫(yī)、國學,或者學心理學、教育學,不要過于局限于“本專業(yè)”。因為,這些學科都是關(guān)于“人的生活”的,真實的體悟,是由長期的觀察和實踐而來,需要我們自己來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心智得到發(fā)展和成熟,學習自然就會深入淺出,事半功倍。古人說:“致廣大而盡精微”。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看了許多歷代的醫(yī)書、醫(yī)案、哲學、人類學、現(xiàn)代物理學、心理學等專業(yè)書籍,體會到: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與語言,描述對同一個世界的認知,統(tǒng)合起來,相對完整些。 認知因人而異,不同時代,學問精深的學者們,往往能由自己專業(yè)出發(fā),觸類旁通,跨界去學習、去分享他們看到的世界。由不同的道路登上知識的大山,最后在高處匯合而不執(zhí)著上山的路徑。飽覽美景,求同存異。 工作幾年之后,接觸了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對社會結(jié)構(gòu)、商業(yè)運行、管理模式有了學習和體會,經(jīng)驗到世間人事物的變化多了,臨證思路也靈活展開了。雖然看書的時間比以前少了,但對人體、疾病、和中藥方子的理解和感受,反而深入細致了。 這也是一種觸類旁通。學習某個學科,書本和知識、經(jīng)驗確實很重要,而學習的高度廣度與本人的心智和發(fā)展、精神開放度、清晰度、專注力、意志力,以及自身的心身健康水平,甚至和生活能力密切相關(guān)。知和行同樣重要,避免做書呆子。 常有不少學了多年的學生,尤其是從西方來到中國學中醫(yī)的學生問:陰陽辯證、三焦、衛(wèi)氣營血、五行辯證、六淫辯證、七情、八綱……,這些辯證方法,哪個最好用?怎么才能不沖突? 不同的辯證體系,只是不同的工具。因不同的入手路徑、觀察角度,而產(chǎn)生的不同辨析方法。哪個好用就先從哪個上手。邏輯化的頭腦,常常會做這樣的事:比較不同辯證方法的異同,把重點關(guān)注在尚未融會貫通之處,卡在那里,浪費時間。 中醫(yī)講的是氣一元論,一個蛋糕,可以一切二,或切三切四,不同的體系代表不同的切法,重點是我們自己要清楚選擇哪個工具能幫我們進入這個領(lǐng)域。 與其在文字、論文中比較《傷寒論》里“厥陰”與溫病學說的“三焦”、“衛(wèi)氣營血”有什么異同,歷代各家都有哪些解釋,不如老老實實在具體病人的身心上,體會古人說的“厥陰、三焦、衛(wèi)氣營血”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指月”的原理。要在活生生的人和生活中看到、聽到、摸到、體會到古人所說的“厥陰證”、“下焦病”。 粗守關(guān),上守機 經(jīng)絡(luò)和穴位的學習也是這樣,除了背誦,不如先自己摸一遍,每次按一個,靜靜體會。我記得大學碰到某些課實在沒意思,又不能跑,就坐在那里玩一個游戲:放松下來,把手指輕輕放在足三里上,放幾十分鐘,看看會發(fā)生什么。就是玩的心態(tài)。 “玩”,是傳統(tǒng)文化里很重要的一個字,不少東西是在放松的狀態(tài)里,無意中體會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標,往往會錯過。 手指放在那里,剛開始沒感覺,穴位下面凹凹癟癟的,這是“虛”;放一會兒之后,就開始“突突突”跳,“經(jīng)氣已至”,氣血開始感應(yīng)了。過一會兒它自己就會慢慢地開始起伏、開闔。 它會不斷蓄勢,有時候,會覺得下面會有力在向上頂,而到一定時候它會沿著胃經(jīng),順著小腿接通下去,通到腳脖子那兒,下不去了,為什么呢?那里是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而且容易存邪氣,所以要打通關(guān)節(jié)。 再放一會兒,它繼續(xù)蓄勢,“嘭”,通到腳底了。通到腳底的時候,原來身體里的寒氣啊,熱氣啊,“呼呼呼”地出來了。這是“補瀉自調(diào)”。 我起初是這么學針灸的,你們也可以試試看。 我學習的時候還做過各種實驗來體會氣血經(jīng)絡(luò)。比如,一只手放在足三里,一只手放在小腿肚,今天你們就可以回家試。這是很簡單的物理傳導,手是熱的,足三里和小腿肚就會熱起來。 第一個階段,熱會慢慢地滲進去,很自然地布散。有的是往上走,有的是往下走,你玩得多了就知道它什么時候往上走,什么時候往下走,每個人體質(zhì)不同,走的方向和速度也會有區(qū)別。這些書上都不會告訴你。 有一次很有趣,我把一只手放在肚臍上,一只手貼著后腰命門,這么玩的時候,就在想,我能不能讓這前后兩股氣接通??? 我就想像:能量是超越時空限制的,兩只手之間沒有皮肉筋骨和內(nèi)臟阻隔,前面手的熱氣,直接通到到肚子里邊,后面手的熱氣也直通到前面。我發(fā)現(xiàn),這么一想,傳導擴散的速度竟然快了很多。 有了這些基礎(chǔ)的體驗和感受,對無形的“神氣”、“氣血”就不再停留在書本和文字了。 這時,再讀《靈樞·九針十二原》里的“粗守關(guān),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罩兄畽C,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叩之不發(fā)。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本蜁牧?。 這里講的是:心還無法細微的醫(yī)生關(guān)注的是有形肉體的層次,上乘的醫(yī)生卻能感受到“氣機”“神機”的往來變化,無形的氣機變化,不局限于肉體,也布散在當時當下的虛空中,非常細微。 知道其微妙變化的良醫(yī),不會有絲毫的差失,而粗心的醫(yī)生常常因無知而當面錯過。這些無形無相的變化往來是如此微妙,只有經(jīng)過訓練的良醫(yī)才能在針刺時迎隨往來,合機合度。 后來再看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寶命全形論篇》:“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jīng)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這里的“深淺在志,遠近若一”,類似的描述《黃帝內(nèi)經(jīng)》里很多:比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都是在講用心用意。 要帶著體會去學,只是學書本,學到的就非常有限。 按摩是學習中醫(yī)很好的入門訓練,每次1到2個小時觸摸真實的人體,手下就能體會到每個人的虛實寒熱,松緊開闔??梢韵翊蛱珮O拳一樣地放松身心,沉肩墜肘,手放松地搭上去,慢慢揉,如果病人真的安靜下來,按摩師會和病人的氣血有感應(yīng),甚至會有神氣的交感。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終始篇》里面描述了這個狀態(tài),“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不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字面上的意思是把門窗關(guān)掉,其實是把眼耳等六根關(guān)掉。這段講的是專心致至,精氣神合一,這樣可以“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中醫(yī)師體會到人體內(nèi)部的氣血變化。比如前面提到人體的三焦氣血像一個太極球,這不是理論,也不是打比方,我曾經(jīng)遇到過不少高明的醫(yī)生,他們能通過揉病人身體的某個點,感知他的全身。 對于沒有經(jīng)過訓練,困在概念和狹隘的“科學至上”觀念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論”,是“古代哲學思想”,是“巫術(shù)”。奇怪的是,當媒體報道某個法國品酒大師能夠僅用鼻子就能分辨出幾百種葡萄酒,或者我們遇到某個售貨員秤重可以“一抓準”時,又覺得很正常。 確實很正常,小時候我們學過的《賣油翁》,老爺爺把油倒進葫蘆里,不灑一滴,“無他,唯手熟爾”。手熟的背后,就是“專意一神、必一其神”。 主講人:李 辛 地點:北京 辛莊師范 文字校對:甘露泉 青蓮 甘草·巴比 奕陽 文字整理:定魚知楽 昨夜西風 龐貝之石 蝶兒 采三影 窗外別名 鼗 黑貓 三界 藍色玫瑰 編輯:光明丫 校對:李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