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養(yǎng)性 品味高雅 來源:《讓一切隨遇而安》,作者:葉萱 最近,越來越多地被問到一個問題—— 你平時都讀什么書? 一個朋友回答: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帶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還有力氣看書?你都是什么時候看書,你不困? 還有個老同學(xué)說:年輕的時候咱也是看過書的,不過現(xiàn)在這把年紀(jì)了,讀書還有什么用?再說,好書也越來越少了。 我說,巧了,我剛好從書上看來這么一個故事。
故事說的是在20世紀(jì)初,山東平原縣一戶農(nóng)家里,住著一位老人和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詩經(jīng)》《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瑯瑯。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著像你一樣讀《道德經(jīng)》,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腦袋中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么收獲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后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里打一籃子水回來?!?/span>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里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jīng)漏完了。孩子一臉不解地望著滿臉滄桑的爺爺。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籃子,微笑著說:“你應(yīng)該跑快一點兒?!闭f完讓孩子再試了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完了。 他對爺爺說道:“這沒有用,拿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認(rèn)為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著說,“你看看這籃子。” 孩子看了看籃子,發(fā)現(xiàn)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子十分干凈,已經(jīng)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華有澤了。 “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只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凈化你的心靈。” 小孩記住了這句話。后來,他一直本著這樣的信念,終生與書籍為伴,不斷進取,最終成為我國宗教學(xué)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國學(xué)大師任繼愈先生。 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凈化心靈的文字》。 多么精妙的比喻。
所以我想,堅持讀書應(yīng)該會有幾個明顯的好處。 一是養(yǎng)成學(xué)習(xí)的慣性。那是一種如饑似渴的感覺,好像不吃飯會餓、不喝水會渴一樣,一段時間內(nèi)如果沒有讀一本可以引領(lǐng)你去思考的好書,便會感覺自己的大腦似乎生了銹,心里也空落落的。 這時候倘若能有機會坐下來,用讀書、思考的方式來塞滿這種空蕩,整個人便會覺得很快樂、很幸福、很滿足。所以這種慣性帶來的,或許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定位。書讀得越多,越容易覺得自己無知。而只有知道自己無知,整個人才能從骨子里謙和起來,不會咄咄逼人,不會恃才傲物,不會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老話說“一瓶不響,半瓶晃蕩”就是這個意思:瓶子滿了自然晃不起來,反之晃得越高、越輕浮的,必是因為還有太多需要充實的空間。不信,看看那些被我們稱為“大師”的前輩,看看他們?yōu)槿颂幨赖姆椒?,約略可見一斑。
三是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豁達(dá)從容。堅持讀書,用心讀書,心態(tài)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越發(fā)想得開”。 因為書里的世界太大,有黃金屋和顏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凍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義膽,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當(dāng)?shù)馈x書的過程中,好大一個世界在我們面前緩緩展開,最終,因為知道,進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 要知道,是得真看開了,才能不拘泥于對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對一些不涉及原則問題的反對意見予以包容和尊重,這是大智慧。 現(xiàn)在,有了那個叫作電子書的神奇小物,旅途中、班車上的時光以及醫(yī)院里、銀行里等叫號的時候……都可以掏出來翻幾頁。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zhì)圖書有了電子版,查英語或中文釋義都變得無限快捷,真讓人愛到心坎里。 正在讀博的朋友結(jié)婚,提前言明不收禮金不收禮品,于是我給他快遞了一個最新款的電子書過去,隨后發(fā)一條微信:讓碎片般的時間里,仍然充滿閱讀的樂趣;愿瑣碎的婚姻生活,因共同的趣味而雋永延伸,百年好合。 所以,我越來越相信,只要想讀書,見縫插針,總有讀書的機會。 我一點都不歧視電子書這種存在,它也并不影響我看紙書的節(jié)奏。畢竟,總有一些書是要坐在書桌前,一頁頁泛著墨香,靜靜讀的;而另一些書,或許是“無縫閱讀”時的填縫存在,但有的因醍醐灌頂事后買了紙書來收藏,有的撿幾句頂精華的摘抄以保存,還有的永遠(yuǎn)存在于電子文本的格式但僅就閱讀過程而言未必沒收獲……書,只要被讀,便實現(xiàn)了它最本質(zhì)的意義。 而讀什么書呢——我的答案是“隨便”。 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對書籍意義的需求不同,選擇的書目自然不同。 越來越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出版的確變得越來越浮躁,于是越來越多的休閑文學(xué)、快餐讀物占據(jù)了暢銷書市場。可是,對勞碌了一天、神經(jīng)緊繃的人們來說,或淺顯溫暖、或神幻奇詭的文字,最大的意義就是滿足了人們對于“放松”的需求。至于那些心靈雞湯、情感小說,以細(xì)膩的文字去撫慰人心,未嘗不是功勞。 更何況,隨著全社會對閱讀投以越來越多的重視,大量本來銷量一般的經(jīng)典好書、海外引進的優(yōu)秀讀本、深度分析的社科讀物,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好書,開始成為暢銷書。 所以,我這樣想:無論是大部頭的深度凝練,還是淺顯小文的點滴感觸,只要能給予閱讀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溫暖的慰藉,我們的籃子里,便會漸漸盛滿充盈的靈魂。 而所有那些在閱讀中走過的日子,或許真的就是一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輕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謙虛謹(jǐn)慎的過程——正如只要你踏實邁步,這世間便沒有白走的路;同樣,只要讀的是好書,我們心里,便有了一只越來越干凈的籃子。 愿你我都能有這樣一只籃子,時常滌蕩,直到成為我們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修心堂 修身養(yǎng)性●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