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早來辦公室,被領(lǐng)導(dǎo)訓(xùn)了一頓:“小瘦,你怎么能在醫(yī)學(xué)版塊天天發(fā)中醫(yī)啊,用戶反響很強烈啊,怎么回事?西醫(yī)內(nèi)容呢?!/暴怒”。 小瘦很委屈啊,心想:“你有不給多開版塊,又不給發(fā)工資...累死我算了!”只是想想不敢說??!唉~ “領(lǐng)導(dǎo),是我失誤,西醫(yī)內(nèi)容,從明天起發(fā)送吧!”我說。 “中醫(yī)不能停啊,我們的國家的文化??!”領(lǐng)導(dǎo)道。 “...,領(lǐng)導(dǎo),我中西醫(yī)穿插著發(fā)吧...”我說。 “嗯,挺好!小瘦,好好干!未來是屬于你們的!”領(lǐng)導(dǎo)語重心長的說...
繼續(xù)吧! --------------------------------------------------------------- 望診(得神、少神、失神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得神 又稱“有神” | 兩目靈活,明亮有神,面色榮潤,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應(yīng)靈敏 | 1.提示精氣充盛,體健神旺,為健康表現(xiàn)。 2.雖病而精氣未衰,病輕易治預(yù)后良好。 | 少神 又稱“神氣不足” | 兩目晦滯,目光乏神,面色少華,暗淡不榮,精神不振,思維遲鈍,少氣懶言,肌肉松軟,動作遲緩 | 提示精氣不足,機能減退,多見于虛證患者或疾病恢復(fù)期病人 | 失神 又稱“無神” | ①精虧神衰而失神 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yīng)遲鈍,手撒尿遺,呼吸異常,骨枯肉脫,形體羸瘦 | 提示精氣大傷,機能衰減,多見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預(yù)后不良 | 重病表現(xiàn),可見于久病虛證和邪實病人 | ②邪盛神亂而失神 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猝倒神昏,兩手握固,牙關(guān)緊急 | 提示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風(fēng)夾痰蒙蔽清竅,阻閉經(jīng)絡(luò)。皆屬機體功能嚴(yán)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diào),多見于急性病人,亦屬病重 |
望診(假神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①如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 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殘燈復(fù)明”,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 ②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 |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意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 | ④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zhuǎn)動 | ⑤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
望診(神亂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①如原本目光晦滯,突然目似有光,但卻浮光外露 | 臟腑精氣極度衰竭,正氣將脫,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殘燈復(fù)明”,常是危重病人臨終前的征兆。 | ②本為面色晦暗,一時面似有華,但為兩顴泛紅如妝 | ③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意識似清,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 | ④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zhuǎn)動 | ⑤本來毫無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
望診(神亂的臨床表現(xiàn)與意義) 分證 |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焦慮恐懼 (卑惵、臟躁) | 病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處一室 | 多屬虛證,多由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 | 狂躁不安 (狂證) | 病人狂躁妄動,胡言亂語,少寐多夢,打人罵詈,不避親疏,語無倫次,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 多屬陽證,多由暴怒氣郁化火,煎津為痰,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 淡漠癡呆 (癲病癡呆) | 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 | 多屬陰證,多由憂思?xì)饨Y(jié),津凝為痰,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 | 猝然昏倒 (癇證) | 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 多由臟氣失調(diào),肝風(fēng)夾痰上逆,阻閉清竅所致 |
望診(《靈樞·五色》面部名稱及所候臟腑) 面部名稱 | 所候臟腑 | 面部名稱 | 所候臟腑 | 現(xiàn)用名稱 | 《靈樞·五色》名稱 | 現(xiàn)用名稱 | 《靈樞·五色》名稱 | 額 | 庭(顏) | 首面 | 鼻尖 | 肝下(面王、準(zhǔn)頭) | 脾 | 眉心上 | 闕上 | 咽喉 | 鼻翼旁 | 面王以上 | 小腸 | 眉心 | 闕中 | 肺 | 鼻翼 | 方上 | 胃 | 鼻根 | 闕下(下極、山根) | 心 | 顴骨下 | 中央 | 大腸 | 鼻柱 | 下極之下(直下、年壽) | 肝 | 頰 | 挾大腸 | 腎 | 鼻柱旁 | 肝部左右 | 膽 | 人中 | 面王以下 | 膀胱、子處 |
望診(《素問·刺熱》分候法)
望診(常色與病色的鑒別要點) 常色 | 總特點 | 明潤含蓄 | 分類及特點 | 主色 | 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黃色人種) | 客色 | 客色屬于常色范圍,可因氣候、地域等發(fā)生變化 | 病色 | 總特點 | 晦暗、暴露 | 分類及特點 | 善色 | 面色雖有異常,但仍光明潤澤 | 惡色 | 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 |
望診(病色交錯內(nèi)容) 五臟 | 正色 正病 | 病色交錯 | 附注 |
|
| 色生病 吉中之順 | 病生色 吉中小逆 | 病克色 兇中之順 | 色克病 兇中之逆 | 1.相生為吉,順證。 色生病為吉中大順 病生色為吉中小逆 2.相克為兇,逆證。 病克色為兇中之順 色克病為兇中之逆 | 肝 | 青 | 黑 | 赤 | 黃 | 白 | 心 | 赤 | 青 | 黃 | 白 | 黑 | 脾 | 黃 | 赤 | 白 | 黑 | 青 | 肺 | 白 | 黃 | 黑 | 青 | 赤 | 腎 | 黑 | 白 | 青 | 赤 | 黃 |
望診(面色歸納表) 五色 | 五臟 | 常色面色 | 平人 | 病人 | 有華無病 | 無華將病 | 有華主生(善色) | 無華病危(惡色) | 青 | 肝 | 以縞裹紺 | 如蒼璧之澤 | 如藍(lán) | 如翠羽 | 如草茲(枯草) | 赤 | 心 | 以縞裹朱 | 如白裹朱 | 如赭 | 如雞冠 | 如衃pei血 | 黃 | 脾 | 以縞裹栝蔞實 | 如羅裹雄黃 | 如黃土 | 如蟹腹 | 如枳實 | 白 | 肺 | 以縞裹紅 | 如鵝羽 | 如鹽 | 如豕shi膏 | 如枯骨 | 黑 | 腎 | 以縞裹紫 | 如重漆色 | 如地蒼 | 如烏羽 | 如炲tai(鍋底) |
望診(五色主?。?/span> 病色 | 主病 | 證型 | 臨床表現(xiàn) | 赤色 | 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 | 實熱證 | 滿面通紅 | 陰虛證 | 午后兩顴潮紅 | 戴陽證 |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游移不定者 | 白色 | 主虛證(包括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 氣虛血少,陽衰寒盛 | 面色發(fā)白 | 血虛證,失血證 | 面色淡白無華,唇舌色淡 | 陽虛證 | 面色晄白 | 陽虛水泛 | 面色晄白虛浮 | 亡陽、氣血暴脫或陰寒內(nèi)盛 | 面色蒼白 | 黃色 | 主脾虛、濕證 | 脾虛,濕邪內(nèi)蘊 | 面色發(fā)黃 | 脾胃氣虛,氣血不足 | 面色萎黃 | 脾虛濕蘊 | 面黃虛浮 | 黃疸 | 面黃鮮明如橘皮色,屬陽黃,濕熱為患 面黃暗如煙熏色者,屬陰黃,寒濕為患 | 青色 |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fēng) | 寒凝氣滯,瘀血內(nèi)阻,筋脈拘急,疼痛劇烈,熱極動風(fēng) | 面見青色 | 寒盛、痛劇 | 面色淡青或青黑,如:氣滯腹痛、寒滯肝脈 | 陰寒內(nèi)盛,心陽暴脫、真心痛 | 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涼脈微 | 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肺氣閉塞,呼吸不利 | 久病面色與口唇青紫 | 肝郁脾虛 |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兼,又稱蒼黃) | 動風(fēng)先兆 | 小兒高熱抽搐,面部青紫,尤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為甚 | 肝強脾弱,月經(jīng)不調(diào) | 婦女面色青 | 黑色 | 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 腎陽虛、劇痛 | 面色發(fā)黑 | 腎陽虛 | 面黑暗淡或黧黑 | 腎陰虛 | 面黑干焦 | 腎虛,水飲,寒濕帶下 | 眼眶周圍發(fā)黑 | 血瘀 |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 |
望診(望色十法)
| 浮 | 沉 | 清 | 濁 | 微 | 甚 | 散 | 摶 | 澤 | 夭 | 表現(xiàn) | 面色浮顯于皮膚之外 | 面色沉隱于皮膚之內(nèi) | 面色清明,其色舒 | 面色濁暗,其色慘 | 面色 淺淡 | 面色 深濃 | 面色疏散,其色開 | 面色壅滯,其色閉 | 面色 潤澤 | 面色 枯槁 | 主病 | 表證 | 里證 | 陽證 | 陰證 | 虛證 | 實證 | 主新病或病邪將解 | 主久病或病邪漸聚 | 精氣未衰,病輕易治 | 精氣已衰,病重難醫(yī) | 轉(zhuǎn)歸 | 面色由浮轉(zhuǎn)沉,是邪氣由表入里;由沉轉(zhuǎn)浮,是病邪自里達(dá)表 | 面色由清轉(zhuǎn)濁,是病從陽轉(zhuǎn)陰;由濁轉(zhuǎn)清,是病由陰轉(zhuǎn)陽 | 面色由微轉(zhuǎn)甚,是病因虛而致實;由甚轉(zhuǎn)微,是病由實而轉(zhuǎn)虛 | 面色由摶轉(zhuǎn)散,是病雖久而邪將解;由散轉(zhuǎn)摶,是病雖近而邪漸聚 | 面色由澤轉(zhuǎn)夭,是病趨危重;由夭轉(zhuǎn)澤,是病情好轉(zhuǎn) |
望診(肥胖與消瘦) 病名 | 臨床表現(xiàn) | 肥胖 | 胖而能食,為形氣有余;胖而食少,為形盛氣虛 | 病因:嗜食肥甘,喜靜少動,脾失健運 | “肥人多痰”、“肥人多濕” | 消瘦 | 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 | 形瘦食少,為中氣虛弱 | 病因:脾胃虛弱,氣血虧虛 | “瘦人多火” | 《內(nèi)經(jīng)》所謂“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為臟腑精氣衰竭,屬病危 |
望診(動靜姿態(tài)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形態(tài) |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坐形 | 坐而仰首 | 哮病、肺脹、氣胸,痰飲停肺、肺氣壅滯 | 坐而喜俯,少氣懶言 | 體弱氣虛 | 但坐不能臥,臥則氣逆,咳逆倚息 | 肺脹,心陽不足,水氣凌心,肺有伏飲 | 坐時常以手抱頭,頭傾不能昂,凝神熟視 | 精神衰敗 | 臥式 | 臥時面常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 | 陰證、寒證、虛證 | 臥時面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自能轉(zhuǎn)側(cè) | 陽證、熱證、實證 | 仰臥伸足,掀去衣被 | 實熱證 | 蜷臥縮足,喜加衣被 | 虛寒證 | 但臥不能坐,坐則眩暈,不耐久坐 | 氣血俱虛,肝陽化風(fēng) | 坐臥不安 | 煩躁,腹?jié)M脹痛 | 立姿 | 站立不穩(wěn),其態(tài)似醉常并見眩暈者 | 肝風(fēng)內(nèi)動,腦有病變 | 不耐久站,站立時常欲依靠它物支撐 | 氣血虛衰 | 站立(或坐)時常以兩手捫心,閉目不語 | 心虛怔忡 | 以兩手護腹,俯身前傾者 | 腹痛 | 形態(tài) | 以手護腰,彎腰曲背,行動艱難 | 腰腿病 | 行走之際,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 | 脘腹痛或心痛 | 行走時身體震動不定 | 肝風(fēng)內(nèi)動,筋骨受損,腦有病變 |
望診(囟門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 臨床表現(xiàn) | 意義 | 囟填 | 囟門突起 | 實證。溫病火邪上攻,腦髓有病,顱內(nèi)水液停聚。 但小兒在哭泣時囟門暫時突起為正常 | 囟陷 | 囟門凹陷 | 虛證。吐瀉傷津,氣血不足,先天腎精虧虛,腦髓失充。 但6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囟門微陷屬正常 | 解顱 | 囟門遲閉 | 腎氣不足,發(fā)育不。多見于“佝僂病患兒”,常兼有“五軟”“五遲” 前囟呈菱形, 12—18個月閉合;后囟呈三角形,出生后2—4個月閉合 |
望診(頭發(fā)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 意義 | 臨床表現(xiàn) | 發(fā)黃 | 精血不足 | 發(fā)黃干枯,稀疏易落 |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 小兒頭發(fā)稀疏黃軟,生長遲緩,甚至久不生發(fā) | 疳積 | 小兒發(fā)結(jié)如穗,枯黃無澤 | 發(fā)白 | 腎虛 | 伴耳鳴、腰酸 | 勞神傷血 | 伴失眠、健忘 | 不屬病態(tài) | 因先天稟賦所致 | 脫發(fā) | 血虛受風(fē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