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常健治療瘀膽型肝炎經驗
來源:中醫(yī)中藥秘方網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6-08-06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崔瑩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張永
關鍵詞 尹常??;瘀膽型肝炎;名醫(yī)經驗
瘀膽型肝炎是各種原因(包括各型肝炎病毒、藥 物、內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肝細胞和(或) 毛細膽管膽汁分泌障礙,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膽汁瘀阻 為特征的綜合征。尹常健教授是山東省名中醫(yī),全國 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尹老根據(jù)瘀膽型 肝炎的臨床見證,將其分為肝郁膽熱、瘀血致黃、膽胃 熱結 3 個證型,分別介紹如下。
肝郁膽熱
六郁皆從火化,無論痰、濕、氣、食等,郁滯日久, 皆易化熱,濕與熱合,濕熱中阻。 證見:身黃目黃,脅痛腹脹,食欲不振,厭惡油膩, 小便黃赤,大便不暢,舌紅苔薄黃,脈弦滑。予疏泄 肝膽治之,尹老多用四逆散等加減化裁,藥用柴胡、白 芍、枳實、金錢草、郁金、雞內金、甘草等。脅痛較重加 元胡、金鈴子、香附米;發(fā)熱加黃連、黃芩、梔子;納少 腹脹加焦三仙、檳榔;小便黃、大便干加大黃、青黛。 馬 某,男, 56 歲, 2015 年 10 月 9 日 初 診。 10 年 前查體發(fā)現(xiàn) HBsAg 陽性,肝功異常,經治療后好轉, 近日因發(fā)熱伴乏力,厭油,身目黃染及小便發(fā)黃半月 余就診,伴口干苦,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化驗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 14.7 × 10 9 /L ,中性粒細胞 80% ;肝功能: ALT 332U/L , AST 420U/L , GGT 120U/ L , ALP 320Ul , TBIL 230umol/L , DBIL 170 umol/L ,總 膽汁酸 200 umol/L ; B 超提示:肝內回聲密集,膽囊壁 增厚,膽汁淤積。西醫(yī)診斷為瘀膽型肝炎,中醫(yī)診斷 為黃疸,辨證為肝郁膽熱型。入院后給予靜脈用藥, 還原型谷胱甘肽 2.4g ,異甘草酸鎂 200mg ,丹參注射 液 30mL ,治療 1 周后,復查肝功, ALT 230U/L , AST 220U/L ,患者因經濟問題要求出院,帶服中藥湯劑治 療,中藥四逆散加減:茵陳 15g ,柴胡 24g ,炒白芍 15g , 炒枳實 12g ,金錢草 60g ,川郁金 15g ,梔子 9g ,雞內金 9g ,大黃 3g ,甘草 6g ,水煎服, 1 劑 /d 。服藥 12 劑后, 發(fā)熱解除,自感癥狀減輕,但仍感口干苦,舌紅苔薄 黃,脈弦滑。上方去梔子,加玄胡 12g ,再服 30 劑后, 復查肝功: ALT 、 AST 、 TBIL 正常, B 超提示:膽囊大小 正常,膽汁淤積解除,肝內回聲均勻。囑清淡飲食,并 以原方水泛為丸, 10g/ 次, 3 次 /d ,以圖鞏固。
瘀血致黃
瘀膽型肝炎肝膽濕熱證屬“陽黃”范疇,如果濕 熱長期不除,就會由氣入血,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 產生血瘀改變,瘀熱互結,更令疾病難以治愈,《醫(yī)學 心悟》中對此早有論述:“瘀血發(fā)黃,亦濕熱所致。瘀 血與濕熱熏蒸,故見黃色也”。臨床中發(fā)現(xiàn),瘀膽型肝 炎患者病程較長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證見:病 程較長,黃疸較深,持續(xù)不退,脅下刺痛,面色晦滯,舌 絳,脈弦。予活血化瘀治之,尹老多用下瘀血湯加味, 藥用大黃、土元、桃仁、瓜蔞、紅花、柴胡、甘草等。脅 痛不減加炒水蛭、炮山甲;肝脾腫大加藕節(jié)、射干、生 瓦楞;氣虛加黃芪、黨參、大棗;兼見傷陰加杭芍、生 地、首烏。 李某,女, 45 歲, 2015 年 6 月因皮膚瘙癢、乏力、 納差 1 月余就診,服用撲爾敏治療 1 周,無效,瘙癢未 緩解,上述癥狀加重,右脅脹痛,納少,尿呈濃茶水樣, 大便不爽,睡眠欠佳,舌紅苔少,脈沉細澀。病前未用 過損肝藥物,既往無肝膽病史。查體:鞏膜及皮膚黃 染,頸部可見數(shù)枚蜘蛛痣,雙肝掌( + )。查肝功: ALT 300U/L , AST 250U/L , GGT 86U/L , ALP 107U/L , TBIL 234umol/L ,尿膽紅素( ++ ),尿膽原( + )。 B 超: 1. 肝臟 損傷 2. 脾大 3. 膽囊壁明顯增厚。診斷:瘀膽型肝炎(未 知肝炎病毒)。給予保肝、退黃、激素等對癥治療,同 時予下瘀血湯合瓜蔞散加減:川大黃 6g ,土元 9g ,生桃 仁 9g ,瓜蔞 15g ,紅花 9g ,柴胡根 12g ,丹參 15g ,茵陳 15g 。水煎服, 1 劑 /d 。服藥半月后,納食增加,體力轉 佳,上方加炮山甲 9g 繼服。再服上方 1 個月后,諸證 均減,右脅痛消失。查肝功:大致正常。 B 超: 1. 肝臟 輕度損傷 2. 膽囊壁欠光滑、膽總管壁未見增厚。囑仍 用上方日服之,以鞏固療效。
膽胃熱結
膽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為順。若肝氣郁結, 疏泄不利,而影響于膽,膽氣失于 通降,膽汁郁積,“濕熱”交結,熏蒸日久而發(fā)病。 證見:黃疸較鮮明,低燒或高熱,口苦咽干,煩渴欲飲, 腹脹痞滿,大便偏干或燥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黃, 脈滑數(shù)?;灴梢姼喂Ξ惓?,TBIL 可升高,GGT 亦可 升高。予清胃瀉膽治之,尹老多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 外解少陽,內瀉熱結,藥用柴胡、大黃、枳實、黃芩、青 黛、青蒿等。高熱不退、煩渴欲飲加生石膏、寸冬、沙 參、黃連;腹脹便結加厚樸、萊菔子;黃疸消退緩慢加 田基黃、車前草;ALT 升高、GGT 升高加茵陳、金錢草。 劉某,男, 30 歲, 2014 年 12 月初診。發(fā)熱 3 天, 伴口干苦,煩渴欲飲,腹脹痞滿,大便秘結,舌質紅苔 薄黃,脈滑數(shù)。查體:鞏膜及皮膚中度黃染,腹軟,莫 非氏癥陽性,肝區(qū)有壓痛,脾未觸及?;灆z查,血常 規(guī):白細胞 16 × 10 9 /L ,中性粒細胞 78% ;肝功能: ALT 128U/L , AST 150U/L , GGT 120U/L , ALP 320Ul , TBIL 368umol/L , DBIL 170 umol/L ,總膽汁酸 198 umol/L ; B 超提示:肝內回聲密集,膽囊壁增厚。西醫(yī)診斷為瘀 膽型肝炎,中醫(yī)診斷為黃疸,辨證為膽胃熱結型。給 予中藥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柴胡 15g ,川大黃 12g ,炒 枳實 9g ,黃芩 15g ,青蒿 15g ,黑梔子 9g ,青黛(包) 8g , 甘草 6g ,水煎服, 1 劑 /d 。服藥 7 劑后,自感癥狀減 輕,無發(fā)熱惡寒,但仍感乏力、腹部脹滿。上方去黃芩, 加厚樸 6g ,萊菔子 6g ,再服 20 劑后,復查肝功: TBIL 34.1umol/L ,上方去大黃、枳實,加黃芪 30g ,白術 12g , 20 劑后,再次復診,肝功能正常, B 超提示:肝膽胰脾 腎聲像圖未見明顯異常。囑清淡飲食,繼以益氣健脾, 佐以活血化瘀之方藥 10 劑,以圖鞏固。
總 結
瘀膽型肝炎又稱小膽管型肝炎或膽汁淤積型肝 炎,約占病毒性肝炎的 3%,與肝外梗阻性黃疸相似, 以長期黃疸、瘙癢或大便灰白、其他自覺癥狀較輕及 實驗室檢查顯示阻塞性黃疸為主要特征。因其以黃 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故在證治時有時常按黃疸證治的 原則進行 [1-3] 。古人對于黃疸病也有諸多認識,如《金 匱要略》:“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張氏醫(yī)通》:“諸黃 雖多濕熱,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提倡治療黃 疸從清熱、祛濕、活血祛瘀著手。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缺 乏特異性治療方法,熊去氧膽酸具有利膽作用;門冬 氨酸鉀鎂可改善三羧酸循環(huán),促進肝功能恢復和膽紅 素排泄;甘利欣具有類固醇樣作用,能保護肝細胞分 泌器,抑制毛細膽管通透性,促進膽汁合成和分泌,有 利于肝內瘀膽的消退。 尹老認為,瘀膽型肝炎的治療應在整體辨證論治 的基礎上,借鑒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成果,堅持辨證與 辨病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兼顧的原則。同時應根據(jù) 不同病因和病理階段,強調環(huán)節(jié)用藥,如祛除病因、抗 炎保肝、抗病毒等,并適當參考現(xiàn)代藥理研究成果,方 可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