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 榕湖夕照 嘉德2013春拍成交價1150萬元
20世紀50年代末,李可染完成了大規(guī)模的寫生計劃,廣西桂林是他的最后一站,襟江閣、漓江、榕湖等桂林勝景多成為了日后李可染山水作品的重要題材。從60年代開始,李可染進入了以寫生為基礎的畫室創(chuàng)作階段。本幅《榕湖夕照》作于1963年,正是李可染以桂林寫生時所得榕湖佳景的素材為底本,而進行的“造境”創(chuàng)作??扇居袛?shù)幅寫榕湖景色的作品,而畫夕陽照映下榕湖美景的作品,則存世不多,本幅即為其一。《榕湖夕照》是李可染60年代的名作之一,除本幅外,尚有同年九月創(chuàng)作的另幅傳世。此幅自題“重作于渤海之濱”,故應為此母題的“第二稿”。此稿與前稿相較,畫家主要是突出了夕陽的表達,加重了赭石的部分。在本幅中,畫家抓住夕陽西下之時,余暉映照榕湖的剎那之景,“榕湖一瞥夕陽中”。寫景造物主以積墨法為之,又注重水分的運用,與團團墨色調和,使之不至板僵,極為貼合榕湖秀潤的實景。在山體、林木、屋亭、水面等處,以暖赭色點亮,這種手法便是李可染獨有的逆光手法。把夕陽中逆光的明亮物影移入中國山水畫而獲得成功的,李可染是第一人。一方面李可染強調中國畫要“不與照相機爭功”,另一方便又要畫出真山真水中令人沉醉的逆光景象,這是李可染給自己提出的一道難題。只有強化筆墨,才能不似照相,不似油畫。本幅中,為了使畫面中屋、亭、水、樹等景物成為最亮的畫眼,李可染不僅把天空留的很小,而且更是用長題填滿空白。這種處理方法,無非是想告訴觀者,此時此刻此地此畫,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夕陽余暉下的如夢榕湖。
|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李可染 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