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課時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出示謎語:“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去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蹦阒浪钦l嗎?  (學生猜謎,開展討論)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書課題。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感知課文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師讀課文)  2.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 (1)巡視自讀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讀文中困難,及時解決。 (2)組織學生借助小組互助學習,達到初讀的目的。  (3)匯報學習結(jié)果。  三、合作互助,識記生字  1.(出示本課的生字)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再次出現(xiàn)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效果。  4.鞏固識字,找朋友。  阝 辶 女 丁 扌 支 夷 可   頁  四、討論交流,整體感知內(nèi)容  1.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學寫生字培養(yǎng)習慣  1.出示要求會寫的6個生字。  2.組織學生交流筆順。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寫、臨寫。  5、師生交流。 六、小結(ji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內(nèi)容,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角色遷移,體驗文本 多種形式讀好課文。  1.細讀第一自然段。  A.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描寫小蝌蚪是按怎樣的順序說的?小蝌蚪可愛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見過或養(yǎng)過小蝌蚪的學生還可以說說它們還有哪些地方可愛。指導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B.理解“一群”的意思,通過“一只”、“一群”進行比較,知道“一群”數(shù)量多,并用“一群”說話。  2.看圖讀二、三自然段。  指導蝌蚪與鯉魚媽媽與烏龜?shù)膶υ挕?/p>    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意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禮貌:第二次很熱情,但有點著急。  鯉魚:親切。  烏龜:和藹。  學生分角色朗讀,戴上頭飾表演朗讀。  3.指導朗讀第四、五段。  A.蝌蚪的尾巴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B.青蛙媽媽的話應該怎么讀?(親切、慈愛)  4.學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指導感情朗讀全文。  四、鞏固練習,理解內(nèi)容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2.我會說  你們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  ______________已經(jīng)_______________。  五、巧設(shè)懸念,課外延伸  小青蛙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lǐng)。他們一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蟲呢?我們也去探究一下,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