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再來說說那些廉價的天文望遠鏡。同好中比較多的低檔天文望遠鏡主要有兩大 類,一類是小口徑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例如,76700/900、 114900/1000等),另一類是小口徑的普通消色差折射望遠鏡(例如:60420、60700、70900、80480、80600、80900等等)。這兩類天文望遠鏡價格相對較低(尤其是小口徑牛反),是入門級的常用配置,同好中擁有的數(shù)量也比較大。一般目視觀測的方法比較簡單,不過由于這類望遠鏡的口徑小,放大倍率有限,目視觀測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這里主要討論一下用這些廉價的器材進行攝影觀測的方法。 對于小型的天文望遠鏡,目視觀測的效果受到口徑和焦距的限制,提升觀測效果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攝影觀測。例如我使用76/900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目視觀測,在使用H4mm目鏡最大倍率下觀測木星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圓面,可以看見兩條云帶,大紅斑只是隱約可見。如果用投影放大來拍攝木星,就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云帶條紋和大紅斑。另外,還可以通過每隔一定的時間拍攝一張來觀測木星的自轉(zhuǎn),這個用目視是觀測不到的(下圖) 攝像頭ToUcam 840K+76900牛頓反射望遠鏡+K10目鏡放大投影拍攝多幀照片合成的動畫 對于小口徑牛頓試反射望遠鏡,這類天文望遠鏡的物鏡大多是球面鏡,由于鏡面小、焦距長,非常接近拋物面。因此這類反射鏡的球差并不是很明顯,再加上反射物鏡沒有色差,非常適合用大倍律觀測、拍攝月面和行星。對于月面的拍攝,可以使用普通數(shù)碼相機(DC)在目鏡后拍攝。現(xiàn)在有一種萬能攝影支架(150元左右)非常適合完成這樣的工作。當然你也可以DIY,根據(jù)自己相機的情況制作轉(zhuǎn)接環(huán)。我使用不同直徑的PVC管來制作。當然,也可以使用網(wǎng)絡攝像頭(比如ToUcam 840k)直焦拍攝(去掉望遠鏡的目鏡和攝像頭的鏡頭直接使用物鏡來拍攝),不過由于攝像頭的CCD面積太小,一幀照片不能夠涵蓋整個月面,需要拍攝多張來拼接,后處理會比較煩瑣,但是拍出來的效果會比數(shù)碼相機好。 這是用DC+76900牛頓試反射望遠鏡+K25目鏡后拍攝的月面

這是攝像頭ToUcam 840K+76900牛頓反射望遠鏡直焦拍攝的和拼接的月面 使用這類牛反來拍攝行星,對天文愛好者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方法,用DC直接在目鏡后拍攝,效果不會很理想,因為在較大的倍率下星象會顯得非常暗淡,使得照片的噪聲明顯增加。


理想的方法是使用攝像頭進行投影放大,拍攝一段視頻(可以是巴洛鏡投影、也可以是目鏡投影),然后用疊加軟件處理,獲得清晰的照片。巴洛鏡投影很類似于直焦拍攝,放大倍率是一定的(對于選定了巴洛鏡),目鏡投影可以通過調(diào)整攝像頭CCD到目鏡的距離來調(diào)整放大倍率。建議使用PL或K目鏡,我用的是K10目鏡,這樣可以避免使用太長的投影管,同時保證足夠的倍率和星象的亮度。 這是安裝在自制投影管上的ToUcam 840K和K10目鏡,投影管的中段可以伸縮 
拍攝過程中要保證赤道儀能夠跟蹤星象的移動,其實這個對跟蹤的要求并不像深空攝影那樣高,只要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星像不移出CCD的視場就可以了。后處理的時候可以用疊加軟件來對齊星像。 

對于這種廉價的牛反,要拍攝出清晰的行星照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這種望遠鏡的做工一般都比較差,因此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問題必須要注意到。例如我的小牛反在使用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調(diào)焦座和調(diào)焦筒配合不好,間隙過大,插入目鏡后光軸會發(fā)生偏離,使得拍出的照片在某個方向上產(chǎn)生嚴重的慧差和色差。針對這個問題,嘗試把調(diào)焦筒,目鏡和攝像頭旋轉(zhuǎn)到不同的方位,結果發(fā)現(xiàn)當調(diào)焦筒位于正上方時光軸的偏離最小。于是以后拍攝都采用這個位置,拍攝到了滿意的行星照片。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準確對焦。由于受到口徑的限制,在大倍率下拍攝行星,視場中的行星的圖像會比較暗淡,準確對焦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要想準確對焦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拍攝幾段在不同對焦狀況下的視頻,處理后看看那個最清晰,再比對這時拍攝的實際畫面,以此為調(diào)焦的標準。事實上,要想準確的對焦,很多情況下是要憑感覺的,拍得越多,感覺就越準確。 正在拍攝的木星的76900牛頓反射望遠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