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常見18個文言虛詞例釋

 許愿真 2016-07-31

常見18個文言虛詞例釋

一、而

 (1)用作連詞。

①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與”“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②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③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才”“接著”,或不譯。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諫太宗十思疏》)

⑤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⑥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3)復音虛詞“而已”,語氣助詞,表示限止,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用作疑問代詞。

①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詞。

①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項脊軒志》)

②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①“何如”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乎

(1)助詞。

①表疑問,相當于“嗎”“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②表反問,相當于“嗎”“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表測度或商量語氣,相當于“吧”。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④表感嘆,相當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

⑤用在句中,表停頓。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⑥用于形容詞或副詞之后,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2)介詞,相當于“于”

①表示動作的對象。對,對于。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②表示地點、時間、范圍。在,在……時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表比較。比。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四、乃

(1)用作副詞。

①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

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b.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②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a.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a.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b.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其先乃齊人,徙于衛(wèi),衛(wèi)人謂之慶卿。(《刺客列傳》)

五、其

(1)用作代詞。

①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shù))。

a.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刺客列傳》)

b.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②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在句子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的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作主語)(《師說》)

b.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賓語)(《廉頗藺相如列傳》)

c.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方其……而東也”作狀語)(《赤壁賦》)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作定語或小主語,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a.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里”“那樣”。

a.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b.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c.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⑤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a.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莊子·山木》)

b.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①其李將軍之謂也?(表測度)(《李將軍列傳》)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測度)(《師說》)

③其可忽乎?(表反詰)(《諫太宗十思疏》)

④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表婉商)(《燭之武退秦師》)

⑤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許寡人。(表期望)(《唐雎不辱使命》)

⑥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傳序》)

(3)用作連詞。表假設,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是……還是……”。

①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表假設)(《孟子見梁襄王》)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逍遙游》)

(4)句中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六、且

(1)用作連詞。

①表示遞進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況且”“再說了”。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c.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廉頗藺相如列傳》)

d.且臣少仕偽朝。(《陳情表》)

e.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②表示并列關系,可譯為“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尚且”。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b.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

①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將”“將要”)(《逍遙游》)

②吾攻趙,旦暮且下。(“將要”)(《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暫且”)(《報任安書》)

七、若

(1)用作代詞。

①表第二人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a.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你”)(《鴻門宴》)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你們”)(《鴻門宴》)

c.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你的”)(《捕蛇者說》)

②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a.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b.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c.以若所為,求若所欲。(《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連詞。

①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如”等。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刺客列傳》)

②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其以軍若城邑降者,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將。(《史記·吳王濞傳》)

(3)復音虛詞“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轉(zhuǎn)換話題,可譯為“再說”“至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4)形容詞詞尾,同“然”,相當于“……的樣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氓》)

八、所

(1)用作助詞。

①放在動詞前,與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屬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a.自迎嬴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魏公子列傳》)

b.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c.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魏公子列傳》)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為所”結(jié)構(gòu),表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復音虛詞“所以”,表示原因、手段或憑借。

①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表原因)(《高祖本紀》)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表憑借)(《師說》)

九、為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a.如姬為公子泣。(《魏公子列傳》)

b.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草木為之含悲。(《〈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⑥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盀椤彼M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

a.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詰問,用如“乎”,可譯為“呢”。

①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1)用作兼詞,用于不及物動詞之后或句末,相當于“于之”“于此”。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用作代詞,用于及物動詞之后,作賓語,相當于“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3)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可不譯出。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疑問副詞,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顓臾》)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5)用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十一、也

(1)用在句中,舒緩語氣,不譯。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用在句末,幫助判斷語氣(不譯)、感嘆語氣(啊)、疑問語氣(呢)、商量語氣(吧)。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③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④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十二、以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a.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b.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

c.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e.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f.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用”。

a.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b.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游》)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a.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b.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陳情表》)

④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魏公子列傳》)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a.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魏公子列傳》)

b.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李將軍列傳》)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基本相同,但不能用于轉(zhuǎn)折關系。

①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

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②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等。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地”“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3)用作助詞,與“來、往、前、后、左、右”等詞組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4)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十三、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趁著(機)”“隨著”“憑借”“通過”等。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③乃因史記作《春秋》。(《孔子世家》)

④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

⑤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⑥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①侯生因謂公子曰。(《魏公子列傳》)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③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四、于

“于”是介詞,構(gòu)成介賓短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在”)(《游褒禪山記》)

②以勇氣聞于諸侯。(“在……中”)(《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陳豨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向”)(《淮陰侯列傳》)

④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到”)(《進學解》)

⑤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跟”“同”)(《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對”“對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對”“對于”)(《鴻門宴》)

⑧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對”“對于”)(《燭之武退秦師》)

⑨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為”“給”)(《陳情表》)

(2)表示比較,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

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

(3)表示被動,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①故內(nèi)惑于鄭袖。(《屈原列傳》)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4)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

a.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b.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②作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狀語或補語,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十五、與

(1)介詞。

①相當于“跟”“同”。

a.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列傳》)

b.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列傳》)

c.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陳涉世家》)

d.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②相當于“為”“替”。

a.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b.漢王與義帝發(fā)喪。(《高祖本紀》)

(2)連詞,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跟、同”。

①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祭十二郎文》)

②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③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赤壁賦》)

(3)語氣詞,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十六、則

(1)用作連詞。

①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

a.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b.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表示假設關系。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于“那么”“就”。

a.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c.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陳情表》)

d.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③表示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

a.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④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系。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可譯為“雖然”“倒是”。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jīng)·國風》)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十七、者

(1)特殊指示代詞,相當于“……的人”“……的事情”。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

③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2)用作助詞,表提頓語氣(不譯)、助疑問語氣(呢)或用在詞間詞后,助音節(jié)(不譯)。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②誰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十八、之

(1)用作代詞。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a.臣請入,與之同命!(《鴻門宴》)

b.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c. 使之然也。(《勸學》)

有時活用為第一人稱。

d.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作復指性定語。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

①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志,譯為“的”或不譯。

a.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b.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蘭亭集序》)

c.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陳情表》)

②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譯時應省去。

a.宋何罪之有?(《公輸》)

b.“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管仲列傳》)

③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b.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④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

⑤音節(jié)助詞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國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