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于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后裔,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yè)。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lián)盟,大敗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章武二年孫權稱吳王,建興七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wěn)。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是三國時代統(tǒng)治者中最長壽的。 基本信息
簡介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 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占領了荊州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zhàn)和主和兩派,主戰(zhàn)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zhàn)。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lián)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zhàn)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tǒng)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zhàn),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為聯(lián)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后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后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隨即單刀赴會后討回了三郡。后孫權出戰(zhàn)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zhàn)于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zhàn)后,孫權與曹操和睦,并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yè)后,孫權將關羽殺害,并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取代漢室。孫權自立為吳王。221年,劉備稱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戰(zhàn)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6年,曹丕重傷而病逝。不久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于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于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guī)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lián)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qū)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fā)。但同時,稱帝后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丞相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夭折后,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后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基本介紹孫權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稱帝于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卒于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長,代行奉義校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遇刺身亡,時年二十六歲。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睂O權繼位為討逆將軍,正式統(tǒng)治江東地區(qū)。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滅了黃祖。同年七月,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占了荊襄后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zhàn)和主和兩派,主戰(zhàn)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zhàn)。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lián)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投降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zhàn)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zhàn),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 赤壁戰(zhàn)后,孫權為聯(lián)合劉備,將其妹孫夫人嫁給劉備。后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后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后討回了三郡。后孫權出戰(zhàn)合淝,被張遼擊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吳大戰(zhàn)于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zhàn)后,孫權與曹操和睦,并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臨沮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并將頭顱送給曹操,被封為南昌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稱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40歲的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zhàn)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黃初三年(222年),孫權自封為吳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黃武(即黃初、章武合稱)。黃武二年(223年),劉備駕崩于白帝城,享年63歲。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聯(lián)盟,共伐曹魏。黃武三年(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將曹丕燒成重傷。黃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40歲。孫權趁機率大軍攻打江夏,因太守文聘堅守而退。黃武八年(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大吳,改元黃龍。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嘉禾三年(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敗于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后孫權曾派將軍衛(wèi)溫等率大規(guī)模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臺灣島)、印度、東南亞等國的聯(lián)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qū)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fā)。但同時,稱帝后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于赤烏四年(241年)病逝,年僅33歲。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了第二任太子、第三子孫和,又賜死第四子魯王孫霸,最后立第七子(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之母潘氏為皇后。這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神風元年(252年)四月,孫權駕崩,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統(tǒng)治中國南方地區(qū)53年,長達半個世紀。 家庭介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