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Trina在一條留言評論中寫道: “Leo,我很欣賞你應對批評言論的平和心態(tài),尤其是那些以“你(或你的作品)就是假貨/胡說/白癡”開場的評論言語,這些爭論甚至都沒有牢固的理由前提。你在以前的文章里說過,盡管博客名稱中帶有“禪境”二字,自己并不是佛教徒,但我認為你對佛教中’舍’(upeksa,對罪惡者漠然待之或保持中立)的概念有很好理解?!?/p> 對于并不知道這些概念的讀者,“舍”或“平和心”是佛教中的“四梵住”(四種清凈無染的心)之一 — 它們也被稱作“四無量心”(其他三個是慈、悲、喜)。 Trina的留言很好指出了我對“禪境習慣”博客的文末評論,以及網(wǎng)上其他地方批評言論的態(tài)度,還有我對每日生活的態(tài)度。雖然我并非總能取得成功(自己也像其他人一樣會生氣或被激怒),平和心的確是我在努力實踐的生活理念。這里有個小竅門:你對平和心練習得越多,自己就會越擅長此事,你也將變得更加快樂和理智。 若你留意我在其他博客上所發(fā)表文章的文末評論,便會看到一些針對我和我文章的極端負面言論(包括但不僅限于:我希望你斷子絕孫;這個作者肯定是蠢貨;這個家伙絕對是白癡)。不過,作為回應,我有幾種選擇: 1. 我可以用相似的負面言論去回應,導致增大自己與評論者和整個網(wǎng)絡社區(qū)之間的敵意。我會因此感到非常憤怒和消極,在所有人面前看起來無比糟糕。人們傾向于用負面眼光評判消極人士。 2. 我還可以忽視那些評論,這是有效選項,但會讓那些評論得不到回答。若其他人并不知道那些評論的錯誤本質,這種做法并非總是個人最佳選擇。 3. 我也可以回答那些評論,但保持積極心態(tài)。這是我在所有情況下努力做出的選擇。若有評論者認為我是個蠢貨,好吧,我很可能無法改變對方想法。但如果他給出錯誤觀點,我應當說清此事,同時感謝對方讓我有機會闡明自己的文章。 這種做法的好處包括:a)你能闡明一個錯誤評論;b)你在網(wǎng)上看起來像個積極人士;c)你不會陷入負面感受之中;d)通過在互動過程中保持積極態(tài)度,有時你還能贏得對方的贊同。這種事在我身上發(fā)生過幾次,自己甚至因此和不少人發(fā)展出良好交往關系。 這種在遭到攻擊時也保持積極態(tài)度的處世哲學,可以應用在生活各個部分,而非只用于回應留言評論。我會用它每天應對各種人士。一個巴掌拍不響,即使對方拒絕提升到你的覺悟水平,那也是他的問題,而非你的。 你如何能拓展平和心?下面就是我始終愿意給出的建議:
Leo Babauta(里奧·巴伯塔) 2007.04.06 www.stevepavlinachina.com 微信公眾號:聰明人的個人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