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夏天最熾熱的表達 ﹀ ﹀ 天下美食原創(chuàng),轉(zhuǎn)發(fā)請注明出處 關(guān)注天下美食FoodReport,一起感受“知味者更懂生活”...... 面朝黃土背朝天,禾到大暑日夜黃 在連續(xù)三天陰雨連綿的天氣里迎來了夏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大暑(7月22日),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span>
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的習(xí)俗: 伏茶,顧名思義,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大暑養(yǎng)生茶: 苦瓜解暑茶 將苦瓜上端切開,挖去瓜瓤,裝入綠茶,把瓜掛于通風(fēng)處陰干,取下洗凈,連同茶切碎、混勻,取10克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沏,悶半小時,可頻頻飲用。 功效:本方有清熱解暑除煩之功效,適用于中暑發(fā)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 金銀花茶 金銀花5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時,然后先大火、后小火熬15分鐘,倒出藥汁,再加水熬,取藥汁,存放備用。還可以加少許橘皮代茶飲服。 功效:可清熱解暑。 清熱去濕茶 銀花15克,木棉花30克,槐花10克,火炭母30克,山梔子15克 ,綿茵陳15克,扁豆30克,枳殼15克,山楂15克,藿香10克,蒲公英15克。 適用于腸胃濕熱證:疲倦乏力,昏昏欲睡,胃口不好,腹脹或痛,口臭,口腔潰瘍,牙肉腫痛,或有濕疹,皮膚瘙癢,大便硬或爛,小便黃,舌苔黃厚。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人們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放太陽下晾曬,待充分融合后食用,可治療老寒胃,傷風(fēng)咳嗽,并有溫暖保健的功效。其中,伏姜中的姜辣素還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 古代學(xué)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按中醫(yī)養(yǎng)生學(xué)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yīng)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并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應(yīng)多吃一些酸性食物。 《醫(yī)藥六書》中說: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yǎng)胃氣妙品。所以大暑時節(jié)以粥補氣清暑,健脾養(yǎng)胃最佳。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款簡單方便的營養(yǎng)粥: 綠豆粳米粥 材料:綠豆、粳米適量,大米少許。 做法: 1、綠豆用溫水泡兩個小時,將綠豆、粳米淘洗干凈; 2、把綠豆放入鍋中,加清水旺火燒滾,轉(zhuǎn)小火燜燒40分鐘左右; 3、放入大米,用中火燒煮30分鐘左右,煮至米粒開花,粥湯稠濃即成 作用:清熱解毒、解暑止渴、消腫、降脂,適用于中暑、暑熱煩渴、瘡毒癤腫、食物中毒,還可預(yù)防動脈硬化。 Tips:大暑養(yǎng)生禁忌 1、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如果食用過多的生冷瓜果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nèi)滯,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癥狀。 2、忌吃大量油膩食物:因為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dān)。 3、忌食酸澀辛辣、性屬濕熱助火之品、油煎熏烤之物,以及生食海鮮等。 另外,今天來講個科普知識:俗話說“冬病夏治,用三伏貼”,這時的醫(yī)院如同早晚高峰期的地鐵擠滿了人,不過大暑和三伏是兩個概念哦,大暑是24節(jié)氣之一,而三伏是根據(jù)節(jié)氣和干支共同決定的,大家千萬別混淆哈~~ 知味者更懂生活 投稿:fd@foodreport.cn |
|
|
來自: 砂鍋餛飩 > 《節(ji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