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550年,曾經(jīng)強大的米底亞帝國,被其屬國波斯境內(nèi)安申一地之王——居魯士打敗了。居魯士的崛起,使波斯與米底亞的地位剛巧顛倒過來,這一顛倒,可以說是近東波斯帝國的起點。 一、波斯概況 1、地理區(qū)域:延續(xù)達兩個世紀的古波斯帝國與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波斯,并不是一回事。古波斯帝國中的波斯本土位于波斯灣東海岸,其民自稱伊朗。波斯本土面積不大,古波斯人稱之為“帕爾斯”,即今伊朗之“法爾斯”省。境內(nèi)人口200萬。古波斯帝國版圖在波斯王大流士極盛時期大致范圍: 波斯本土、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腓尼基(即迦南,古腓尼基城市包括現(xiàn)今在以色列境內(nèi)的阿市多得、阿什克隆和厄刻龍;在黎巴嫩境內(nèi)的提爾和西頓)、呂底亞(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米底亞(位于今伊朗高原)、現(xiàn)在的巴基斯坦俾路支(巴基斯坦西南部)、印度河西岸、粟特(在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馬拉坎達"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大夏(中亞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古國名)、瑪薩基提(或譯作馬薩格泰人,生活在中亞的錫爾河以北至巴爾喀什湖的游牧民族,屬東伊朗人種)及中亞(狹義的中亞國家包括六國,即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這樣大的版圖,波斯以前還沒有過。帝國內(nèi)人口近4000萬,由于土地面積有限,加之多山多沙漠,冬寒夏熱,河流不多,又雨量稀少,故而,除了靠少數(shù)商業(yè)外,多靠附屬國的進貢。 2、波斯人,是強壯的山地民族。這族人是印歐種的一支,像米底亞人一樣,可能由俄國南部遷來。就其語言與宗教來看,他們和越過阿富汗、成為北印度統(tǒng)治階級的雅利安族是表兄弟。就古代遺留的雕像來看,波斯人是近東各民族中長得最英俊的,他們大都身材勻稱,儀容俊美。 二、波斯文明 1、波斯文字 石刻碑銘采用巴比倫式的楔形文字;公文書契采用阿拉米拼音文字。但是巴比倫文字太難,在300多個字中,他們只采用36個。這36個字,經(jīng)過一段時間演變,由文字變成了字母。這就是波斯楔形文式的字母。 2、波斯人服飾:他們的服飾取自米底亞,頭上或束巾或戴帽;身上有衫有褲,衫有外衣內(nèi)衣,外衣總有很長的袖子,一般人在衣服外面大都系一條腰帶;褲也分內(nèi)外,褲管一般都很長;腳上,除襪外,有的人穿草鞋,有的人穿皮鞋。除了臉之外,任何一部都不暴露于外。婦女的裝束,除上衣部分在胸部有一裂縫外,全和男裝無異。王服尚紅。帝國鼎盛時代,男女均極講究化妝,美容竟成了一種新興行業(yè)。每一個波斯人可說都是香料專家,據(jù)說雪花膏就是他們發(fā)明的。波斯男性概蓄長須,發(fā)式初聽其自然,慢慢地則流行戴假發(fā)。 3、波斯語言 在波斯歷史上,他們使用過很多語言: 大流士一世時代,宮廷與貴族作用的是“波斯古語”,這種語言與梵語極為接近,與現(xiàn)代英語也是表親。其波斯古語又分為兩支: 一支稱禪德語,祅教經(jīng)典《波斯古經(jīng)》就是以此語記錄; 一支稱巴拉維語,為印度語中的一種,今天的波斯語(伊朗語言),即由巴拉維語發(fā)展而來。 4、農(nóng)業(yè) 波斯人高度重視農(nóng)業(yè),祅教也一味鼓勵人從事農(nóng)業(yè),認為從事農(nóng)業(yè)是討宇宙最高之神阿胡拉·馬茲達喜悅的。在波斯人看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農(nóng)民高。波斯土地部分屬于自耕農(nóng),部分屬于國家,部分屬于貴族。自耕農(nóng)常結幾姓為一農(nóng)莊,協(xié)力以耕共有之地;屬于國家的土地,由農(nóng)奴耕種。波斯農(nóng)奴皆為外國俘虜,波斯人絕無做農(nóng)奴者。屬于封建貴族的土地,概由佃戶耕種。耕田以牛為動力。主要作物是大麥、小麥。波斯農(nóng)家多飼養(yǎng)牲畜及釀酒,家境小康者,酒肉不斷 5、工商業(yè) 波斯工業(yè)甚為落后,在波斯人的觀念中,工業(yè)是下等人所做的事情,故而應該讓屬國的人民去做;至于商業(yè),波斯人認為商場充滿詭詐,故而經(jīng)商是件卑賤的事(這點與中國古代的觀念頗為相似),君子不應為,一切生意也皆讓于屬國之人。波斯的幣制仿自呂底亞,大流士時期鑄有一種叫“達里克”的金銀幣,這種幣制可說是現(xiàn)代“復本位制”的濫觴。 6、基礎設施 在大流士統(tǒng)治期間,在帝國境內(nèi)的各大都會間修筑了許多大道。一條由蘇薩至薩迪斯的大道,全長即達5000英里。每隔13.6英里就設有一站。沿途各站均備有宿舍,設備精美;還有驛馬傳遞公文。沿途村莊不絕,治安極佳;另一條值得一提的是起自蘇薩、經(jīng)阿富汗、直達印度的路。這些道路的修筑,原為便利帝國內(nèi)軍事活動及政治聯(lián)系,但卻對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還使文化、風俗、思想觀念,甚至迷信,也皆有了交流的機會。如猶太教和基督教中天使魔鬼的概念,就是從波斯傳出去的。 7、宗教 —— 祅教 (1)祅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或稱瑣羅亞斯德)。據(jù)波斯傳說 ,遠在基督降生前數(shù)世紀,在雅利安人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先知查拉圖斯特拉,希臘人把他叫做瑣羅亞斯德。他經(jīng)受種種考驗,虔信光明之主阿胡拉-瑪茲達是唯一真神。在此之前,波斯是多神教的國家,所信諸神中主要有太陽神、保生地母和牛神?,嵙_亞斯德不顧術士反對,對原始宗教進行改革,公然宣稱只有光明之神阿胡拉-瑪茲達是唯一真神,其他神充其量不過是此神之一體或象征。大流士一世接受這種新信仰,宣布以祅教為國教。 (2)《波斯古經(jīng)》:又名《知識及智慧之書》,這部書可說是波斯人的“圣經(jīng)”,傳說是由光明之神阿胡拉-瑪茲達傳授給先知瑣羅亞斯德的,實乃查拉圖斯特拉門徒匯集其教訓及祝禱語而。這原來只是一本普通的書,但祅教徒為示尊崇,特稱之《波斯古經(jīng)》。這本經(jīng)書比基督教的《圣經(jīng)》薄很多,內(nèi)容也顯得殘缺不全,主要由禱語、圣詩、神話、藥方、儀式、教訓等集結而成?!恫ㄋ构沤?jīng)》上的字句,有許多竟與《吠陀經(jīng)》相類。古經(jīng)中的故事顯然來自巴比倫,如神分六天造萬物、人類的祖先是一男一女、洪水災害等。 (3)光明之神阿胡拉-瑪茲達:最初是阿胡拉-瑪茲達只是人格化的“籠罩四野的蒼天”,后來因為政治的需要,查拉圖斯特拉把阿胡拉-瑪茲達提升為既能造物又統(tǒng)治萬方的威風凜凜的王,成為一位至高無上的神。阿胡拉-瑪茲達有7個特性(或為7方面之代表):一是光;二是理性;三是正義;四是統(tǒng)治;五是虔誠;六是幸福;七是不朽。然而他的門徒卻把這些特性人格化,變成了阿胡拉-瑪茲達創(chuàng)造及統(tǒng)治世界的助手。這樣一來,原來創(chuàng)始的一神教,最后又變成了多神教。這種情形簡直與基督教一模一樣。加之波斯人歷來相信守護神和魔鬼之說,因此,在神學理論上又不能不把這些東西融會進去,于是乎,祅教也就更像多神教了。 (4)祅教的倫理:祅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 一是,宇宙是一大戰(zhàn)場,每人是一小戰(zhàn)場。在這些戰(zhàn)場上,善與惡時時刻刻在斗爭。人命中注定一生下就得作這樣的斗爭,即不是站在善的一邊,就是站在惡的一邊。人的一舉一動不是對阿胡拉-瑪茲達有影響,就是對阿里曼(惡界的最高神)有影響。在查拉圖斯特看來,人是重要的,有尊嚴的,因為他的一舉一動足以對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發(fā)生影響。就從這點來說,祅教比中世紀及現(xiàn)代許多學者高明多了。在中世紀學者看來,人只是一種無助的小蟲;現(xiàn)在學者則認為人僅是一種會動的機械。 二是,人雖然命定要參加善惡之戰(zhàn),但他絕對不是某一方面的工具,他是有思想、有意志的,擁有對善惡的選擇權。如果喜歡說謊就選擇跟隨阿里曼;如果喜歡誠實就跟隨阿胡拉-瑪茲達。總之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是,人之職責有三:其一,美德之最大者,為確保言行之誠實及榮譽;其二,虔誠。百惡之首為“不信”;其三,慷慨仁慈,不過這種慷慨仁慈只適用于本國人,因為外國人是異教徒,不討神的喜歡。 四是,最后審判。對于人生的結局,祅教認為,好人是有好報的。祅教把世界歷史的過程劃分為四個時期,每3000年為一個時期。四個時期由善惡輪流當值,但當世界進入最后一個時期時,便是最后審判。這時正義會得到伸張,好人升上天國,惡魔勢力即永遠歸于消滅,惡人永墮地獄。最后審判之說在波斯占領巴勒斯坦期間傳入猶太,猶太神學中之《末世論》,可說就是波斯最后審判的翻版。 (5)祅教與其他宗教相較: 一則,祅教和以一神教著稱的基督教并無二致:基督教有上帝,祅教有阿胡拉-瑪茲達;基督教有撒旦,祅教有惡魔;基督教有天使,祅教有守護神。 二則,祅教還有兩大特色是其他一神教所不及的:第一,它直接提出了人生的另一面,即病態(tài)的、邪惡的一面,并標舉了救濟之道;第二,它跳出了印度禪學和繁瑣哲學的圈子,最后對邪惡加以否定。 三則,祅教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少血腥氣、較少偶像崇拜、較少迷信。 總而言之,祅教是個相當完美的宗教,只可惜壽命短了一點。 祅教在大流士一世時代,其勢之盛如日中天。但漸漸地人們信仰太陽神和保生圣母。說來真是可嘆,人們常舍邏輯,就詩歌;舍宗教,就迷信。似乎沒有詩歌和迷信,人類就活不下去。到公元前1世紀時,波斯人崇奉的太陽神密特拉頭上有著一個火輪,代表太陽,后來被羅馬人請入萬神廟。在基督教中,他就是最原始的“圣誕老人”。 8、禮儀與道德 根據(jù)記載,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波斯王嗜殺成性,野蠻殘酷,他們的歷史充滿了血腥味和鐵臭味,盡管如此,波斯人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卻是極溫文爾雅的。一般而言,都很健談、慷慨、熱情、好客。民族意識較其他民族為重,你可以出錢令希臘人打希臘人,但要雇傭波斯人打波斯人,則非易事。他們的禮數(shù)之多,各種典禮儀式規(guī)定非常詳細,惟中國人可以相比。 (1)飲食:直到薛西斯時代,他們的飲食還非常簡略,一天只吃一餐,飲料就是白開水。但到了末期,盡管還是一餐,但貴族們這一餐從中午一直吃到晚上。且山珍海味,常常換新,全國上下都在研究什么東西怎么做才好吃。 (2)衛(wèi)生:極其講究,也非常重視,如做工時手不干凈,所做的東西便根本沒有價值,還要受到嚴懲。假日和宴會必須穿雪白衣服。他們認為靈魂的潔凈,首先要從身體的潔凈做起。 (3)在波斯,不鼓勵獨身,而且容許多妻納妾,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希望國民多多生育,也是情理之事。祅教認為世界上除了天堂之外,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家。一個幸福的家,必是多子多孫,六畜興旺,福星常至,爐火熊熊。 (4)波斯人喜愛動物,狗受到寵信又在其他動物之上。 (5)婚姻:例經(jī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但議婚對象驚人廣泛,兄妹婚、父女婚、母子婚時有所聞。有錢人可以隨便納妾,但貴族之家,必須立有戰(zhàn)功者才能納妾。 (6)女性地位:波斯女性地位起初并不低,她們在公眾場合往來,不必戴著面紗;她們可以擁有財產(chǎn);她們以丈夫名義或經(jīng)丈夫同意,可以經(jīng)營事業(yè)。到了大流士之時,開始下降,不過只是貴族人家的女性行動受限制。平民百姓婦女還是相當自由的。在波斯,男女茍合被視為大罪,賣淫被視為蛇蝎,墮胎被視為大惡。 (7)男孩子深受重視。在波斯人觀念中,男孩子能做工,幫對家庭是一筆資產(chǎn);能打仗,對國家是一股力量。至于女孩子因為早晚嫁人,價值遠不如男孩子。波斯人求子,只求男不求女。 (8)波斯人善飲,居魯士以酒供應部隊。波斯大臣討論國家大事前,必定要先喝酒,很多大事都是在喝酒后決定的。如果決定有誤,第二天酒醒時還可更改。波斯人無論有錢無錢,喝酒已成家常便飯。 (9)最喜歡唱歌跳舞。用以伴奏的樂器有豎琴、笛子、大鼓、小鼓等。 (10)初階教育只希望孩子學好三樣事情:騎馬、射箭和說老實話。貴族可進入高等教育,但教育非常嚴格,因為在波斯高等教育的目標只有兩個:一是培養(yǎng)官吏;一是培養(yǎng)戰(zhàn)士。 (11)波斯人觀念中,人不應該把時間用在學書學寫這種文縐縐的事上,而應習武、下棋甚至談戀愛。基于這種觀念,波斯人在文學方面自然只有交白卷了。 9、科學與藝術 (1)科學只是商品,必要時可從巴比倫進口;寫小說的是雇工下人,正人君子不為之;詩歌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唱的,因此一旦沒人唱了,便成了絕唱。 (2)醫(yī)藥是祭師的專長。祭師認為世間所有病痛都是由魔鬼造成的,所以治病之道,一是符咒;一是齋戒。有時也用藥,但總覺得不保險。到了阿爾塔薛西斯二世統(tǒng)治時,醫(yī)生這一行已有組織完備的同業(yè)公會出現(xiàn)。收費標準依病家的貧富和地位,付不起醫(yī)藥費的窮人可以求治于祭師,因為祭師治病是免費的。 (3)繪畫與雕像:都是建筑物附屬品,雕像和其他一切藝術品幾乎都是從外國運來。 (4)波斯建筑最有特色的是石階,可能脫胎于美索不達米亞塔形建筑之外廊,然也帶有波斯自己的特點,就是階與階之間升幅非常之緩,同時,每一階又非常寬,可容10人10巴并排行走。與石階相連的高臺下面建有精密的下水道系統(tǒng),下水道所經(jīng)地區(qū)多為巖石,故下水道多是就石鑿成之通道。波斯建筑大多損毀,所剩寥寥。 雖然波斯的工藝品幾乎取自外國,但他們的綜合能力十分的強大。他們把取自各國的東西配合得非常巧妙。埃及的列柱,經(jīng)他們一修改,已不嫌壅塞;美索不達米亞的墻壁,經(jīng)他們一修改,已不嫌其厚重。一切建筑集合在波斯波利斯,令人感到只是和諧、莊嚴與華貴。對于這些建筑后來被希臘模仿而去,并進行了改造。 10、政治 (1)王權 A,王權的特殊性:影響波斯人生活的主要因素為政治、軍事,而非經(jīng)濟。換言之,波斯財富的積累靠的是權力,而不是工商業(yè)。帝國組織的最高層為王,波斯語中的“王”,兼有戰(zhàn)士之意。這反映了在波斯,王和軍事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在帝國的范圍內(nèi),有許多屬國之王,故而波斯王也有“萬王之王”的稱呼。這一稱呼,也標明波斯王享有的特殊王權: 一則為生殺大權,無須經(jīng)過任何審判程序或宣布任何理由。不僅如此,這種權力有時還可轉授給皇后或皇太后。 二則為王權的絕對性,旨意一經(jīng)宣布,任何人都必須貫徹,不能批評更不能違抗。 B,掣肘王權的因素:然而波斯王權這種至高無上及絕對的權力,真正由自己實行者,只有居魯士和大流士一世。其他的波斯王整天忙著下棋酒色享樂,王權并未能真正行使。一是宦官(閹者),他們或為波斯王的近侍,或為太子師保,地位特殊,在宮廷中具有莫大的影響力。每一朝代更迭,他們幾乎都曾從中作祟。二是貴族,他們居于王與人民之間,起一種緩沖作用。與大流士同時起兵的另六家貴族,不僅享有一般特權,還可參與國家大事,或作為宮廷咨政,他們的發(fā)言對王往往具有很大影響力;或各赴封地治理一方,享有自治權。 (2)軍隊:王權的真正支柱,也可以說整個帝國政府的真正支柱是軍隊。軍隊不能維系,帝國便宣告瓦解。波斯是全國皆兵,逃避服役者,無論任何理由,都屬罪大惡極,處以極刑。波斯軍隊組織訓練均談不上,其所以能戰(zhàn)勝敵人,主要靠人多。因此,任何一支部隊只要組織嚴密,訓練有素,即使人數(shù)少,亦可使之潰不成軍——馬拉松與普拉蒂亞之戰(zhàn),就是如此。波斯軍隊的組成分為御林軍、常備軍和一般部隊: 御林軍為一切部隊的矛頭。由2000騎兵、2000步兵組成。任務是保護王的安全。擔任御林軍是貴族子弟的特權。 常備兵由波斯人及米底亞人組成。波斯王在帝國內(nèi)劃分若干守備區(qū),每一守備區(qū)派守備部隊駐守,守備部隊由常備兵產(chǎn)生。 一般部隊,原則上一個附屬國組成一支部隊。這些部隊有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武器,同一種戰(zhàn)法。波斯部隊因為來源不同,故其裝備亦不同,但一般均配有戰(zhàn)車。 (3)波斯都城和行省 A,都城:波斯建有許多都城,統(tǒng)御各省即從這些都城發(fā)號施令。帕薩爾加德(位于今伊朗)是波斯的古都,波斯波利斯(位于伊朗扎格羅斯山區(qū)的一盆地中)是波斯的首都,埃克巴坦那(又稱??税吞埂⒐R丹,今伊朗哈馬丹省的省會)是波斯的夏都。但許多波斯王喜歡住在蘇薩(位于伊朗的胡齊斯坦?。?/font>,蘇薩本為埃蘭古都——近東歷史起自埃蘭。 B,行?。簽榱吮阌诠芾砑罢鞫悾ㄋ箤⑷珖鴦澐譃槿舾墒?,在大流士一世時期,全國劃分為20個行省。這些行省或由省長或由分封的諸侯,秉承波斯王之命治理,他們的任期由是否獲得國王的信任來決定。為防止各省坐大,大流士為每個行省選派了一位武人即將軍,一位文人即監(jiān)察,協(xié)同治理。省長、將軍、監(jiān)察三者均各向國王負責。此外,波斯王還向各省派送情報人員,作為其耳目。在省長之下,實際推動政事的是一批官吏,這批官吏不隨朝代的變動而變動,屬于鐵打的營盤。他們的薪俸直接來源于百姓。 (4)法律與法院 A,法律:在波斯,王命就是法律,軍隊就是權力。波斯人相信,國王的決斷或命令都是本于光明之主阿胡拉·瑪茲達大神之意,都是不可更改或違抗的,王法自然也是神圣的。 B、法院及審判: 王是最后審判者,但這項職權照例由國王委派親信大臣代行。國王之下,是一個7人組成的高等法院;下一級則為若干地方法院。地方法院星羅棋布于全國。在古代,法官由祭師充任。后來一般人甚至女性也有被任命為法官者。 審理有一定程序,且有審限規(guī)定。小的爭端不經(jīng)由法院,直接由仲裁人加以調(diào)解。審判以判例為依據(jù),故而,一種相當于“代書”或訟師的階級便應運而生。疑難案件常以對神發(fā)誓來解決。 三、波斯“大君”們 1、居魯士:《新舊約圣經(jīng)》中譯為古列,現(xiàn)代中文譯本則改譯為塞魯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位國王,古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居魯士是天生的領袖人物,他稱王波斯,誠如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愛默生所云,萬眾歸心的結果。這位波斯王的思想言行非常高尚,治國治軍非常干練。能征慣戰(zhàn),但絕不驕矜。他對戰(zhàn)敗者,寬仁厚德,不但贏得國人的敬愛,而且能贏得敵人的敬愛 —— 攻下巴比倫后,無條件地釋放了史稱“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讓他們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猶太人欣喜若狂,在《圣經(jīng)》中,他們將居魯士稱作“上帝的工具”。 在希臘人的觀念中,歷史上的大英雄在亞歷山大出現(xiàn)前,就是居魯士,其理由有六點: 第一,他是一位美男子——波斯古代藝術家塑造男子形象,都以居魯士為模特兒; 第二,他建立了波斯帝國,并以“阿契美尼德王朝”名義,統(tǒng)治波斯一段很長的時間; 第三,他把波斯及米底亞部隊,編練成一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堅的大軍; 第四,公元前546年他攻下薩迪斯,公元前539年又攻下巴比倫,結束了閃米特人在西亞長達1000余年的統(tǒng)治; 第五,他承受了亞述、巴比倫、米底亞及小亞細亞諸國版圖,而形成了羅馬以前一個最大的帝國——波斯帝國; 第六,他是有史以來最善于統(tǒng)御的一位君主。他讓波斯帝國內(nèi)的各民族,享有信仰的自由;每攻下一城,即解除當?shù)孛耖g疾苦,并親自禮拜城中神廟;像拿破侖一樣,居魯士攻下很多城市,由于其體恤當?shù)孛癖?,敬重當?shù)厣駨R,每到一處,當?shù)氐陌傩斩急硎緹崃覔碜o。就此點,居魯士比拿破侖更勝一籌。 居魯士失敗的原因,也與拿破侖一樣,即野心過大。居魯士統(tǒng)一近東后,又四處進兵。北逐中亞游牧民族至錫爾河(流域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東至印度。公元前529年,誰也沒想到這位舉世無敵的英雄,走到里海之濱的南岸,卻喪身于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游牧民族瑪薩基提人(或譯作馬薩格泰人)之手,這點他又像亞歷山大了。他們都各征服了一大片土地,卻沒有時間來治理享受。 2、康比斯(或譯作岡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居魯士之子繼位為王,他與父親完全不同,狂暴嗜殺,貪得無厭,處理事情更是神經(jīng)兮兮。公元前525 年遠征埃及,全然不顧父親居魯士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焚毀埃及神廟和神像,公然侮辱埃及宗教。公元前522年,在回國途中,因聽說國內(nèi)革命,稱王者甚得民心,于是選擇了自盡了。 3、一位“魔教”首領假借西米底斯——康比斯之弟的名義鬧革命,取得王位。繼位后,即以摧毀波斯國教“祅教”為務。不久,假面具被揭穿,另一場由7位貴族發(fā)動的革命隨即暴發(fā)。 4、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公元前521年,大流士受7位貴族推選而為波斯王。登基后,他以無邊的暴力和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鎮(zhèn)服了埃及、呂底亞、埃蘭、巴比倫、米底亞、亞述、亞美尼亞、薩奇亞以及其他波斯屬國的獨立運動,扭轉帝國瀕于瓦解的局勢。全國底定后,大流士悉心檢討,認為帝國的安定應從講求治術著手,于是偃武修文,勵精圖治,他的治績曾為后世羅馬采為典范。在他治理下,數(shù)十年間西亞獲致了無比的安定與繁榮。在鞏固了對占領區(qū)的統(tǒng)治后,大流士繼續(xù)向外擴張。由于西徐亞人常常侵擾帝國邊界,大流士提兵進入俄國南部,直達伏爾加河沿岸;在征服伏爾加河沿岸后,他更引兵東向,上阿富汗高原,越千山萬水,抵達印度。大流士東征,為波斯帝國增加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子民及盧比(印度幣)。大流士后西征,向希臘用兵,然卻于公元前490年兵敗馬拉松,喪師歸來后,企圖再攻希臘未成,公元前485年忽生病而死。 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來的波斯帝國,維持不到100年便煙消云散。波斯的銳氣和實力,一挫于馬拉松(位于希臘),再挫于薩拉米斯(位于希臘),三挫于普拉蒂亞(或譯作普拉提亞,位于希臘)。波斯式微的原因:在上者,殘暴愚昧;在下者,腐化墮落。波斯興起時,勤勤懇懇,興起后,一代一代便只知貪圖享樂。 5、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85-前464),大流士一世的兒子,在位20年,除于公元前484年,再度征服埃及外,全部精力用在女人身上,無一建樹。公元前480年,薩拉米斯戰(zhàn)役慘敗,最后死于廷臣之手。自此以后,波斯宮廷謀殺即史不絕書。這種情形,惟羅馬奧古斯都以后之歷史,可與這遙相輝映。 6、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64-前423),繼位后,把殺害薛西斯一世的廷臣處死。 7、薛西斯二世登基不到數(shù)禮拜,便死于異父兄弟奧吉蒂阿努斯(或譯作塞基狄亞努斯)之手。而奧吉蒂阿努斯上臺不到半年,又被大流士二世謀殺了 8、大流士二世(公元前423-前404)即位,以鐵腕蕩平特里圖卡梅斯之亂。并殘暴手段處置了其家人。 9、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04-前359)繼其父大流士為王。在其統(tǒng)治的幾年時間內(nèi)也是屢屢遭遇險境。先在巴比倫附近的庫那克薩戰(zhàn)役中,差點被親弟弟小居魯士謀殺;之后,又因怕被謀殺的心理偏向,殺了自己的一個兒子大流士;然而卻最終還是死在了另一個兒子奧庫斯手上。世間恐怕沒有比這更傷心的事了:自知身陷危境,渴望親人相救,來的是自己的兒子,不由大喜過望,但兒子卻說:“我來是要你死!”。 10、奧庫斯(或稱作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公元前359-前338),統(tǒng)治波斯20年,最后被親信的一位刁狡兇殘的將軍巴戈阿斯毒死。 11、大流士三世(本名科多曼紐斯,或譯作科多馬努斯,公元前338-前330):巴戈阿斯先立奧庫斯之子阿爾塞斯為王,然后矯王命,殺了阿爾塞斯所有的兄弟,最后殺了阿爾塞斯。再立自己的一位溫柔漂亮十分女性化的朋友科多馬努斯為王,即波斯末世皇帝大流士三世。當了8年的傀儡皇帝后,亞歷山大(古代馬其頓國王)來了。公元前333年,馬其頓軍隊與波斯軍隊在伊蘇斯(位于今土耳其)相遇。亞歷山大雖然人少,只有波斯軍隊的三分之一,然則大流士三世慘敗,扔下母親、妻子、女兒和將士,狼狽逃竄。公元前330年,高加米拉之役(又譯作高加麥拉戰(zhàn)役、高加美拉戰(zhàn)役,或稱高加米拉會戰(zhàn),位于巴比倫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qū)),大流士三世以100萬人的軍隊,卻不敵亞歷山大不到5萬的部隊,一敗涂地。企圖再逃時,被屬下恥于再逃的將軍刺死于大軍御帳中。大流士三世終于與波斯帝國同歸于盡,但得到了亞歷山大的禮遇,以王禮安葬。近東淪為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 四、東方大帝國,一傳再傳便即崩潰的原因 1、這類帝國的興起,完全憑借的是武力。一旦武力不能維持,帝國即會趨于瓦解。創(chuàng)業(yè)君主,多為軍人領袖,他們自己就是武力核心??墒撬麄兊淖訉O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和武力便越來越疏遠。 2、被征服者時時均有恢復自由的渴望。一個帝國版圖之內(nèi),往往原先是許多國家。這些國家由于語言、宗教、道德標準、風俗習慣不同,因此,一旦有機可乘,大家便會分道揚鑣。也有些帝國統(tǒng)治者目光高遠,將版圖內(nèi)的許多國家同化,使其成為整個帝國的一個有機體,可是波斯統(tǒng)治者并沒有這類想法。帝國鼎盛200年間,在其統(tǒng)治下的國家可說原封未動。 3、年年征戰(zhàn),整個社會出現(xiàn)了反淘汰現(xiàn)象:強壯的、優(yōu)秀的、英勇的都犧牲了,留下來的不是老弱就是傷殘。因此,亞歷山大在波斯如入無人之境。加之波斯將軍又毫無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因此,人數(shù)雖多100萬,而亞歷山大只有騎兵7000,步兵4萬,也無濟于事。 威爾·杜蘭特: “波斯花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統(tǒng)一近東,其所作所為,似乎就是在為希臘的起飛做準備?!?/b> “波斯政府在地中海世界,除后來的羅馬外,可算是歷來政府中最成功的。事實上,羅馬有許多地方,例如政治結構、政府組織、行政方式,大致都是取法波斯。 當然,波斯有些君主非常殘忍浪費,有些法律也極端野蠻,不過……值得稱許的一點就是由于政策開明寬大,其所統(tǒng)治的地方所獲自由非常充分。在波斯帝國內(nèi),每一個地區(qū)可以保留其自己的語言、法律、風俗、道德、宗教、錢幣。有些附屬甚至保留了他們自己的君主和朝代。附屬國如巴比倫、腓尼基及巴勒斯坦的居民,甚至有這種感覺:波斯的統(tǒng)治者,遠較他們自己的統(tǒng)治者溫和;在波斯統(tǒng)治下,稅捐負擔也較輕。波斯政績之隆,當以大流士一世為最高峰。歷來圣君能夠和他相提并論者,除羅馬之圖拉真、哈德良及安東尼外,可說寥寥無幾。” |
|
|
來自: 與星對話 > 《讀書筆記之世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