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單向君打算為大家推薦一本叫做《狂熱分子》的書。
自從上周被某個大號的一篇“愛國”文章刷了朋友圈,又看到好些關(guān)于它的口水戰(zhàn)文章,這個念頭就揮之不去。
接下來幾天,被一部青春片因為網(wǎng)絡愛國主義者們的抵制而被迫換角的事情攪得朋友圈不安寧。然后,一些河北樂亭青年和湖南郴州大媽又堵住了肯德基餐廳的門,拉著的橫幅上寫著“你吃的是美國肯德基,丟的是老祖宗的臉”。 一直認為,愛國都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新加坡作家尤金曾說過,“一個沒有祖國的人,像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永遠是孤獨的。”我們很多人在一生中某一刻都會因為這種情緒而把自己感動了。
只是,從來看到這種因為愛國而做出的不假思索的狂熱行為,總會覺得哪里不太對勁。
圖片來源于維基百科。 今天找出的這本社科類的經(jīng)典書籍《狂熱分子》,出版于 1951 年。
網(wǎng)絡上這樣介紹作者埃里克·霍弗:他 7 歲失明,15 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 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后,仍未離開碼頭,其許多觀念都是在碼頭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1982 年獲里根總統(tǒng)頒贈總統(tǒng)自由獎章,生平著作超過 10 部,包括《激情心靈狀態(tài)》、《變遷的磨難》、《我們時代的脾性》等,曾多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狂熱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書。這里推薦的是 2008 年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鏈接可直接購買)。這本典型的社科類圖書,比起一般大部頭難啃的社科類書籍來,有好些對人性生動的描寫。那些深入心靈的透徹文字,仿佛讓你看透了肯德基門前站著的“愛國主義者”的激情,以及他們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突然又想起上周日(7 月 17 日)推送的一篇文章里帕慕克說的那句話:政治不是我們熱切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而是我們被迫接受的不幸事故”。
看完《狂熱分子》,也許更多激起的不只對那些盲目無知和自卑的憎恨和警惕,也有很多憐憫的情緒。
埃里克·霍弗這本書簡直就是無數(shù)洞察人性的精彩語錄集錦,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一)
“信仰一件神圣事業(yè),相當程度上是替代已經(jīng)失去了的自信?!?/span>
“對失意者來說,群眾運動是一種替代品:要不是可以替代他的整個“自我”,就是可以替代一些能讓他的生活可以勉強忍受的元素?!?/span>
“覺得自己人生已敗壞到無可救藥的人,不會認為自我改善是值得追求的目標?!?/span>
“他們最深的渴望是過新生活,是重生,要是無法得到這個,他們就會渴望通過認同于一件神圣事業(yè)而獲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價值感這些他們本來沒有的元素?!?/span>
“如果他們完全皈依到一個群眾運動中去,就會在緊密無間的集體中得到重生。”
“一個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zhuǎn)而去管別人家的事。這種人喜歡搬弄是非、打聽試探、越俎代庖,同時對國家和種族事務表現(xiàn)出熾烈興趣。在逃離“自我”的同時,我們不是會依偎著鄰人朋友的肩,就是會掐著他們的咽喉。”
(二)
“有成就感的人會把世界看成一個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則樂于看到世界急遽改變。”
“會不假思索就投身變革運動的,往往是那些覺得自己擁有無敵力量的人?!?/span>
“懷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謬的來源:一個口號、一句話或一枚徽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