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讓我們先從自選商場說起
而商業(yè)的本質(zhì),就蘊藏在超市的名字里——自選商場!是超市,讓人類第一次成為商業(yè)的主角,人類終于獲得了選擇的自由! 與此同時,新的商業(yè)邏輯誕生了:把產(chǎn)品鋪上貨架,把品牌植入心智,只有這樣,客戶才會去貨架上拿走你的產(chǎn)品! 作為一名企業(yè)主,在超市出現(xiàn)以前,或許你更多的工作是把產(chǎn)品鋪上貨架,而在超市興起之后,你更多的工作將是把品牌植入客戶心智!后者遠比前者復雜。 二、選擇的自由 人類喜歡選擇的自由! 俗話說,要想釣到魚,你得學會像魚一樣思考。作為一名企業(yè)主,你的產(chǎn)品此時,正放在超市的貨架上、網(wǎng)購的平臺上、經(jīng)銷商的倉庫里,你迫切的希望這些產(chǎn)品能被客戶的手、鼠標、電話喚醒,然后被買走! 所以,你必須知道,客戶是如何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世界里,選中某件商品的,這個過程到底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呢? 三、茅臺啤酒 一群好友去飯館吃飯,點好菜后,開始討論喝什么,于是大家先確定喝什么酒:白酒、啤酒、黃酒,最后決定喝啤酒,于是問服務(wù)員,你們這有什么牌子的啤酒,服務(wù)員回答:哈爾濱、雪花、青島…… 而下面這個過程則從來不會發(fā)生: 大家先問服務(wù)員:你們這都有什么品牌的酒?服務(wù)員說茅臺、五糧液、雪花、青島,于是先決定喝茅臺品牌的酒,再接著問服務(wù)員,你們這的茅臺都有什么酒?服務(wù)員說,我們有茅臺白酒、茅臺啤酒、茅臺紅酒,于是大家決定喝茅臺啤酒。 上面這個不會發(fā)生的場景,說明了茅臺公司一個很不愿相信的事實,茅臺啤酒根本就不在消費者選擇商品的路徑上! 四、先品類,后品牌 上述故事告訴我們,消費者做選擇,首先是選擇品類(啤酒),再選擇品牌(雪花),而不是先選擇品牌(茅臺),再選擇品類(啤酒)。 離開了品類,品牌的價值無從談起,可口可樂是世界第一品牌,但“可口可樂”品牌只有和“可樂”品類連在一起的時候,才有巨大價值,“可口可樂”品牌和“感冒藥”品類連在一起的時候,你并不會覺得自己需要它! 同樣,柯達品牌離開了膠卷品類,也不再有價值,當膠卷不再被人了需要時,柯達這個曾經(jīng)無比輝煌的品牌只好宣布破產(chǎn)。 因此,定位之父里斯先生這樣說道:品類是隱藏在品牌背后的決定性力量! 品牌的價值取決于兩點:第一是所在品類的市場容量(冰山的大小),第二是品牌在該品類中的地位(冰峰有多么顯著),冰山的大小乘以冰峰的顯著,就是品牌的價值! 五、(品牌+品類)才是一個完整的品牌 離開品類談品牌,毫無意義。未來的品牌競爭模式,都將是以品類競爭來代替的。在中國飲料市場,能打敗可口可樂的一定不是非??蓸?,而是王老吉涼茶,打贏的過程,也絕不是王老吉品牌戰(zhàn)勝可口可樂品牌,而是涼茶品類戰(zhàn)勝可樂品類! 讓我們盡快學會用品類戰(zhàn)略,來打造我們的品牌競爭模式! 作者/賴弘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