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黃強 北京城內(nèi)有大多數(shù)古建筑,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在建設時就考慮了排水問題,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泄水口。無論雨下多大,雨過地皮濕卻不會有較大的積水。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奇特情況?奧秘在哪里?難道明清時期工匠們已經(jīng)掌握了高精尖技術(shù),比德國的防水板還牛掰? 其實,明清時的建造技術(shù)并不比現(xiàn)在先進,排水工程沒有更先進的技術(shù),但是他們在規(guī)劃時考慮的很多,方方面面,全局的局部的,幾乎每一個細節(jié)都考慮到了。他們是心建設城市排水系統(tǒng),而不是為了面子工程。如果說古人比現(xiàn)在先進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心細,用心??紤]了長遠,為未來打算。 【圖1,故宮中和殿和保和殿】 故宮又稱紫禁城,明清時期皇帝、嬪妃居住、辦公的地方,那時的皇宮。故宮面積大,占地72公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故宮建筑精美、氣勢宏大,宮殿相連,連檐接棟,現(xiàn)存建筑980余座,房屋8700多間,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故宮地面上建筑漂亮,巍峨雄偉,做足了面子工程。但是在光鮮的外表之下,故宮建筑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非常精美,美輪美奐。但是如果只有建筑的雄偉,沒有與之配套,保證故宮下雨不被淹的是排水系統(tǒng),故宮還不能稱之為完美。因為人們喜歡水漫金山的奇特效果,卻不喜歡自己居住的地方全是“水世界”。 【圖2,故宮神武門與護城河】 故宮地下的排水系統(tǒng)自成體系,明溝暗渠一樣不少。故宮宮殿建筑故宮地下有縱橫交錯的排水溝渠,分為南北向干溝、東西向支線、涵洞、溝眼等系統(tǒng)。雨水通過地面的溝眼、錢眼,流淌進暗溝,依次進入東西向支線,再匯集到南北向干溝,流入內(nèi)金水河,最后匯入護城河。 【圖3,故宮排水的錢眼】 故宮內(nèi)收集雨水的點很多,地面有坡度面,利于雨水流入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遇有臺階或建筑物時,則從“溝眼”穿過,或直接通過“錢眼”狀的雨水石板匯入暗溝。 在故宮內(nèi)有三大殿,三重臺基,沒有暗溝,又怎么排水呢?原來臺基上有1142個龍頭,不僅有裝飾美化的作用,龍頭還是排水孔,臺基上的雨水通過龍頭排泄出去,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圖4,故宮千龍吐水】 除了排水干渠以外,故宮的地下布滿蜘蛛網(wǎng)般的二級排水溝(大街兩旁的溝渠)和三級排水溝(偏街小巷內(nèi))。無論雨水再大,不會形成積水,暴雨來勢兇猛也僅僅濕地皮。 【圖5,故宮金水河】 有關資料顯示,故宮的排水系統(tǒng)分為明暗兩套,明排是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里,而這條河就是內(nèi)外金水河。 幾百年來,故宮下再大的雨,都不淹水,并不是因為皇宮,而是建設者的理念,建一座城市(皇宮)必須解決排水問題。其實排水問題并不難,只要用心,按規(guī)劃執(zhí)行就行。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做不到?明清人給我們上了一課。解決城市水淹,技術(shù)不重要,手段不復雜,看你有沒有用心,用良心來建造。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多年來致力于中國服飾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文人置業(yè)那些事》《服飾禮儀》等著作13本。新著《驅(qū)夷保島鄭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 |
|
|
來自: lhyfsxb8kc6ks9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