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文學形式,有一定的形式或敘述的規(guī)范,譬如在佛陀的時代,便喜歡以客觀,帶點神話的方式來敘述事務。例如,當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不安或惡意的念頭時,會把它當做惡魔的私語來加以描述;或者在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生好的念頭或信心,則把它當做梵天。 話說,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的菩提樹下成就大覺后不久,心中起了這么一個念頭:“沒有值得尊敬、師事的人的生活是不安的。能否找到一位值得尊敬、師事的沙門或婆羅門呢?” 以后世的佛教徒的常識來講,這的確是想象不到的事。但仔細一想,當時,佛陀只不過三十五歲,雖然達到了究竟的領悟,但仍未有唯我獨尊的想法,縱使佛陀想找到一位思維相同的人以便依靠他,也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所以佛陀就逐一想了想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可是沒有一位值得尊敬、值得師事的。就在這個時候,佛陀突然閃出了以下這么一個念頭:“我依靠法而悟道。既然如此,我應該尊敬法,敬重此法,師事此法才對?!?/p> 此時梵天知道了佛陀心中的念頭,立刻由梵天界下來,顯現(xiàn)于佛陀跟前。 “世尊呀!世事誠然。以往為佛陀者,即尊敬法,敬重法,師事于法。未來欲為佛陀者,亦然。所以現(xiàn)為佛陀的世尊,亦應尊重法,敬重法,師事于法?!?/p> 以后世的佛教術(shù)語來說,就是:“依靠法而不依靠人?!边@種修學佛法的基本態(tài)度,正是佛陀親身體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