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平(海陵)
進了五條巷,如吃迷魂湯
稻河當年因何得名,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得而知。著名的稻河古街就坐落在歷史悠久的稻河河畔。有詩云:“青磚黛瓦五巷情,文昌水秀稻河美”。這就是始建于元末明初的泰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落——稻河古街區(qū)的風格。
稻河兩岸民宅的建筑風格有著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密集的民宅沿河而建,是古城泰州早期的民宅聚居地。河面上有數(shù)十座石橋互相通連。稻河兩岸的民宅區(qū)往往是數(shù)條巷子連接而成,頗有些上海弄堂的味道。信步走來,民宅中多有明清時的古宅,你細細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屬于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宅俯拾皆是。
漫步其中,落入眼簾的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的民宅,房頂上長滿了狗尾草和零星的一些瓦松,清一色的磚墻上早已爬滿了青苔。每家宅內(nèi)皆有廳堂,過了甬道便到正堂,其間多植盆景,由此可見當年古街人的悠閑生活情趣!
在眾多的巷子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要算是五巷了。五巷即是頭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的統(tǒng)稱。穿梭于五巷之中,你會感受到這里的民居多為典型泰式民居,它們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渾、簡樸。如果不是本地人,在里面轉久了,常常會找不到出去的路,這就是五巷街區(qū)的獨特之處。
五巷街區(qū)早期是一個客家移民住宅區(qū),為了避免與當?shù)鼐用裰g的沖突,移居在此的先民們,在街巷的走向和布局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不熟悉的人進入五條巷中就會迷路,如入“八卦陣”中。在泰州祖居的市民中,人們會記得民間留有的“進了五條巷,如吃迷魂湯”的俗語。在五巷街區(qū)的旁邊,則是涵西街區(qū),而涵西街區(qū)則是泰州早年大戶人家的聚居之地。
稻河沿岸的民宅群中,巷子錯綜復雜,狹窄的巷子可容兩人并肩行走,寬闊的巷子可供車輛行駛。本地人巷子里行走,那是輕車熟路,而外地人行走其中,如同進入迷宮一般。街頭巷尾都是同一個色調,清一色的青磚灰瓦,與都市鱗次櫛比的高層建筑相比,顯然是別具一格的味道。
小巷雖然錯綜復雜,但是巷巷聯(lián)結,處處相通,青磚或麻石鋪就的路面,平坦易走。不熟路徑的人行走其中,常常走著走著眼看前方無路可行,猶豫之間,眼前就會出現(xiàn)一條平整的小巷。剛才還隔著幾條巷子的賣菜吆喝聲,轉眼間賣菜的生意人就在眼前了。這就是古街小巷的奇妙之處。
通倉橋對岸的童年
這條已有六百年歷史的古街上,有著很多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美好記憶。解放初期,組織一紙調令,父母由江南都市來到泰州工作。當我降生到這個世界時,我家就居住在稻河古街的一幢小樓上。這幢小樓構造精致,庭院深深,院里有著寬闊的門堂,天井和通道,庭院深處還有一口百年不枯的老井。厚重的大門外是花崗巖鋪就的數(shù)級臺階,很有氣派。
這幢小樓是一個資本家的產(chǎn)業(yè)。小樓剛建好,主人還未居住,古城解放,小樓的主人離開小樓遠走他鄉(xiāng)。小樓收為國有后,作為宿舍使用,我們?nèi)乙渤闪怂髞淼闹魅酥弧.斈?,城市的平房居多,這座新建的小樓也成了在城市不多的高層建筑中的醒目標志。那時,我的同學大多居住在稻河沿岸,放學后,或者休息日,我家也成了大家經(jīng)常聚集的地方。
我居住的那座小樓位于稻河古街大搭包巷的中間,這巷子寬闊,很有名,解放前不少大戶人家在此居住。路中間是麻石鋪就的路面,可供車輛行走。出了巷子就是稻河古街,不算太寬的街道對面是年代悠久的溫泉浴室,向前再走十多米就是稻河。
稻河河面上有著很多石橋,我家街對面的那座橋叫著通倉橋。兩岸橋頭植有各種樹木,河岸不遠處有一塊石崖,崖壁如犬牙交錯,參差有致。河岸有十多級石階,一直延伸至河邊。
當年城市還沒有普及自來水,人們在河邊用幾排木板構造的跳板,供當年古街人淘米洗衣,當?shù)厝藢⒋朔Q之為碼頭。岸邊??恐芏嗄敬?,置身其中,別有一番心境。無論你來自何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逗留,你都會感受到古城厚重的古韻和民風。
河面上那座通倉橋,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橋。夏天,孩子們喜歡從橋上躍入河中游泳。孩子們落入水中濺起的浪花常常弄濕河邊淘米洗衣人的衣服,從而引來人們的一陣嬉罵。當年,我在稻河中游過泳,但沒有從橋上跳過水,這并非是生性膽小,而是性格使然。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稻河里魚蝦很多,放學后我經(jīng)常和伙伴們在岸邊垂釣,每次都會滿載而歸。
六百年春風依舊
時過境遷,很多年過去了,隨著工作的變動,我離開了稻河古街,離開了我居住的那座小樓已經(jīng)數(shù)十年。說來也奇怪,離開后,我一直沒有去過稻河古街,一直沒有去看看我曾經(jīng)居住過多年的那座小樓。其間,我也聽說了不少人們對于稻河古街的議論。例如,“闊別了城市的霓虹,卻又在城市的蔭蔽之下;洗盡了塵世的鉛華,卻又同樣上演著世間的浮華?!边@是外地游客對“稻河古街區(qū)”的評價,“涵西五巷分居東西,稻河草河貫穿南北。”“青磚黛瓦五巷情,文昌水秀稻河美?!边@是本地人的自豪。
然而,無論人們?nèi)绾巫h論,每次提及稻河古街,都會強烈地觸動深藏在我內(nèi)心的古街情結。在現(xiàn)代人的眼中,和都市的繁華相比,當年稻河古街的民宅區(qū)只是陳舊簡陋的建筑群,甚至是臃腫不堪的陋巷。我想正是這份簡陋,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它真實的本質,才能真正反映這座千年古城沉淀已久的地方文化意識形態(tài)。
稻河古街區(qū)是我市僅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極為經(jīng)典而且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正是因為古街的存在,從而向世人展現(xiàn)了泰州歷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根基和靈魂。
前些日子,我陪同外地來的親友游覽了新開街的泰州稻河古街,感受著古街重新展現(xiàn)的當年風華。新開街的稻河古街區(qū),古韻時尚兼具,既不失古樸底蘊,又富有時代風情。川淮魯粵,眾多的餐館聚集在古街各顯神通。慢慢向前走,各色的咖啡館,茶餐廳遍其間。走著走著,在你不經(jīng)意間你就看到“文藝范兒”,“木石奇緣”,“最瓷”,“翠玉堂”等十多家文玩商鋪,眾多的文化工作室,也為古街區(qū)添加了厚重而豐富的文化氣息。
昔年稻河兩岸曾因鹽稅而興,車水馬龍,商賈云集。如今脫胎換骨的稻河古街區(qū)重新亮相,商鋪林立,酒旗招展,比舊日繁華更盛。這是六百年前的稻河古街區(qū)延續(xù)起的一縷未曾斷絕的文化脈絡,這也是六百年后的稻河古街區(qū)在時代的春風里煥發(fā)新的光彩。
“涵西五巷分居東西,稻河草河貫穿南北。”始建于元末明初的稻河古街,泰州古城最大的古建筑群落,時隔六百年后,正向世人緩緩掀開面紗,展露出絕世姿容。瓦椽飛檐,仍是舊時肌理,亭臺樓閣,依稀往日風采。走在那庭院深深的老宅里,或徘徊于那悠長雅致的小巷中,常常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數(shù)百年的歲月似彈指,而容顏未改。
在如今的古街上,不少當年古街人的后代子孫依舊居住,依舊是柴米油鹽的忙活。唯有小巷中的那些老人在安詳?shù)臅裰?,靜靜地溫故著與古街的往事。當這一切場景重現(xiàn)世人的眼前時,無論是誰都會心靈悸動,也許這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
信步走進一所舊居的天井里,我看到一棵不知名的古樹,枝干光禿禿的,地上散落著幾片發(fā)黃的樹葉。我想,這不是因為主人的懶散,這也許是舊居的主人故意留下的。它的存在不僅是為了印證宅子的滄桑,更多的也許和我一樣,是為了印證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往昔情結。
久久地站在稻河邊,我感慨不已,稻河水仍然在奔流不息。這時,我想起《論語子罕篇》中的那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光陰似箭,很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也一天天走向文明。但是,時間并非能夠改變一切。你看,稻河水奔騰不息,依舊;古街區(qū)繁華熱鬧,依舊;內(nèi)心處往昔情結,依舊。我突然明白,對于眾多的尋常百姓來說,生活的意義所在,也許就是如此。
.
“
稻河,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轄內(nèi),是一條穿城而過南北走向奔騰入江的河流。和眾多的河流相比,稻河算不上大河??菟冢用妾M窄處只有幾米寬,寬闊處也不到二十米。雖說如此,這條終年奔騰不息并不起眼的河流,已經(jīng)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