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材來源】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有“治半夏”(《內(nèi)經(jīng)》)。漢、唐時代有湯洗(《玉函》)、生姜浸(《鬼遺》)、煮制(《集注》)、芥子與醋洗(《雷公》)、微火炮(《千金》)、焙制(《外臺》)等法。宋代有湯洗后麩炒、姜汁拌、炒黃(《圣惠方》)、熱酒蕩后姜汁浸(《博濟》)、漿水一雪水各半同煮(《蘇沈》)、半夏曲(《藥證》)、酒浸后麩炒、礬制、米炒、醋煮(《總錄》)、明礬生姜水煮(《衛(wèi)濟》)、生姜與蘿卜煮(《傳信》)、生姜汁與甘草制(《朱氏》)、姜一礬一牙皂煎水炒(《扁鵲》)、姜汁浸后菜油拌炒(《瘡瘍》)等方法。元代有姜洗(《脾胃論》)、姜湯泡(《瑞竹》)、皂角水浸、米泔浸(《丹溪》)的方法。明代增加了吳茱萸煮、蘿卜煮、鹽一豬苓制、面炒(《普濟方》)、煨制(《撮要》)。礬一皂角一巴豆制(《醫(yī)學》)、姜竹瀝制(《綱目》)、姜煨(《原始》)、甘草制、制炭(《準繩》)、明礬一皮硝一生姜制(《粹言》)、杏仁炒、礬一牙皂煅制(《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一桑葉一鹽制(《治裁》)、姜汁青鹽制(《便讀》)等炮制方法。此時半夏的炮制方法已發(fā)展到將近70種之多,其中單姜汁制就有十余種方法;藥汁制有30多種方法;此外如半夏曲(《藥證》)、法半夏(《幼幼》)、仙半夏(《拾遺》)的炮制方法已形成。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水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半夏每100kg用白礬20kg。 3.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蛴脮r搗碎。半夏每100kg,用生姜25kg、白礬12.5kg。 4.法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時,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人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用時搗碎。半夏每100kg,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操作時,生半夏加清水浸泡過程中,當水面起泡沫宜加2%白礬泡至合度為止。法半夏用甘草、石灰液浸泡,溶液pH值保持在12以上,如下降時,可補加適量生石灰粉調節(jié)。 【飲片性狀】生半夏呈扁圓形、類圓形或偏斜形,大小不一,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清半夏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乳白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微咸、澀,微有麻舌感。姜半夏為淡黃棕色片狀,或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質硬脆,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辛辣,微有麻舌感,嚼之有粘牙感。法半夏為黃色或淡黃色,較為均勻的顆粒,質較松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質量標準】生半夏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4.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9.0%,按干燥品計算,含總酸以琥珀酸計,不得少于0.25%;法半夏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9.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0%;姜半夏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7.5%,按干燥品計算,含白礬以含水硫酸鋁鉀計,不得過8.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0%;清半夏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4.0%,按干燥品計算,含白礬以含水硫酸鋁鉀計,不得少于10.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7.0%。 【炮制目的】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肺經(jīng)。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能。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證;外用治癰腫痰核。 半夏生品有毒,能戟人咽喉,使人嘔吐,咽喉腫痛,失音,一般不宜內(nèi)服,多作外用,但可隨方入煎劑使用,而不宜入丸散劑使用。生用以化痰止咳,消腫散結為主,用于瘡癰腫毒,濕痰咳嗽等。半夏經(jīng)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緩和藥性,消除副作用;經(jīng)白礬水浸漂或煮后,長于化痰,以燥濕化痰為主,用于濕痰咳嗽,痰熱內(nèi)結,風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等;經(jīng)生姜、白礬制后,善于止嘔,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用于痰飲嘔吐,胃脘痞滿,喉痹、瘰疬等證;經(jīng)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濕痰,胃有痰濁不得臥等。亦多用于中藥成方制劑中。 【臨床應用】 1.生用 (1)瘡癰腫毒:常將生半夏末,與雞子白調涂患處,具有消癰排膿的作用,用于外瘍癰疽腫毒、乳癰等癥,如治癰疽發(fā)背及乳瘡方(《肘后》);若與天南星、草烏尖、狼毒同用,具有提毒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用于癰疽腫硬,厚如牛皮,按之疼痛,如四虎散(《仁齋直指》)。 (2)局部麻醉:常與生南星、川烏尖、草烏尖等同用,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用于外科手術前局部麻醉,如外敷麻藥(《外科大成》)。 (3)急慢驚風:常與皂角為末,用少許,吹人鼻,立醒。用于小兒急慢驚風,昏迷不省,牙關緊急,如嚏涼散(《直指小兒方》)。 (4)寒痰咳嗽:常與生附子同用,具有溫化寒痰的作用,用于寒痰咳嗽,如二生湯(《濟生方》);若與川貝母、生姜汁同用,用于痰多咳嗽,如半貝丸(《格言聯(lián)璧》)。 (5)甲狀腺腫瘤:常用生半夏10克,隨證加味,水煎服,可治療甲狀腺腫瘤。 2.制用 (1)制半夏 ?、贊裉悼人裕撼Ec陳皮、炙甘草、茯苓等同用,具有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用于濕痰內(nèi)阻,脾胃不和,胸脘痞悶,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如二陳湯(《局方》);若與熟蒼術、白茯苓、厚樸等同用,用于食積咳嗽,五更為甚,胸脘滿悶,如二陳平胃散(《癥因脈治》)。 ?、谔禑醿?nèi)結:常與瓜萎仁、黃芩(酒炒)、膽南星等同用,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用于痰熱內(nèi)結,咳嗽痰黃,稠厚膠黏,如清氣化痰丸(《醫(yī)方考》)。 ?、劭谘埝Z斜:常與白附子、羌活、防風等同用,具有祛風化痰的作用,用于風痰痹阻經(jīng)絡,口眼斜,儀容不正,如正容湯(《瑤函》)。 ④氣郁痰結:常與厚樸、赤茯苓、紫蘇葉等同用,具有行氣散結,化痰利咽的作用,用于氣郁痰結,咽喉中如有炙臠者,如半夏散(《圣惠方》);若與射干、牛蒡子、杏仁等同用,用于氣郁痰凝,結成癭氣,咽喉腫塞,心胸煩悶,如半夏散(《圣惠方》);若與陳皮、蘇梗、厚樸等同用,用于憂思郁怒,氣結痰凝,胸腹脹痛,痛引心背,如二陳四七湯(《癥因脈治》);若與大黃、礞石(煅)、黃芩(酒炒)等同用,用于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煩躁,咽喉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鯁狀,如清火豁痰丸(《古今醫(yī)鑒》)。 (2)姜半夏 ?、偬碉媷I吐:常與生姜同用,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用于寒邪客胃,痰飲中阻,嘔吐清水或痰涎,如小半夏湯(《金匱》);若與蒼術(土炒)、白術(土炒)、陳皮等同用,用于嘔吐清水如注,如二術二陳湯(《古今醫(yī)統(tǒng)》);若與陳皮、人參、大腹皮等同用,用于腳氣上攻,心腹脹滿飲食不下,嘔吐不止,如半夏散(《婦人》)。 ②胸膈痞滿:常與柴胡、川連、桔梗等同用,具有清熱化痰,寬胸開膈的作用,用于少陽證,具胸膈痞滿,按之痛,如柴胡陷胸湯(《通俗傷寒論》);若與藿香葉、丁香同用,用于胸膈有痰,脾胃冷積噫醋吞酸,不思飲食,如藿香半夏丸(《總錄》)。 ?、郯B證:常與明天麻、川貝母、全蝎等同用,具有滌痰息風的作用,用于痰熱內(nèi)擾,小兒癇證,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瘛疭抽掣,目斜口,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于癲狂,如定癇丸(《醫(yī)學心悟》);若與麥門冬、川芎、遠志等同用,用于癇病,突然暈倒,身軟咬牙,吐涎沫,不省人事,醒后外觀如常人,如清心溫膽湯(《古今醫(yī)鑒》);若與白附子、南星(姜制)、黃連(炒)等同用,用于舌縱,口角流涎不止,口目喁斜,手足痿軟,如清心導痰丸(《醫(yī)學綱目》)。 ?、芎肀?、瘰疬:常與硼砂、乳香、輕粉等同用,具有宣痹散結的作用,用于寒氣客于少陰,咽痛喉痹,或痰瘀交凝,結于頸項的瘰疬結核,如香藥丸(《普濟方》)。 (3)法半夏 ?、傥鸽錆M悶:常與砂仁、白術(麩炒)、茯苓等同用,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用于胃寒氣滯,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如香砂養(yǎng)胃丸(《中國藥典》)。 ?、陲L痰壅盛:常與天麻、防風、天竺黃等同用,具有化痰息風的作用,用于小兒風痰壅盛,驚風,高熱抽搐,牙關緊閉,煩躁不安,如牛黃鎮(zhèn)驚丸(《中藥制劑手冊》)。 ?、圩渲校撼Ec制南星、木香、石菖蒲等同用,具有化痰開竅的作用,用于卒中,如攝生飲(《幼幼》);若與香薷、扁豆、黃芩等同用,用于小兒夏季受熱,昏迷不醒,身熱口干,小便赤黃,如解暑湯(《揣摩有得集》);若與僵蠶、南星、白附子等同用,用于羊癇風,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神志不清,如斷癇丹(《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4)清半夏 ?、衮难腰S:常與射干、升麻、炙甘草等同用,用于蚰蜒黃,喉中似噎,喘息不調,四肢疼悶,言語不正,水米難下,如半夏散(《圣惠方》)。 ?、隈秉S:常與大黃、前胡、檳榔等同用,用于癖黃,腹下滿痛,身體發(fā)黃,如半夏散(《圣惠方》)。 ?、廴焉飷鹤瑁撼Ec凈青黛、赤石脂、蜂蜜同用,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用于妊娠惡阻,如安胃飲(《參西錄》)。 ?、芴碉嫞撼Ec龍眼肉、酸棗仁、生龍骨等同用,具有補血安神,燥濕化痰的作用,用于心中氣血虛損,兼心下停有痰飲,致驚悸不眠,如安魂湯(《參西錄》)。 【現(xiàn)代研究】半夏塊莖中含膽堿、煙堿、胡蘿卜苷、3,4-二羥基苯甲醛、左旋鹽酸麻黃堿、β-谷甾醇-D-葡萄糖苷、高龍膽酸及其葡萄糖苷。尚含有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半夏蛋白等。 半夏或制半夏對碘液注入貓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jīng)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制半夏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鎮(zhèn)吐作用,其機理可能是對嘔吐中樞的抑制。半夏蛋白有抗早孕活性,子宮內(nèi)注射其抗兔胚泡著床率達100%。半夏有顯著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也能抑制胃液酸變。半夏中含有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凝集人肝瘤細胞、艾氏腹水癌及腹水型肝癌細胞。半夏的多糖組分PMN有活化抗腫瘤作用。 據(jù)研究報道,在半夏炮制過程中大多經(jīng)較長時間的浸、漂,而半夏有毒成分不溶或難溶于水,故浸泡不能達到去毒的目的,而在浸泡過程中,使水溶性成分損失約88.1%,醇溶性成分損失87.5%,生物堿損失50%,故認為水浸泡時間應該縮短,以免有效成分的損失。測定不同的半夏炮制飲片中總生物堿、總氨基酸的含量,結果是:總生物堿含量為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總氨基酸含量為: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在半夏炮制工藝中,均加入一定量的輔料,從而導致炮制飲片中微量元素增加,如Zn、Ni、Fe。另據(jù)報道,采用薄層掃描法測定半夏5個炮制品的中β-谷甾醇的含量,結果生半夏含量最高,為0.0572%,而姜煮半夏最低,為0.0126%,5個炮制品含量依次為生半夏>;姜浸半夏>;礬半夏>;姜礬半夏>;姜煮半夏。同時采用重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測定半夏5個炮制品總生物堿含量,結果姜礬半夏含量最高,姜煮品最低,依次為:姜礬半夏>;姜浸半夏>;生半夏>;礬半夏>;姜煮半夏。 據(jù)毒理學方面的研究報告認為,生半夏有刺激性,刺激咽喉而導致失音,各種制半夏均無失音和刺激作用。生半夏有顯著抑制小白鼠體重增加的作用,而礬剞半夏對小白鼠體重無影響。小鼠的急性、亞急性、蓄積性毒性反應研究結果認為,礬制半夏80g/kg對小鼠未見任何毒性反應,而生半夏小鼠一次腹腔注射LD50。為325mg/kg。生半夏粉9g/kg灌胃,對妊娠母鼠和胚胎均有非常顯著的毒性。另有報道,腹腔注射樣品粉末混懸液測實驗小鼠急性毒性試驗,結果生半夏LD50為0.553g/kg,姜浸半夏LD50為1.230g/kg。 對家兔眼結膜的刺激性實驗認為,生半夏的刺激性最強,而各種姜制品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其刺激強度,對家兔眼結膜刺激性程度依次為:生半夏>;姜浸半夏>;姜礬半夏>;礬半夏>;姜汁煮半夏。半夏各炮制品對小鼠腹腔刺激的實驗,其結果與眼結膜刺激性實驗完全一致。 有關半夏刺激性毒性成分的研究認為,半夏中含有的草酸鈣針晶為半夏的刺激性成分之一,采用溶劑提取法、X線衍射、電鏡掃描、氧化還原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對于半夏刺激性成分進行研究,各種實驗表明,其晶形、含量與半夏的刺激性有關。經(jīng)炮制后,晶形發(fā)生變化,含量急劇下降,刺激性明顯減弱。 有關半夏炮制減毒的機制研究認為,8%明礬水或pH>;12以上的堿水炮制可以使生半夏藥材中具有強烈刺激性成分草酸鈣針晶的針形晶體破壞,含量降低,刺激性毒性降低;以《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明礬濃度和堿液濃度浸泡生半夏,采用電子顯微鏡掃描觀察、氧化還原滴定法測定草酸鈣含量、家兔眼刺激性實驗等。實驗結果表明,生半夏經(jīng)過《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8%明礬水浸泡或以10%的Na2C03浸泡后,刺激性成分草酸鈣針晶被銹蝕溶解,不溶性草酸鈣含量從1%以上急劇下降到0.5%以下。半夏的刺激性也隨之下降;半夏炮制后草酸鈣含量降低到0.5%以下,幾乎不引起刺激性。并研究了茜草、山藥等無刺激性藥材中草酸鈣針晶,其晶形、質地和含量與半夏具有非常大的差異。 半夏及其炮制品對實驗動物胃腸道功能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生半夏對正常大鼠的胃分泌功能顯示出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胃腸道的運動呈明顯促進作用。生半夏明顯抑制胃液中PGE2的含量,而胃黏膜中PGE2含量下降易導致胃黏膜損傷。姜礬半夏、姜煮半夏對大鼠的胃分泌功能在胃蛋白酶和PGE2的含量上均無明顯影響,對胃黏膜的損傷程度輕,同時灌胃給藥可減緩胃腸運動。 有關炮制工藝和技術研究認為,用1.3~1.5kg/cm2高壓蒸2小時,可消除半夏的麻辣味。將半夏浸透后,經(jīng)115℃、10分鐘蒸制后,口服無刺激感。生半夏在120℃焙2小時,可去除催吐作用而不損害其鎮(zhèn)吐作用。在半夏產(chǎn)地加工中,要求將半夏外皮去凈,以免炮制過程中因帶外皮不均勻而影響浸泡、加熱程度的一致性。 據(jù)報道,清半夏的改進工藝為,用6%~8%礬水浸泡2~3天,至內(nèi)無干心即可達到消除麻辣味的要求。用此工藝生產(chǎn)的清半夏經(jīng)藥理實驗證明,其止咳、祛痰作用與生品相當而無明顯毒性。經(jīng)研究提出的姜半夏的新工藝為,用清水浸泡4~8小時,潤至內(nèi)無干心,再以定量的礬粉及干姜煎汁拌和均勻,置缸內(nèi),加適量清水濕潤,腌泡2~6天,以口嚼無麻辣感為準,再以清水洗去白礬粉,切片即可。 通過正交試驗設計,對現(xiàn)有清半夏的炮制工藝進行評價和優(yōu)化。選擇白礬濃度、炮制時間及炮制溫度3個因素,采用L9 (34)正交試驗設計,以RP-HPLC法測定炮制品中刺激性毒性成分草酸鈣針晶的含量;家兔眼結膜刺激性評價刺激性程度;直接電位滴定法測定有效部位總游離有機酸的含量,進行綜合評價。根據(jù)因素的顯著性影響,優(yōu)選出清半夏炮制工藝:30℃左右,8%濃度的白礬溶液,浸泡24小時。再以清水洗凈,干燥即可。優(yōu)選的炮制工藝達到了減毒增效的炮制目的,同藥典法比較明確了炮制時間和炮制溫度,顯著縮短了炮制時間。 半夏的炮制新工藝為,將半夏以清水浸泡1天至透,加入石灰、甘草混懸液浸制,每日攪拌1~2次,浸2~3天,至口嘗微有麻感,切面黃色均勻為度,再用清水洗凈石灰,干燥即可。 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對現(xiàn)有法半夏的炮制工藝進行質量評價和優(yōu)化。選擇生石灰用量、甘草用量、炮制時間及炮制溫度4個因素,采用L9 (34)正交試驗設計,以RP-HPLC法測定炮制品中刺激性毒性成分草酸鈣針晶以及水溶性有效成分鳥苷及甘草酸的含量,家兔眼結膜刺激性評價刺激性程度,多指標綜合加權評分,優(yōu)選法半夏炮制工藝。根據(jù)正交試驗結果,優(yōu)選出法半夏炮制工藝:在30℃下,每100g半夏,用生石灰10g、甘草15g,浸泡48小 時,再以清水洗凈,干燥即可。優(yōu)選的炮制工藝達到了降低半夏刺激性毒性的炮制目的,同藥典法比較明確了炮制時間和炮制溫度,顯著縮短了炮制時間。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仙半夏、京半夏、竹瀝半夏等。 2.文獻摘錄“洗不熟有毒也”(《玉函》)。“令滑盡,不爾戟人咽”(《集注》)?!叭粝床粌?,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證類》)?!坝卸荆弥仨毶?,此是取其所畏,以相畏耳”(《集注》)?!坝蒙虿擞统?,大能豁痰”(《瘡瘍》)。“痰分之病,半夏為主,造而為曲尤佳。治濕痰以姜汁、白礬湯和之,治風痰以姜汁及皂莢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瀝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法制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綱目》)。“用杏仁炒過,不傷胎氣”(《保元》)。“性能墮胎,孕婦雖忌,然胃不和而嘔吐不止,加姜微炒,但用無妨”(《本草正》)?!鞍胂挠么字笳?,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集解》)?!吧屑毮?,立療刀斧跌破,止血”(《全生集》)?!暗么字?,再得茯苓、甘草,治伏暑引飲”(《輯要》)。 【總結】半夏古代炮制方法甚多,歷代計有熬制、姜制、煮制、火炮、焙制、麩制、醋制、礬制、米制、炙制、炒制、油制、酒制、鹽制、面制、煨制、泔制、膽汁制、制炭、藥汁制等。其中藥汁制又有30余種不同的藥汁配方和加工方法。主要輔料與藥汁有甘草、皂莢、芥子、吳茱萸、豬苓、巴豆、蘿卜、明礬、皮硝、竹瀝、杏仁等。半夏的現(xiàn)代炮制方法歸納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三類??v觀半夏的炮制沿革,盡管歷代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工藝,就其炮制目的而言,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即通過炮制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同時,選用不同的輔料和工藝達到輔助治療作用。半夏有毒,生品僅供外用。清半夏燥濕化痰,以治寒痰見長;姜半夏降逆止嘔,可療濕痰;法半夏壯脾理氣,治風痰眩暈。 半夏為常用中藥,但迄今為止對半夏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認識尚不清楚。因此只能從藥理藥效實驗、毒理研究及臨床觀察來認識半夏的毒性作用和制半夏的解毒作用及藥理作用。生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對黏膜的刺激,導致失音、嘔吐、水瀉等不良反應,直觀反應是“戟人咽喉”——對口腔黏膜、舌、喉的麻辣感及刺激性。藥理實驗證明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及改進后的新工藝炮制品,均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同時又保留了半夏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例如生半夏對實驗鼠胃黏膜損傷程度大,并使胃液中PGE2含量降低,造成這種內(nèi)源性胃黏膜保護介質的破壞,這與臨床上服用生半夏導致吐瀉、胃腹灼痛的中毒現(xiàn)象是一致的。實驗也證明,姜制半夏不僅可以消除生半夏對胃腸黏膜的刺激,保護胃黏膜功能,同時又能拮抗生半夏加速胃腸運動導致的吐瀉,從而起到了和胃、降逆、止嘔的治療目的,因此,現(xiàn)代藥理藥效學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tǒng)炮制飲片的臨床有效性,同時也為傳統(tǒng)炮制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最近更新時間:2015-07-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