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學了,家長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寫作業(yè)太慢,老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F(xiàn)在學校的作業(yè)花樣翻新,通常家長在一邊陪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勉強完成。這是怎么回事?通常各位家長沒有找到孩子寫作業(yè)慢的真實癥結,我們來對照以下六大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改變孩子寫作業(yè)磨蹭的毛病。 一、丟三落四條理差 很多孩子從小自理能力差,上學后除了學習和作業(yè)什么也不用操心,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老師都安排了什么作業(yè),寫作業(yè)也不寫題號,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題,所以有些題經常會做錯或漏做。這類孩子,在生活中也是丟三拉四,不懂得安排和規(guī)劃。如果父母不讓孩子自己考慮和承擔一些事情,孩子就不會獨立起來,條理性就會很差。 對策:1、慢慢教會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文具要事先準備好等。2、父母不要全權包辦,可以在作業(yè)之外布置些輕松又能夠產生成就感的家務,這樣孩子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他的興趣點,也會變得能干起來,條理性也會越來越好。 二、追求完美錯不得 有的孩子對自己的作業(yè)要求很高,寫的字稍微有一點點不整齊或者不干凈的地方,馬上擦掉重寫,有時甚至把本子擦破了,所以寫作業(yè)花的時間就長了。這部分“小處女座”有天生的追求完美主義傾向,但是更多孩子過度追求完美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希望孩子樣樣都完美,樣樣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放大孩子的小毛病。導致孩子壓力大,情緒焦慮。 對策:1、父母不要指責、打罵,而要用獎勵手段進行強化訓練來達到目的: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盡量少用橡皮,如果作業(yè)本保持清潔、在一定時間內迅速準確地寫好字,就有一定獎勵。2、如果孩子離不開橡皮,家長可以把橡皮沒收,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孩子依戀橡皮的壞習慣會逐漸得到糾正。 三、學習困難基礎弱 很多知識點沒弄懂,很多題目不會做,所以一讓他寫作業(yè),他就頭疼,還有的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在學習上感受不到半點樂趣,實在逼得沒辦法了才寫一點。 如果孩子屬于這種類型,那么真正要解決的不是磨蹭的問題,而是怎么輔導孩子,讓孩子學習好起來。對策:1、教孩子如何調換順序做題。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可以先做其他的題目,最后再做不會的題目。2、父母要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沒弄懂,然后給孩子補上這部分不懂的知識,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困難。3、想方設法讓學習變得有趣起來。比如:通過游戲的方式、競賽的方式來安排作業(yè)。 四、逆反心理故意磨 有些父母在孩子學校作業(yè)之外給孩子加額外的作業(yè),導致孩子故意磨蹭。這是一種主觀的磨蹭,“磨蹭”成了孩子對抗額外負擔的一條對策。孩子找不到其他方法逃避,會開始有意識地慢,心里想著拖到最后就不必做了。但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磨蹭的壞習慣。 對策:多余時間由孩子自己支配:孩子作業(yè)按時按質寫完了,剩下的時間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孩子為自己每天的學習和生活訂個計劃,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寫下來,并每天自己監(jiān)督完成情況。面對孩子的拖拉行為,父母一定要明確界限,讓孩子意識到,哪些行為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接受,一旦孩子越界,必須要給予懲戒,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五、時間管理無意識 有的時候,孩子拖拉只是單純行為層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為背后,其客觀的原因往往缺乏時間觀念,缺少計劃性和做事沒有條理,又或者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沒法集中。此外,如果孩子寫作業(yè)時,環(huán)境嘈雜,總是面對這樣那樣的誘惑,自然難以專注于完成作業(yè)這個既定目標。 以培養(yǎng)“準時”為例,可以給孩子一個時間限制,把守時的任務交給他們自己:1、設定一個鬧鐘,在孩子完成作業(yè)的期限前10分鐘響。孩子在自己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體驗到了成功感學習更加自覺。2、在生活中孩子做事情前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并經常讓孩子可能一下,自己剛做過的事情大概用了多少時間,長此以往,孩子對時間概念會更加清晰。3、少催促,多表揚。催促只會讓孩子的動作更慢,父母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快的一面,孩子一旦速度快了,馬上表揚,要讓孩子不斷意識到自己確實比以前快了。 六、分散精力小動作 這種情況在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中尤其多,這些孩子由于年齡較小,還沒有完全適應學校生活,通常注意力時間比較短,一般在15—20分鐘左右,如果讓他們連續(xù)做作業(yè)超過20分鐘,他就會坐不住,注意力被外界的信息干擾。 對策:1、如果當天作業(yè)太多,可以把作業(yè)分割成兩個或三個階段,每段時間不可過長。如第一次規(guī)定做15或者20分鐘,當孩子的注意能力提高和年齡的增長,以后所定時間就可以慢慢延長。2、要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在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不要在旁邊看電視、聊天,也盡量減少端水送水果這種關心的打斷。 父母焦慮不傳遞,培養(yǎng)樂觀獨立的孩子
實踐表明,總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樂而且不自信。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個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父母總是不斷地在“督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很無助,只能將拖沓作為無意識隱性對抗語言,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過你,但是可以拖”,并由此強化了自己的拖拉行為。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我們的心理防御機制為了保護我們,會把我們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即第一情緒給壓下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情緒。面對拖延的孩子,家長往往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久而久之,對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樂觀的性格絕無好處。控制自我情緒,才能給孩子營造自由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部分內容來自中國教育在線,由網易教育頻道獨家整理。
|
|
|
來自: 聯(lián)合參謀學院 > 《習慣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