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淺析: 釋義:整個社會如果不依道而行,那么失去“道”以后整個社會只能依“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而行,如果整個社會不再依“德”而行,那就只能依“仁”運轉,如果社會不能依“仁”而行,那么就只能依“義”而行,如果連“義”都失去了,整個社會就只能依“禮”而行,而里“禮”的實行標志著“忠信”的風氣越來越弱,更是社會亂象的起點。 分析:縱觀中華文化歷史,恰恰印證了老子的這句話,在伏羲堯舜禹時代,整個社會依道而行,是大同社會,有“路不拾銀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天人合一,到了周朝就就以”德”治天下,這時的社會可以用”小康”二字形容,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依”仁”而行,再到后來的三國演”義”,漢朝興”禮”, 順著歷史看,從三皇五帝直到清朝慈禧廢除宮廷講學制,中國的”道””德”史走了一個從根到葉的過程,直到最后的完全丟失.從現(xiàn)代社會來看,中國丟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后,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離婚率攀升,青少年犯罪率攀升,人們的不幸福感攀升….這一切的問題出現(xiàn)是不是因為中華民族丟了自己的“道”“德”文化導致,是每個炎黃子孫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用一句話就語言性地概括了華夏民族的社會精神發(fā)展史,正印證老子所說的“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guī)于牖(有),以知天道。”!用四個字概括《德道經(jīng)》神奇,偉大! 本句基本字解釋: 1.“道”字淺議: 道,從辵(辶 chuò )從首,首亦聲?!笆住敝浮邦^”。道,頭行走也。意識帶領身體(的走向),道為萬物始也,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也有人叫它”自性”。 2.“德”字淺議: 德是萬物生、長、成、壞的變化的動力源泉,是道字的載體, 道依德顯,以德近道 無德無以進道 ,在我們有一定的“德”的基礎,然后去讀《德道經(jīng)》就不會有”“下士聞道,大笑之,夫笑不足以為道”的狀況出現(xiàn)了。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而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鬃赢斈曛阅钅畈煌?/span>“克己復禮”就是因為以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神遺產(chǎn)。是我們構建平安和諧文化的準繩。周人制作禮樂,隆禮重儀,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德”是和“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國”。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天命轉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fā)展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王道原則;被孟子發(fā)展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fā)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德”成為中國倫理的核心概念,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3.“仁”字淺議: 仁,ren,從人從二:從人,表示一個站立的人;從二,表示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nèi)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后言: “對于老子五千言《德道經(jīng)》,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解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