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濕熱,需要健脾祛濕,而用食療祛濕的方法很常用,很多人就喜歡“紅豆薏米粥”。 按照紅豆薏米粥的常見做法就是將紅豆薏米加水熬煮,然后喝湯吃豆。但實際上,長期這么喝紅豆薏米粥的人,真為你們擔心,因為有三點都錯了! 1、第一點:紅豆錯了 紅豆古名赤小豆,也有人說兩者是不同品種,到底哪種好?其實,紅豆與赤小豆分屬不同品種。 赤小豆在中醫(yī)里屬藥材,外觀較一般紅豆細長,偏暗紫色,常有人將兩者搞混。赤小豆的利水作用比紅豆還要強一些,但用一般紅豆也有利水的功效。 2、第二點:煮法錯了 很多人往往都是直接煮赤小豆和薏米。但是,赤小豆、薏米仁很難煮爛,如果不煮爛,營養(yǎng)很難出來;所以,最好用熱水浸泡一小時后再煮。 3、第三點:“光祛濕不健脾”錯了 脾與濕氣是對頭,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濕,需要同時健脾。 “三宗罪”里,第三點尤其重要,為什么有些人喝了紅豆薏米粥還是有濕氣,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身濕氣已經(jīng)很重,傷及到脾了,或者說本身是脾虛濕盛。 一碗“四神湯” 健脾又補脾,脾強濕氣散 想要祛濕,首先就要健脾、補脾,脾胃強健了,濕氣才能自然散去。 臺灣東部的小吃“四神湯”,是中醫(yī)著名的健脾食療方,使用了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為主要材料,這四種藥材在中藥里稱為“四臣子”,與閩南語的“四神”諧音,因此稱為“四神湯”。 茯苓,山藥,蓮子和芡實四位“神仙”匯集在一起后互相補遺,制成的湯水幾乎發(fā)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茯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尤其是在古人的眼中,更是稱茯苓為“四時神藥”。 山藥,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尤其是以懷慶府的山藥為最好,所以又是“四大懷藥”之一。 蓮子,是一味藥食兩用的妙品,這蓮子具有清心醒脾,補脾止瀉,養(yǎng)心安神等作用。 芡實,是健脾能手,也是補腎能手,具有補中益氣,益腎固精,除濕止帶等功效,自古都是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的良物。 四神湯中的茯苓、山藥、蓮子和芡實,都是食補的最佳藥膳,可幫助調節(jié)人體免疫系統(tǒng),強化體質,健脾和胃,消腫利水及養(yǎng)顏美容,適合腸道功能軟弱的人。 如果加入豬肚一起煲,更有幫助消化之效。 四神湯做法 比紅豆薏米粥更方便 材料:茯苓10克,蓮子30克,山藥30克,芡實20克,豬肚250克,面粉100克,食鹽5克,米酒15毫升(如不喜米酒,可不用) 做法: 1、先將豬肚用清水清洗干凈,放入面粉中反復抓洗,去除表面的黏液,然后放入沸水中汆煮2-3分鐘以去除腥氣,隨后撈出,再用流動的冷水沖洗干凈,去掉雜沫。 2、用大火燒沸后,將豬肚再次放入煮制10分鐘,隨后熄火加蓋燜15分鐘,再取出稍稍放涼,用剪刀剪成3cm長的斜段。 3、將茯苓、蓮子、山藥和芡實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鍋中,大火燒沸后,放入豬肚段,繼續(xù)用小火燒煮30分鐘。然后放入食鹽和米酒即可食用。 在制作紅豆薏米粥時,赤小豆和薏米都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浸泡和燉煮,才能將兩種食材煮爛。相對于紅豆薏米粥,“四神湯”的制作更方便、省時。 紅豆薏米粥能祛濕,但很多人都做錯了三點;而這碗“四神湯”,能夠健脾、補脾,脾強濕氣自然散。 在做法上,四神湯比紅豆薏米粥更為方便,快發(fā)給身邊的朋友吧! |
|
|
來自: 昵稱3438646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