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醫(yī)學影像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乳腺疾病的篩查、診斷和引導下穿刺等方面。乳腺超聲檢查的優(yōu)點是可以顯示乳腺纖維腺體組織的斷層解剖結構,從而發(fā)現組織局部結構和形態(tài)的變化。因此,乳腺超聲主要應用于乳腺占位性疾病的檢出、診斷和鑒別。 但超聲對微小鈣化灶的檢出率低、準確度不高,對于早期病變、缺乏大體形態(tài)學變化的病變,可能產生漏診。為了規(guī)范乳腺超聲檢查的應用,中華醫(yī)學會超聲醫(yī)學分會組織專家?guī)捉浻懻摚_成以下共識。 乳腺超聲檢查 一、適應證 1.臨床出現乳腺相關癥狀和體征:(1)診斷和定位乳腺腫塊,包括可觸及的乳腺腫塊和腋窩腫塊。(2)評估特殊癥狀:如捫診有異常、局部或整個乳腺疼痛、乳頭溢液(重點檢查乳頭、乳暈后方和乳暈周邊區(qū)域),通常需要結合乳腺X線攝影。(3)30歲以上的女性,對乳腺可觸及腫塊的首次評估,常規(guī)選擇超聲檢查和乳腺X線攝影2種技術聯合評估。 2.其他影像檢查發(fā)現乳腺異?;蛟\斷困難:(1)乳腺X線攝影或其他乳腺影像檢查方法(MRI、胸部CT、PET-CT等)發(fā)現的異常或腫塊。(2)乳腺X線攝影診斷不清的致密乳腺、結構扭曲和難以顯示的乳腺腫塊。 3.乳腺病變的隨訪:(1)隨訪既往超聲檢查發(fā)現的乳腺病變,觀察腫塊穩(wěn)定性和周期性變化(隨訪時間視病變特點而定)。(2)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隨訪腫瘤大小、血供、引流淋巴結等變化。 4.乳腺外科術前、術后評估:(1)術前評估:術前評價病變的位置、大小、腫塊的數目,引流區(qū)淋巴結受累情況。根據病變的聲像圖特征和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推斷腫塊良、惡性,判斷困難時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2)術后評估:術后早期了解局部血腫、積液、水腫等情況;術后定期隨訪檢查有無乳腺惡性腫瘤局部復發(fā)和淋巴結轉移等。 5.乳腺植入假體后的評估:假體囊是否完整、有無變形和破裂等。 6.超聲引導下介入診斷和(或)治療:(1)超聲引導下穿刺組織學檢查。(2)捫診陰性的乳腺腫塊術前體表定位或術前超聲引導下乳腺導絲置入定位。(3)為各種介入操作提供影像引導,如局限性液性病灶抽吸術(術后積液、囊腫、膿腫等),腫瘤消融術,經皮乳腺腫塊微創(chuàng)旋切術,手術局部切除術等。 7.常規(guī)體檢:(1)一般人群:乳腺篩查。適用于任何年齡、任何乳腺結構類型、任何生理時期的女性乳腺疾病篩查。(2)特殊人群:妊娠婦女、3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絕經后激素替代治療的婦女、男性乳腺疾病檢查。(3)乳腺癌高危人群: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個人史、既往活檢顯示高危險性、遺傳易感人群。 8.乳腺相關區(qū)域淋巴結的檢查:乳腺相關區(qū)域淋巴結包括腋下淋巴結、鎖骨下(上)淋巴結、胸骨旁淋巴結等。(1)臨床觸診或自檢發(fā)現相關區(qū)域有腫塊,需要明確腫塊組織來源和物理性質。(2)乳腺內發(fā)現病灶存在,高度懷疑為惡性和臨床已經證實為惡性,需要評估淋巴結是否轉移。(3)可疑淋巴結穿刺超聲定位或需超聲引導下完成。 二、禁忌證 無絕對禁忌證。 三、檢查前準備 檢查前一般無需特殊準備,檢查時充分暴露雙側乳腺和腋窩。檢查前避免行乳腺導管造影和穿刺活檢,以免對比劑和出血的干擾而影響診斷。檢查乳腺癌是否發(fā)生腹、盆腔轉移時,需要空腹和充盈膀胱。介入檢查前需簽署知情同意書、檢查凝血功能、了解有無過敏史等。 四、檢查方法 1.儀器: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2.探頭和頻率:(1)探頭:一般選擇高頻淺表線陣探頭。(2)頻率:保證檢查深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高頻率。一般選擇探頭中心頻率≥7.5 MHz的線陣高頻探頭。若病變位置表淺,可選擇更高頻率的探頭。對于深部較大的腫塊、有植入硅膠填充物等可采用更低頻率的腹部探頭。 3.檢查范圍:雙側全乳腺和雙側腋窩。 4.受檢者體位:(1)充分暴露雙側乳腺和腋窩。雙側手臂上舉,自然置于頭部兩側,這種姿勢使乳腺組織貼緊胸壁,可減少病灶的滑動,減少乳腺下垂和褶皺對檢查的影響。(2)常規(guī)取仰臥位。檢查乳腺外側時,可調整為面向對側的半側臥位。 5.常用檢查方法:使用適量的耦合劑,將探頭放置在皮膚表面直接檢查。具體包括:(1)放射狀掃查法(旋轉掃查法):將探頭置于乳頭上方,沿導管長軸方向,以乳頭為中心旋轉掃查,依次向外至乳腺邊緣。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完成360°全乳腺的檢查。 ?。?)反放射狀掃查法:與放射狀掃查方向垂直的斷面,從乳腺外緣向乳頭方向,以及從乳頭向乳腺外緣連續(xù)掃查。以順時針或逆時針連續(xù)掃查,完成360°全乳腺檢查。 (3)縱向掃查法:從胸骨旁向腋前線乳腺外側緣方向,或從腋前線乳腺外側緣向胸骨旁方向,從上至下連續(xù)地沿乳腺依次縱向掃查。 ?。?)橫向掃查法:從內向外或從外向內方向,從乳腺上緣至乳腺下緣,沿乳腺依次橫向掃查。 ?。?)斜切掃查法:將探頭置于乳頭旁。使聲束斜切人乳頭后方,以清晰顯示乳頭及深面結構。乳頭和乳暈處組織致密,可致后方衰減,乳頭和乳暈深面為病變好發(fā)部位,需采用多方位斜切檢查。 ?。?)腋窩檢查方法:在腋窩長軸和短軸方向行有序的多斷面檢查,判斷腋窩淋巴結是否腫大及回聲異常,是否有副乳腺或其他占位病變等。腋淋巴結位于腋窩蜂窩脂肪組織中,分為外側淋巴結、胸肌淋巴結、肩胛下淋巴結、中央淋巴結和尖淋巴結5群。 注意識別胸小肌,胸小肌是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定位的重要標志,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層,起自第3-5肋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喙突。胸小肌外側的淋巴結是第1水平,胸小肌深面的淋巴結是第Ⅱ水平,胸小肌內側的淋巴結是第Ⅲ水平。 6.注意事項:(1)檢查時需各檢查斷面相互覆蓋,不能有遺漏區(qū)域。(2)檢查速度不宜太快,宜勻速滑行。發(fā)現可疑病變時,可聯合使用多種檢查手法。(3)探頭與皮膚表面盡量垂直,檢查時不宜過度加壓,以免改變腫塊形態(tài)、位置等,特別是在檢查腫塊血流時,加壓會使小血管難以顯示。 ?。?)發(fā)現腫塊后,探頭輕放于腫塊的皮膚表面,運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病變部位是否有血流信號。如果有明顯的血流信號,應使用脈沖多普勒模式,測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數等血流參數。(5)對乳頭溢液,特別是乳頭溢血的患者,應觀察乳頭回聲的均勻性、乳頭和乳暈深面及周圍有無導管擴張、管壁是否光滑、導管內或導管周圍有無異?;芈暬蚰[塊。 ?。?)注意腫塊的解剖層次,將乳腺腫塊與皮膚占位病變、皮下脂肪層的占位病變、胸壁占位病變鑒別。常規(guī)觀察乳腺后方的胸壁結構,注意識別肋軟骨。(7)除注重檢查手法外,強調問診和觸診,并結合其他影像資料,以減少漏診。 五、儀器操作 1.總增益和時間增益補償:以圖像清晰、層次分明為標準。調節(jié)時間增益補償時,按深度逐漸補償。遠場增益過低會導致遠場圖像太黑,遠場增益過高導致近場圖像太亮。 2.檢查深度:以圖像能夠充分顯示乳腺和胸壁結構為標準,通常遠場深度調節(jié)到剛好顯示胸膜為佳。 3.聚焦點數目和位置:聚焦點數目1-3個,聚焦點位置與腺體深度一致,發(fā)現病灶時及時調節(jié)到病灶所在的深度。 4.局部放大:對于較小病變,可選擇局部放大功能觀察病變及其周圍。 六、測量方法 1.腫塊大?。喊ㄗ铋L徑、與之垂直斷面的短徑和前后徑。在測量腫塊大小時,如果低回聲腫塊周邊有增強回聲暈(暈環(huán)征可能代表腫瘤對周圍組織的浸潤),其徑線測量應包括周邊回聲增強的不規(guī)則外緣,不能只限于低回聲區(qū)。 2.導管:導管擴張時測量導管的管徑,需在導管長軸斷面測量。 七、病變定位 1.時鐘定位法:最為常用,定位精確,便于病變活檢、手術、介入治療、臨床隨訪和影像對比。發(fā)現病變時,參照時鐘表盤形式定位。對主要病變應明確標明病變的以下特點:(1)病變所在乳腺側別;(2)幾點鐘位置;(3)距離乳頭的距離,通常以厘米(cm)為單位。 2.象限定位法:對于較大腫塊,可采用象限定位法。以乳頭為中心,經過乳頭的水平線和垂直線將乳腺分為4個象限,即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內上象限和內下象限,乳頭和乳暈所在區(qū)域為中央區(qū)。 3.解剖層次定位:乳腺區(qū)域的病變大多數來自乳腺的腺體層,少數來自皮膚、皮下脂肪或胸壁,應明確注明病變的解剖層次。 八、正常乳腺超聲表現 由淺至深,正常乳腺結構可分為3層,即皮膚、皮下脂肪層、腺體層。Cooper韌帶為穿行于其間的線狀高回聲,乳腺導管呈纖細單線或雙線樣的稍高回聲。乳腺以脂肪回聲為等回聲,作為判斷乳腺病變回聲強度的參考。女性乳腺腺體厚度、回聲強度以及乳腺內脂肪組織的含量個體差異很大,與年齡和是否哺乳有密切關系。 九、乳腺超聲新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乳腺超聲檢查方法、指標也不斷的改善和出現。臨床上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應技術。 1.超聲造影:利用微泡的散射原理進行血管顯像的技術,主要用于關注組織和病灶是否存在微小血管、評估血流量、進行靶向治療、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等。與彩色超聲和多普勒超聲比較,其觀察的血管更小、血流速度更低,是評價組織和病灶血流灌注的較為可靠指標。 2.彈性超聲成像:根據各種不同組織的彈性系數不同,但外力或交變振動作用于組織和器官后,可以引起不同形態(tài)改變(應變),觀察和分析被檢測體受壓迫前、后反射的回波信號獲取各深度上的位移量,計算出變形程度,再以灰階或彩色編碼成像。 乳腺內不同組織的彈性系數各不相同,彈性系數從大到小排列為:浸潤性導管癌>非浸潤性導管癌>乳腺纖維化>乳腺>脂肪組織。組織彈性系數越大表示組織的硬度越大。 3.超聲光學散射成像:利用超聲光散射雙模式成像系統(tǒng)對腫塊二維超聲信息(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界、內部回聲、后方回聲有無衰減、縱橫比)和光學參數(利用多波段光子檢測腫塊組織中血紅蛋白含量和血氧飽和度分布)綜合處理得出綜合診斷指數,輔助診斷乳腺腫塊及其良、惡性。 4.全自動超聲容積顯像:對乳腺腫塊顯示畫面更細膩、客觀,鑒別腫塊良、惡性價值較肯定,可顯示多中心性惡性病灶、輔助術前分期及定位,克服了傳統(tǒng)二維超聲不可重復及主觀性強的缺點,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尤其對規(guī)范超聲檢查過程、全面掃查和遠程會診具有較大優(yōu)勢。 超聲診斷分類和報告系統(tǒng) 報告是超聲檢查和診斷過程的綜合結果,是超聲醫(yī)師綜合能力(圖像解讀、臨床資料采集和分析)的體現。因此,超聲診斷報告包括一般資料、圖像描述(圖像和臨床資料分析)、超聲提示(或診斷),并依據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規(guī)范報告。 一、常規(guī)內容 1.一般資料: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身份證號(或醫(yī)院編號)、超聲設備、探頭頻率、臨床診斷、檢查時間。 2.圖像解讀:分析和解讀超聲圖像是超聲報告的主題,應該對超聲檢查中圖像中所反映的結構、解剖、回聲、血流信號、彈性參數等作詳細描述。 3.超聲提示(或診斷):根據超聲圖像特征和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后提出診斷和鑒別診斷的結論。 4.醫(yī)生簽名。 二、乳腺超聲BI-RADS術語分類 行乳腺超聲檢查時,利用以下每項內容,選擇最適宜主要病灶特征的術語進行分類和描述。 (一)腫物 為在2個不同的切面觀察到的占位性病變。 1.形狀(選擇1項):(1)橢圓形:橢圓或卵形,可以包括2到3個起伏,即“淺分葉狀”或大的分葉;(2)圓形:球形或圓形;(3)不規(guī)則形:既不是圓形也不是橢圓形。 2.方位(選擇1項):(1)平行:病變長軸與皮膚平行,“寬大于高”或水平生長;(2)非平行:病灶長軸未沿著皮膚線生長,“高大于寬”或垂直生長,包括圓形。 3.邊緣(選擇1項):為病灶組織與周圍組織間的超聲回聲界面線。(1)局限:明確或清晰的邊緣,腫塊與周邊組織形成鮮明的區(qū)分。(2)不局限:腫物具有1個以上以下特征:模糊、成角、細分葉或毛刺。(3)模糊:腫物與周圍組織間無明確的邊界。(4)成角:病灶邊緣部分或全部形成鋒利的角度,通常形成銳角。(5)細分葉:腫物邊緣形成齒輪狀的起伏。(6)毛刺:從腫物邊緣伸出銳利的細線。 4.病灶邊界(選擇1項):為病灶和周圍組織的分界。(l)鋒利界面:可以清晰區(qū)分病灶與周圍組織間的分界線,或具有一定厚度的回聲環(huán)。(2)高回聲暈:在腫物與周圍組織間無清晰的分界線,而是通過高回聲的過度帶相連接。 5.回聲類型(選擇1項):(1)無回聲:內部無任何回聲。(2)高回聲:回聲比脂肪層高或與纖維腺體組織相當。(3)混合回聲:腫物內包含無回聲和有回聲成分。(4)低回聲:與脂肪相比,整個腫物均呈低回聲(如復雜性囊腫或纖維腺瘤的回聲特征)。(5)等回聲:具有與脂肪相當的回聲特征(復雜性囊腫或纖維腺瘤可以是低回聲或等回聲)。 6.后方回聲特征(選擇1項):(1)無后方回聲特征:無后方聲影或后方回聲增強。(2)增強:后方回聲增強。(3)聲影:后方回聲衰減,側方回聲失落不包括在內。(4)混合特征:具有1個以上的后方回聲特征,既有聲影又有增強。 7.周圍組織(選擇任何適用項):(1)導管改變:異常的管徑和(或)分支。(2)Cooper韌帶改變:Cooper韌帶拉伸或增厚。(3)水腫:周圍組織回聲增加,由低回聲線構成的網狀特征。(4)結構扭曲:正常解剖結構破壞。(5)皮膚增厚:皮膚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除了乳暈區(qū)和下部乳腺,正常皮膚厚度<> (二)鈣化(選擇任何適用項) 超聲很難準確描述鈣化的特征,但可以發(fā)現腫物內的鈣化。 1.粗大鈣化:直徑≥0.5 mm. 2.腫物外的微鈣化:直徑<0.5>0.5> 3.腫物內的微鈣化:鑲嵌于腫物內的微鈣化,點狀高回聲斑點在低回聲腫物內明顯顯示。 (三)特殊表現(選擇任何適用項) 指具有特殊診斷或所見。 1.集簇分布微小囊腫:集簇分布微小無回聲病灶,每個病灶直徑<2.0-3.0>2.0-3.0><0.5>0.5> 2.復雜性囊腫:最常見特征是內部呈均勻低回聲,也可具有液。液或液。碎屑平面,并且隨體位改變移動。 3.皮膚上或皮膚內腫物:臨床上容易發(fā)現,包括皮脂腺囊腫、表皮囊腫、瘢痕、痣和神經纖維瘤。 4.異物:標記夾、線圈、導絲、導管套、硅膠、金屬或創(chuàng)傷導致的玻璃異物。 5.乳腺內淋巴結:呈類腎形,具有高回聲門和周邊低回聲皮質。位于乳腺內,不包括腋窩。 6.腋窩淋巴結:呈類腎形,具有高回聲門和周邊低回聲皮質。位于腋窩,不包括乳腺內。 (四)血管性表現(選擇1項) 1.未見血流存在或未評價。 2.病灶內可見血管。 3.緊靠病灶區(qū)可見血管。 4.病灶周邊組織血管彌漫性增加。 三、乳腺超聲BI-RADS評價分類 作者:姜玉新 |
|
|
來自: 昵稱32488206 > 《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