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年,在刀鋒上行走的家族 從1851年高祖父賴茶天創(chuàng)立木雕開始,傳承至賴沛鈿已經(jīng)是第5代,165年從未間斷。他們祖祖輩輩在此化木成金,也雕琢著一生的榮光。刀刀落木無悔,只為跨越165年的守望。 不像現(xiàn)在,木雕是手藝人甚至大師。在清朝時期,木雕是一個“下九流”的行當,俗話說,“寧愿嫁給九流的街頭走販,也不愿嫁給一個木雕的”。 賴沛鈿的太祖父賴茶天,不顧身份低微與否,一生都鉆在木雕里。在海陽、揭陽、潮陽這三個地方名盛一時,曾被稱為 “蓋三陽”。 就連遠方的福建人都抬著轎子,請他去雕刻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東山關帝廟。廟內的金木雕,巧奪天工、金碧輝煌,故宮博物院專家都不吝溢美之詞:“結構精巧、工藝精湛?!?/span> 有些路不是主干道, 走下去會有很多非議, 可是不走會后悔。 37年,和枯燥為伍的孤獨刀客 從高祖父到賴沛鈿,雖歷經(jīng)鴉片戰(zhàn)爭、文化革命、大躍進等動蕩時代,木雕依然歷久彌新。從小在父親敲敲打打的雕刻聲中長大,木雕逐漸成為賴沛鈿心頭的一米陽光。
光復潮州木雕的昔日光彩,成為他從小到大的夢。他在木雕這條路已經(jīng)走了37年,刀落無悔,踽踽獨行。
長大后,幾個兄弟姐妹中唯有他選擇了繼承木雕,選擇了每天重復不停的勞作,枯燥和聒噪時刻相伴。 “潮州木雕是由一根木頭雕刻而成的,沒有拼接技巧,只能人工雕刻,機器是做不出來的”
就拿潮汕最具代表性的蝦蟹簍來說,一個初坯需要打磨5到6天,手工雕琢細致到蟹爪和蝦須都根根分明則需要3個月。 從一個人對麻煩的忍耐程度, 就能看出他對事物的喜愛程度。
在潮州木雕中, 以宗祠家廟建筑裝飾和祭祀用的神器裝飾最為精致,對木雕手藝人來說也最難雕刻。 揭陽寬逾十畝、難倒數(shù)十個手藝人的泰華祠,賴沛鈿卻迎難而上,不問薪酬免費擔任總設計師,只求做出最完美、最潮汕的宗祠代表。
◆ 泰華祠 采用“四點金”、“下山虎”等傳統(tǒng)祠堂建筑格式,應用掏空、圓雕、陽刻、陰刻等雕刻手法多層鏤空,力求達到傳統(tǒng)巔峰時期的最高水準。 陳家祠博物館館長,只看到泰華祠的照片就贊嘆不已,足以見起精工細琢。
人生,踏錯幾步,可以當它是舞蹈。木雕,刀起刀落,一步錯全木皆毀。 刀一起一落, 就能見真章。
100年后,逆風飛翔的年青一代
10年前,長期的勞作讓賴沛鈿開始眼花,開始萌生收徒弟的想法。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愿意學木雕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盡管如此,依然看重初心,在招徒前會廣發(fā)公告“學徒前3年沒有任何酬勞”,以考驗報名者學習木雕的耐心和真心。
10年時間,賴沛鈿的門下弟子,有去有來,學藝精者常有,學藝濃者亦常有。潮汕木雕化木成金的年青一代,在這里發(fā)芽、在這里成長。未來的潮州木雕,哪怕100年過去,都不會老去。
去年,跟隨他9年的大徒弟請辭離開,想去更大的地方發(fā)展。他欣然接受,并說—— “不希望徒弟比自己強的師父,不是好師父?!?/span>
恰如大魚海棠說的—— 有些魚是關不住的, 因為他們屬于天空。
如今,賴沛鈿的兩個兒子,長年跟著他在學習,最小的兒子只有10來歲。在賴沛鈿雕刻時,小兒子在旁一臉崇拜地認真觀摩,他每一筆每一刀的雕琢手勢。 一如,幼時的自己。 ▼
不希望徒弟比自己強的師父,不是好師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