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孔子最牛的弟子?
|
讓我們以閱讀的方式相遇相知 (外一章) 許 可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間,辦學(xué)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chǔ)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xué)過程論、學(xué)習(xí)和借鑒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xué)》、《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huán)。 說起孔子的弟子,一般會想起顏回、子貢、子路和子夏,他們都是“孔門十哲”里的,這幾個當(dāng)中,孔子最滿意的是顏回,批評最多的是子路,最富有的最有政治成就的是子貢,而在傳授儒家之道方面,子夏則是一個佼佼者。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孔子去世后,弟子們云散,子夏到了河西,繼承老師的衣缽,繼續(xù)講學(xué)。子夏雖然不能像孔子那樣成為圣人,然而,他在教學(xué)育人上的成就,絲毫不亞于孔子。他在魏國,受到魏文侯的禮遇,被尊為大師級別人物,子夏的弟子都是魏國的棟梁,田子方、段干木、吳起,這些魏國的文臣武將,都拜子夏為師,尤其是吳起,是戰(zhàn)國初期最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走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變富強,其才華和成就,在當(dāng)時無人可比。 對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點離經(jīng)叛道,跟其老師孔子不同,他不太關(guān)心復(fù)興周禮,而是關(guān)注現(xiàn)實政治和法治,因此有人把子夏列入法家人物。子夏對于讀書的目的性,也是很明確的,著名的“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就是他說的。 子夏有時候也不怎么給孔子面子,孔子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往往覺得不太開心,為什么?因為子夏為人直率,說話沒有遮攔,在老師面前也如此。 識文斷字,在古代意味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被他人尊重。那么,你知道在古代如何稱贊一個人讀書多,學(xué)問大嗎? 學(xué)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qū)W識豐富的典故。 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sh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xué)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dāng))。”后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xué)五車”、“學(xué)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qū)W問大。 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qū)W識淵博的典故。 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于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jiān)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 受此典影響,后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shù),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夢筆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進,文筆優(yōu)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币虼耍笕硕嘁浴皦艋ā?、“夢生花”、“彩筆生花”、“筆花入夢”、“花從筆生”等比喻文思大進。
文不加點 ![]()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唐徐堅等編《初學(xué)記》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zhèn)南將軍朱據(jù),據(jù)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yīng)聲便坐,文不加點。”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點”、“不加點”、“萬言不加點”、“不加點竄”等。
著述等身 ![]() 形容讀書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p> 后人遂用“等身書”形容讀書很多,只是后來是說將書冊摞起來有身子高,與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來形容著述極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一字千金 ![]()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chuàng)作、極有價值的典故。 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千予千金?!?/p>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洛陽紙貴 ![]() 形容著作風(fēng)行一時,人人爭相傳抄的典故。 典出《晉書·左思傳》:“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捕ɑ矢χk有高譽,思造(拜訪)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余,久而更新?!谑呛蕾F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p> 《世說新語·文學(xué)》也有:“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與《二京賦》鼎足而三,與《三都賦》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p> |
|
|
來自: 河南文學(xué)雜志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