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羿(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 如果說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留給西方文明世界最寶貴的財富是他所制定的《民法法典》的話,那么作為一位偉大的統(tǒng)治者,他留給法國的則是他所創(chuàng)立的高效而又極富特色的精英教育系統(tǒng),統(tǒng)稱為“大學?!保℅randes écoles)。其間誕生的巴黎高師和巴黎高工不僅是法蘭西文化、科學、教育的驕傲,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明珠。其中的巴黎高師自20世紀以來,已為法國培養(yǎng)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和10位菲爾茲獎得主。如追根溯源起來,這一切還要從227年前的今天,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說起...... 法國大革命的寶貴遺產(chǎn) 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并將監(jiān)獄管理者洛奈侯爵(Bernard-René de Launay)的頭顱插在長矛上游行示眾開始,法國進入了一個充滿激情而又極其動蕩的時代。革命的領導者們抱著徹底打碎舊世界并建立共和國的愿望,在法國施行了一輪又一輪的革命恐怖政策。他們不僅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和大量法國貴族,同時還將革命陣營內(nèi)的許多同志送上了斷頭臺。例如,著名的雅各賓派政治領袖丹東(Georges Jacques Danton, 1759.10.6-1794.4.5),這位堅定支持處死路易十六的政治家,最后于1794年4月5日被雅各賓派的實際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 1758.5.6-1794.7.28)處死;而多疑的羅伯斯庇爾本人最終也被他的革命同志于1794年7月28日處死。處死羅伯斯庇爾的熱月黨人上臺,他們結(jié)束了雅各賓派的一些激進政策,仿照古代羅馬的制度開始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下建立起一個新的共和政府,史稱“督政府”(Directoire)。在督政府時期,拿破侖于1795年在巴黎平定了保王黨人發(fā)動的叛亂,借此升入了法國軍政界的最高統(tǒng)治階層。隨著他領導的一系列戰(zhàn)爭的勝利,拿破侖的權力不斷擴充,最終于1799年成為法國的首席執(zhí)政,掌握了法國的最高統(tǒng)治權。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帝國。這只是統(tǒng)治方式的轉(zhuǎn)換,原則上,拿破侖在1790年代中后期就已經(jīng)基本上控制了法國政權并對整個法國進行有效統(tǒng)治。 圖1 拿破侖在書房,由杰克-路易·大衛(wèi)(Jacques-Louis David)繪制,1812年完成,現(xiàn)在陳列于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立藝術廊。畫中可以看到桌案上擺放著由拿破侖親自主持修訂的《民法法典》和書房中陳列的由拿破侖及皇后約瑟芬推動的帝國裝飾藝術形式的家俱與鐘表等。(圖片來源:wiki) 拿破侖執(zhí)政時面臨的一個極大問題是各類人才的極度匱乏。法國大革命不僅摧毀了舊世界的體制,而且由于革命時期的激進政策,也使得法國失去了許多各類有才華的精英人士。他們或被革命政府處死(如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8.26-1794.5.8),或選擇流亡他國。此外,由于理念的不同,當時許多法國知識分子將拿破侖政權視為法國大革命的延續(xù),拒絕為其服務;更重要的是,作為法國高等知識人才培養(yǎng)機構的大學,也基本上采取不合作的態(tài)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大革命之后,從中世紀開始并流傳下來的行會制度也被廢止,這對各種傳統(tǒng)手工業(yè)與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造成了相當大程度的破壞。 于是,在掌握政權后,拿破侖首先創(chuàng)建了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在這一框架之內(nèi),被大革命廢除的法蘭西王家科學院、王家藝術院、王家文學院等一系列最高等級的傳統(tǒng)學術機構得以恢復,而且法國的院士制度也再次被確立。面對深受教會影響且對現(xiàn)行政權非常不友好的大學,拿破侖無意在腥風血雨的政治大革命之后再發(fā)動一場文化教育大革命,他從開創(chuàng)了法國文藝復興的前輩統(tǒng)治者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1494–1547,在位時間1515–1547)建立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的做法中受到啟發(fā),在法國舊的高等教育體制之外建立了與之平行的“大學?!敝贫?/strong>。這類新形高等教育院校的規(guī)模大多比較小,其目的是為法國培養(yǎng)急需的各類人才。它們中最有名的兩所學校為: 1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 簡稱巴黎高師),以培養(yǎng)理論型人才為主,其目標為培養(yǎng)老師; 2 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簡稱巴黎高工),以培養(yǎng)能夠迅速掌握當代科技知識、文化動向等各類信息的新型國家公務員與軍官為主。 這兩所學校不僅是法蘭西文化、科學、教育的驕傲,也是全世界公認的明珠。 以巴黎高師為例,從20紀至今,它為法國培養(yǎng)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和10位菲爾茲獎得主。同時,它還培養(yǎng)出了眾多雖未拿獎,但卻開創(chuàng)了百年潮流、足以永垂史冊的科學、文化人才。如數(shù)學界的傅里葉(Joseph Fourier,1768.3.21-1830.5.16)、勒貝格(Henri Léon Lebesgue,1875.6.28-1941.7.26)、伽羅華(évariste Galois,1811.10.25-1832.5.31);哲學界的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6.21-1980.4.15)和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1926.10.15-1984.6.25)等。 圖2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正門(圖片來源:wiki) 除了高師與高工之外,在“大學校”系統(tǒng)里還有許多其他小型的專業(yè)院校,如莫爾托鐘表學校(école d’horologerie de Morteau)、巴黎高科礦業(yè)學院(Mines Paris Tech)、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s et métiers)等。它們有的是在過去行會系統(tǒng)的訓練機構的基礎上建立的,也有的是對波旁王朝時代建立的一些專門學校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重組之后建立的,當然也有一些新的學校是根據(jù)拿破侖政府對當時形勢的需要建立的。這種“大學校”制度發(fā)展了兩百多年之后,如今已成為法國高等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精英人才培養(yǎng)體系,與注重大眾教育的法國大學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特殊關系。 筆者希望在此指出,拿破侖絕對不只是一位征服者和統(tǒng)治者。他曾憑借軍事工程與技術方面的成就被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院士;他編訂的《民法法典》是現(xiàn)代歐洲立法的根本。正是因為其法典中充滿了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精神,我們甚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法國的“大學校”制度乃至整個高等教育制度是拿破侖法典在教育領域的延伸。作為一位在大革命中崛起的統(tǒng)治者,拿破侖也非常注重各種形式的大眾教育。例如,他將昔日的王宮盧浮宮改成了博物館,將法國收藏的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包括法國自己的)置于政府保護之下并對公眾永久開放,以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此外,拿破侖還熱愛藝術與文化,并且對此極有品味。在古埃及、希臘、羅馬文化與當時歐洲流行的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基礎上,他一手創(chuàng)立并推動了曾經(jīng)影響了包括俄羅斯在內(nèi)的整個歐洲、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帝國藝術流派”。這一藝術形式至今仍在歐美乃至亞洲的日本有著廣泛的影響與追隨者,甚至中國的制造商也經(jīng)常嘗試仿造拿破侖帝國風格的家俱用于出口賺錢或者裝飾國內(nèi)的高檔酒店或公共場所。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具有遠見卓識、思想極其超前的領導者規(guī)劃的大綱,在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之后,許多事情才終見成效。 巴黎高師是如何進行數(shù)學教育的? 作為法國精英教育的典范和樣板,我們有必要詳細介紹并仔細研究極具特色的巴黎高師和它的數(shù)學教育,以此窺探并了解法蘭西精英教育的精髓何在。 如前所述,這所學校的數(shù)學系共培養(yǎng)出了10位菲爾茲獎得主。迄今為止,高師的數(shù)學系也是全世界培養(yǎng)出最多菲爾茲獎得主的數(shù)學系。 1 生源 法國高中生(16-18歲)在畢業(yè)時,一部分人選擇進入預科(classe préparatoire aux grandes écoles),另一部分人選擇進入大學(無入學考試,但必須通過法國的高中畢業(yè)考試)或直接就業(yè)。與其它“大學?!币粯樱邘煹慕^大部分學生都來源于法國的預科學生。 預科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是大學一至二年級甚至某些三年級的專業(yè)課。以數(shù)學-物理方向為例,其主要課程包括數(shù)學、物理、計算機、化學和人文等內(nèi)容。其中,數(shù)學課程內(nèi)容主要是數(shù)學分析、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shù)和初等抽象代數(shù),而物理課基本上是普通物理。預科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中學式的小班授課(20-30人/班),學生們有大量的練習和作業(yè),并參加非常頻繁的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筆者曾參觀過法國最好的預科學校--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ouis le Grand)和凡爾賽荷什中學(Lycée Hoche à Versailles),觀摩其教學和考試,并與學校的數(shù)學教師交流。這類頂尖預科學校的教師都具有專業(yè)博士學位,曾作出過相當出色的科研工作,但在職業(yè)生涯的選擇上,他們更愿意以教書為主。他們沒有科研任務,享受大學教師/教授待遇,教課時數(shù)在12-16小時/周。他們將大部分工作時間用于認真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對學生進行考試測試,進修以理解當代科研狀況使思想不致落伍。 對于就讀預科的學生來說,他們通常擁有兩年的學習時間,預科結(jié)束時可以報考一次高師或高工。如果考試失敗,他們可以再考“大學?!毕到y(tǒng)中的其他學校成為某類專業(yè)技術人員,或轉(zhuǎn)入大學作為普通學生學習。若不能進入“大學?!保瑒t意味著他們基本上失去了通過念書在年輕時成為法國精英人士的機會,所以預科學生的壓力非常大,這也強迫他們不得不認真、刻苦地學習和奮斗。 2 數(shù)學教育體系 巴黎高師的教育理念是“以研究帶動教學”。下面我們將以高師數(shù)學系的學生選拔、師資隊伍建設為例,說明高師的精英教育是如何運作的。但需指出的是,每個專業(yè)或?qū)W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各自有適當?shù)恼{(diào)整,比如高師的物理系、計算機系的師資建設與數(shù)學系就不盡相同,而文科、藝術等系也是各具特色。 a. 學生選拔 以高師數(shù)學系為例,每年報考該系的法國預科學生人數(shù)約為2000人,首先通過筆試選出前700人左右。實際上,除了路易大帝中學等學校的預科班學生以外,公立大學的一二年級學生也能報考高師,但他們的成功率顯然不如專門的預科班學生。從每年3月中下旬(或4月初)開始,高師組織對報考學生進行口試,最后選出前30名。自從1800年代建校以來,高師從來沒有擴招過,原因很簡單,它的目標是培養(yǎng)精英人才。不可能有太多的人成為精英,這是一種規(guī)律也是一種常識,所以沒必要擴張招生規(guī)模。從另一方面來說,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指出的,中世紀開始的行會制度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廢除,而拿破侖執(zhí)政以后所建立“大學?!边@一新的教學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歐洲中世紀開始的手工業(yè)行會的訓練方法。在法國大革命以前的舊時代,行會大師們的工作室起著訓練各類藝術家、手工工匠、建筑師等的重要作用,它們的規(guī)模通常都很小。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高師、高工的教育中看到當時大學系統(tǒng)之外行會訓練的影子。 高師每年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外國學生,約占新生人數(shù)的10%,數(shù)學系每年招收3-5名。近幾年來,所有能夠受邀參加筆試的外國學生,大多是曾獲得過國際奧林匹克中學數(shù)學競賽獎的大學二年級學生,偶有極個別的情況,他們也都至少得到過國內(nèi)中學數(shù)學競賽獎。每年大致有200名外國學生報考,其中20人經(jīng)過篩選參加筆試和口試,最終只有3-5人能獲得入學資格。招收外國學生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多元性,同時這些優(yōu)秀的外國學生會給法國的精英學生在學習上帶來巨大的壓力,營造激勵競爭的氛圍。 另外特別值得指出的一點是,高師數(shù)學系在選拔學生的時候,會盡量選擇同樣類型的學生,即那些數(shù)學反應快、技術好的學生。這樣,對于教課老師來說,在開始的時候比較有利于教學,全班30個學生可以教起來像是在教一個人,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高師的入學考試是圍繞著這一目的設計的,而口試給學校提供了更多檢驗學生的可能性。 b.入學以后 入學以后,高師學生,包括外國學生,均享受法國國家初級公務員待遇,月收入為1200多歐元,外加一項特殊福利,即入住巴黎市中心拉丁區(qū)的學生宿舍(每人一間12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同時,高師的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有自己的導師,第一年是隨機分配的,之后學生可以在全法國范圍內(nèi)尋找自己的導師。毫無疑問,這些導師都是學術界中的佼佼者。 原則上,學生在第一年必須完成由高師開設的8門數(shù)學課(部分學生因興趣關系在征得系里同意后,可學習一門由高師開設的理論物理/理論計算機(非編程應用之類)的課程)。這類課程將基本知識與當代前沿研究緊密結(jié)合起來,學生在一年之后基本上可以迅速進入前沿的研究狀態(tài)。在此,筆者想指出以下幾點: 1. 高師每學期能夠開設出來的一年級數(shù)學課程至少有8-10門,供學生選擇其中任意4門。學生在此有相當?shù)淖杂啥龋@一點與美、俄的大學類似,與國內(nèi)眾多大學強制學生上某種、某門、某位教師的課程有天壤之別。 2. 高師的每門數(shù)學課每學期都有一部分學生考試不及格。例如高師前數(shù)學系主任Marc Rosso教授的代數(shù)課,8年下來平均不及格率大約為40%,不及格的學生沒有補考的機會,而是在下一學年重修該課以冼掉不良記錄。 3. 除了8門數(shù)學專業(yè)課程以外,學生還必須修習至少一門其它非專業(yè)課,以充實自己的人文知識素養(yǎng)或擴大科學視野,修習什么課程由學生自己決定。相對而言,法國的人文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相當成功的。我們所知的法國菲爾茲獎、諾貝爾獎得主們,盡管他們都有在美國(或俄羅斯)頂尖大學3-5年的博士后工作經(jīng)歷,但他們基本上最終都在法國工作,將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時間和職業(yè)生涯貢獻給了法國,他們的得獎工作都是在法國作出的。 4. 在修完一年級8門課程并通過考試以后,學生可以自由地在巴黎其它大學選修課程(不需有成績),并開始研究工作。他(她)的導師可以是高師的老師,也可以是巴黎乃至法國國內(nèi)任意一名老師,極個別的學生甚至可以選擇雙導師,選擇美、俄等其它數(shù)學強國的教授作為其導師。此外,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公費出國3至6個月,前往頂級國際中心與本專業(yè)的高人進行學習合作和研究,建立學術聯(lián)系。如果現(xiàn)實情況需要,并經(jīng)過學校同意,出國時間可以更長。 5. 學生在入學3-5年后完成博士論文,將拿到法國某所其它非高師的大學(如巴黎六大、七大、十一大,巴黎高工等)的博士學位,此時學生年齡在23/24歲左右。這里有一點要說明的是:高師僅提供3年的獎學金,如果超過3年,學生需在另一所大學拿到獎學金以繼續(xù)其學業(yè),若拿不到獎學金將被自動淘汰。 6. 高師的好學生博士畢業(yè)后,基本上都會去一些西方先進國家的頂尖大學做3-5年的博士后,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圣彼得堡大學、新西伯利亞大學、喀山大學,或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近幾年,也有學生選擇去日本的大學。這段博士后工作結(jié)束之后,大多數(shù)人會回到法國,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簡稱CNRS)或大學拿到職位。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優(yōu)秀畢業(yè)學生中的外國人最后也大都成為了法國的教授,留在法國工作。法國的工資不及美國的一半,這些人中的許多人都完全有能力在美國找到更高待遇的工作。筆者認識的高師數(shù)學系畢業(yè)的許多人都曾拿到如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美國頂級大學的終身工作而最終放棄,選擇回到法國。由此可見,這一精英教育體系為法國作出的貢獻以及它所展示出的向心凝聚力是何等有效。 圖3 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Académie fran?aise*主樓,1670年建成,建筑師為路易·勒沃(Louis Le Vau,1612-1670)。(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圖4 1670年描繪的Académie fran?aise主樓的蝕刻版畫,由Israel Silvestre繪制。(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c.教師隊伍 高師的教師隊伍包括教學人員(教授、講師)、CNRS研究人員以及外國訪問教授三部分。他們的作用各不相同。 高師沒有自己的教師,它的教師全都來自法國其它大學或CNRS,他們的“人事關系”隸屬于法國其它大學。在這里,大學教授們的工作以教書為主,而CNRS研究員主要是做研究并且組織與研究相關的學術活動(如討論班、國際學術會議等),同時他們要帶動學生的研究工作。在高師工作期間,他們的教學及研究安排由高師決定,原單位不得干預。以數(shù)學系而言,這些教師一般是中青年教師,通常在高師工作5-10年,工作內(nèi)容包括教學、研究、組織討論班、輔導學生等。絕大多數(shù)人把這段時間看成是他們?nèi)松凶铧S金的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工作一段時間以后要面臨一個所謂的再分配問題,所以他們非常刻苦、勤奮地工作。有數(shù)位法國的菲爾茲得主的獲獎工作是在高師工作期間完成的。在高師工作一段時間后,這些人大都能在法國的大學找到一份比在去高師之前“更好”的工作。 CNRS在法國高等教育科研中起著重要作用,其研究人員全部分散在各個大學中,而不是像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那樣獨立地呆在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中。在大學(包括高師)中,CNRS研究員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同時他們也會主動擔任一些高年級研究性課程或討論班的教學任務。他們的人事關系屬于CNRS, 并不屬于大學,其職位級別和薪金比同級同資歷的講師或教授略低,主要是因為他們一般不教課,全職作研究。不過,CNRS研究人員享有極大的自由度,他們每年只需在法國工作六個月,余下時間可以在享受法國工資的同時拿到資助去世界上任何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工作。值得特別指出的是,CNRS研究人員的職位都是終身的,這也是法國的數(shù)學家很少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來說,法國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更加愿意加入CNRS,這樣可以全力作研究,然后在30-40歲之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再次通過競爭進入大學成為教授。在高師,CNRS研究人員的工作除了做研究與教學以外,他們還會積極組織一些主題討論班和國際學術會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在科研方面極其活躍,對高師學生的科研熱情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同時,他們可以在研究技術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與支持。 高師數(shù)學系每年每月都會邀請12名外國訪問教授開課或主持討論班。這些人一般都是數(shù)學界的時尚創(chuàng)造者或是正在做出重要工作的領軍專家。他們的課程將世界數(shù)學的新潮流、動態(tài)展示給高師(乃至巴黎其他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不停地為高師的學術注入新的思想和血液。他們在高師期間,除了授課以外,還和年輕的學生有密切、多方面的學習和生活接觸,也為他們了解這些未來人才的實力提供了機會。 高師的許多學生之所以畢業(yè)以后可以立刻進入法國以外的國際頂尖級學術機構做博士后或其他工作,學術能力能夠在較早時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與這一國外訪問教授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在本節(jié)的結(jié)尾,筆者想指出,大學雖然也做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其目的是進行由大學本身的定位而決定的教學及教學組織工作。在西方(包括法國、俄羅斯)的頂尖大學中,盡管老、中、青年教授們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但他們的任務不盡相同。另外,法國及學自法國的俄羅斯精英培養(yǎng)制度是完全立足于本國基礎上的人才自生制度,在這一點上這兩個國家和美國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美國頂級大學里,無論是優(yōu)秀的老師還是優(yōu)秀的學生,許多都來自其它國家而不是美國自身,這是美國的國家優(yōu)勢,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不具備。因此,從國家精英人才的自生機制來說,法國、俄羅斯的精英教育體制更值得我們觀察、學習或參考。至于講到學校,巴黎高師無疑是一所非常成功的為法國培養(yǎng)精英學術人才的高等學校,但是“大學?!毕到y(tǒng)中的其它精英學校,由于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不同,其教學制度的設計就是完全不同的了。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它也是法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學校,其目標是培養(yǎng)國家高級公務員,因此其課程設置與高師有著顯著的區(qū)別。 圖5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校園一角,墻上的大理石人物胸像雕塑為法蘭西歷史上的科技文化名人。(圖片由作者本人拍攝) 因?qū)捜荻?/strong> 自從在中世紀的12世紀時,巴黎天主教會把一部分土地讓出建成索邦大學,將當時天主教對教育的壟斷權力轉(zhuǎn)給自立自治的世俗大學以后,每當法國統(tǒng)治者認為現(xiàn)存的高等教育不合自己心意時,都在既存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之外另起爐灶,建立新的、適合自己需求的新體制。例如,弗朗索瓦一世建立了具有文藝復興精神且一直延續(xù)至今的法蘭西公學院;路易十四建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藝術院等一系列高等研究教育機構;拿破侖建立了包括巴黎高師、巴黎高工在內(nèi)的“大學?!斌w制等。除了法國大革命時代的雅各賓政府,法國歷代統(tǒng)治者對現(xiàn)存的高等教育體制基本上都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很少對既有體制進行老樹發(fā)新芽式的改革。當他們另起爐灶時,如果新的教育體制成功,本身就會影響并激勵舊有的體制。正是由于統(tǒng)治階層的這種寬容態(tài)度,幾百年下來,法國終于形成了包括“大學校”精英培養(yǎng)體制、大學公共普及教育及CNRS研究與教學相結(jié)合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機制。再加上法蘭西公學院、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Scientifiques, 簡稱IHES)等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富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多層次、多體系、既相互交叉作用又相對獨立的國家教育與科研體制。 在本文行將結(jié)束時,筆者想指出,雖然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培養(yǎng)法國頂級學術精英與統(tǒng)治精英的搖籃,許多法國人會努力拼搏進入這樣的學校,但絕大多數(shù)法國人未必會像中國人拼清華、北大那樣堅決。包括法國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里,如果從收入、生活品質(zhì)等各方面來講,精英的日子未必比普通中產(chǎn)偏上階層的人們好過。一名好廚師、珠寶設計師、古董商人、品酒師等各類人的生活,無論在金錢還是社會受尊重程度方面,都絕不會比知識精英或者社會精英差。因此,對于法國人來說,選擇進入高師、高工這類學校并為之拼搏,更多的是因為熱愛某種生活方式。高師與高工這類精英學校幾百年來都不擴招,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多少社會壓力,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因為精英本來就是少數(shù)人,社會上不可能有太多的精英,這是社會現(xiàn)實的正常反映。 注釋 Académie fran?aise和其他4所學院共同組成了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但以Académie fran?aise的聲譽最高。 投稿、授權等請聯(lián)系:iscientists@126.com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