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讀《詩經(jīng) 魯頌》偶感 黃德華 六讀魯頌4首,仔細專研,反復查證,認為《駉》、《有駜》、《泮水》不是歌頌魯僖公,而是祭祀魯國先祖。《閟宮》盡管內(nèi)有“復周公之宇。奚斯所作”,也難以佐證是歌頌魯僖公,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是歌頌周之先祖和魯國先祖。在《泮水》有“淮夷攸服”,《閟宮》有“淮夷來同”,而在《春秋》魯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十二月,鄫國遭到南方淮夷的侵凌,向魯國求援,魯僖公不舉兵。因此,我認為《泮水》與《閟宮》中關(guān)于的淮夷記述,是周穆王之前,作為西周強藩,征伐南夷的功德。作為西周第一等強國,東周時期為什么會淪落為二等國家,最終被楚國滅亡?原因很多,南宋魏了翁曰:只守伯禽法,駉野萬云煙?!吨茼灐放c《魯頌》相對照,我認為《周頌》簡練有力,勵志多,表決心,繼承緒業(yè)。而《魯頌》繁雜冗長,粉飾多,祈福多,壽富無疆。也許,這也是其中的原因吧。同時,結(jié)合魯國的歷史,我更感觸萬分,裁詩銘記。 駉野千乘七百里,有駜強軍護周邦。 東征淮夷南伐徐,荊舒是懲立東方。 濟濟多士廣德心,矯矯虎臣有功賞。 泮宮審囚如皋陶,明明伯禽思無疆。 自求伊祜在泮水,西周強藩成眾望。 思樂泮水于胥樂,尊尊親親治魯邦。 周王封國七十一,諸侯實力魯為強。 奕奕閟宮行王祀,赫赫姜嫄育稷長。 后稷俾民好稼穡,百姓尊之為谷王。 古公亶父兼愛民,為民謀利居岐陽。 周公吐哺天歸心,郁郁周禮輔成王。 鞠躬盡瘁不為私,四不朽兮德最望。 天子之禮祭周公,魯國為尊始成王。 周之最親莫如魯,周禮盡在魯之邦。 泰極否來乃常道,禍福相生須思量。 伯禽后裔勤祭祀,暢飲美酒萬舞洋。 醉而振鼓唱頌歌,祈賜景福志遂喪。 流于形式棄本質(zhì),祭祀原為勵志向。 教兒育孫有大過,伯禽之孫壞朝綱。 周公曾孫弒親兄,篡奪君位坦蕩蕩。 嫡長繼承遭破壞,始作俑者出魯邦。 姬晞受命為魯君,姬滿冊命自廢綱。 魏公自立不請命,穆王漠視亂家邦。 至親魯國壞周禮,天子難決黯神傷。 弒君篡位破宗法,無懲無罰也躺槍。 禮崩始于魯魏公,罪魁禍首不可諒。 王道始缺開魔盒,親親隱惡最荒唐。 朝權(quán)不振起恭王,冊命遂衰始懿王。 中興宣王頗自傲,廢長立幼堂而皇。 伯御不服弒君叔,自立為君從民望。 治魯已有十一年,宣王伐魯失妥當。 矯正過度猶不及,若立御子亦無妨。 王舅聯(lián)戎殺幽王,平王東遷魯不幫。 秦晉衛(wèi)鄭自發(fā)展,周朝板蕩魯彷徨。 拘于小節(jié)失良機,孝公無謀目寸光。 姬姓宗邦不護周,魯國不再是尊長。 平王不冊魯祭天,惠公自此不覲王。 奪子之妻亂朝政,家庭倫理又失常。 好色亂倫又無志,小小中興幾無狀。 釋嫌良機平王崩,隱公無視不奔喪。 樂壞始于魯隱公,僭越六佾太猖狂。 春秋爭霸憑實力,天子冊封有榮光。 桓公繼位不請命,諸侯請命成過往。 長勺之戰(zhàn)勝強齊,曹劌論戰(zhàn)天下?lián)P。 僭越周禮觀齊社,再度進諫未能匡。 割臂之盟好女色,立嗣無謀埋禍殃。 慶父不死難不已,連弒兩君人心惶。 淮夷侵鄫僖公拒,三桓漸起興無望。 尾大不掉窩里斗,瓜分宗室三桓強。 任人唯親已成風,異姓賢能走他邦。 敗齊名將立戰(zhàn)功,吳起出走魏國強。 中興再度成泡影,文化名高實多糠。 春秋板蕩三百年,弒君之風盛四方(1)。 魯國弒君有七起,周公若知怒斷腸。 禮儀之邦徒虛名,小禮遵守大禮荒。 令民守禮自不守,兩個標準真荒唐。 備注:1,春秋時期,國君被殺六十五,波及數(shù)十個諸侯國。 |
|
|
來自: 厚德創(chuàng)新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