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會 韓非的另一篇文章《說(shuì)難》,論述說服君主的種種困難?!n非
用大半生研究如何向君主推銷自己的主張;他在文中把君主的心理揣摩得那么透徹,把說服者與被說服者的關(guān)系分析得入情入理。這不但可以看作最早探討論辯之術(shù)的文章,也可看作最早的心理學論文。
《說難》開篇就說:“說之難”,不是難在進言者的智力、口才、膽識上,而是難在對被說服對象(君主、老板)內(nèi)心的了解把握上,要知道如何去適應對方才行。
譬如這位君主一心想獲得好名聲,你卻用如何獲取厚利去游說他,這當然不行。而那位君主一心想獲得厚利,你卻游說他如何獲得好名聲,這同樣會失敗。
甚至有的君主表面上追求好名聲,暗地里卻想獲得厚利,那么你以好名聲去游說,他假裝采納、實際上卻疏遠你;你用厚利去游說,他會暗中采納、表面上卻拋棄你?!@都是游說者不能不詳察的。
游說君主,要時時擔著很大的風險。韓非總結(jié)為“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言語因泄密而失?。Kf,“泄”不一定是進言者本身泄密,而是進言者的話涉及君主內(nèi)心的隱秘,換句話說,君主的內(nèi)心隱秘被你猜著了,這樣一來,你就危險了!
舉例來說,有時候,君主表面上做某事,其實是想達到另外的目的。進言者如果表現(xiàn)出自己一切“門兒清”,那就將身陷危險之中!
或者進言者替君主謀劃一事,恰恰被旁人人猜中了,而君主則懷疑是進言者自己泄露出去的,這樣一來,進言者同樣會陷于危險中。
還有跟君主的情感沒達到一定深度,你卻知無不言;如果事情辦成了,君主也不會記你的功,若是辦糟了,君主就會懷疑你,這又會使你陷入危險……
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不由得讓人想到“伴君如伴虎”的老話。那么進言者又該怎么做呢?韓非說:“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奔词钦f:游說的要領(lǐng),在于了解被說服對象自以為得意和自認為恥辱的事,分別加以美化和掩飾。
例如你猜中君主有隱秘而急切的需求,你就要極力說明這是合乎公義的,鼓勵他去做。君主若有不良的念頭,又一心想做,你就要美化他的想法,并告訴他:不做反而是不對的!
韓非的話讓人吃驚?這樣做,不是小人之行嗎?然而他的話還沒說完。在一番論說之后,韓非道出了最終目的——這樣做就是要使君主接受自己,在心意情感上沒有抵觸,進言者到這時便可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主張了。
在這里,韓非特別提到培養(yǎng)君臣感情與信任的重要性。說是“周澤(恩澤,交情)既渥(深厚),深計而不疑”(君主恩澤深厚,進言者提出深遠的
計謀也不會被懷疑);并連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其一為“宋人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逼溧徣酥敢嘣?。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大亡其財:丟失了大批財物?!蛑牵赫J為聰明。
宋國有個富翁偏心眼兒,他家墻壞了,兒子和鄰居同時向他提出警告。到了夜里,他家果然遭人盜竊,丟失了大量財物。富人的反應卻截然相反:一面夸獎自家兒子聰明,能未卜先知,一面又懷疑遭竊的事跟鄰家老漢有關(guān)。
人主若被感情蒙住眼睛,同樣會做出忠奸不分的蠢事。對此,不但韓非深有感觸,司馬遷也感觸良深。否則,他就不會把這篇《說難》一字不漏地抄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
(本博客文章均為首創(chuàng),如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插圖來自網(wǎng)上,謹致謝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