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人性的認識,古今中外、諸子百家各有各的見解。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其制度的設計主要是防止人作惡;東方文化傾向于人性本善,最早談論人本性的,是儒學大師孟子,他曾直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儒學后來發(fā)展到荀子手里,他喊出了不同的聲音,“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 在人性本惡的觀念之下,荀子門下出現(xiàn)了韓非子這樣的法家人物。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其出發(fā)點就在于人性是本惡;這些認識都非黑即白,過于簡單武斷,對于人性的認識,佛家最全面、最為深刻。佛家認為,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眾生因被無明所覆障,不能明心見性證得菩提。 從這里我們可看出,佛家并不認為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認為人性兼具善和惡,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都存在與人性之中,只不過每個人身上的佛性與無明的比例不同;當無明斷盡,佛性就圓成了。 作為一位修行人,有五樣助緣必須要注意: 第一,戒要持得清凈,必須作到隨犯、隨懺、隨凈。”錯了之后,馬上就要懺悔,懺悔要清凈,不清凈你留下那個味道在那邊會障礙你。 第二,衣食基本具足就好。 第三,不必要的緣物,可免則免,緣是攀緣的緣,物是事物的物,不必要的緣物可免則免。 第四,居處能選寂靜處則就選寂靜處。 第五,“不能遠離善知識,善知識為成就的最根本?!?/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