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自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隨佛尊者著 公元七世紀以后,由于信仰回教的蒙古人侵略印度,印度民族及宗教受到前所未有的迫害,印度為了民族的復興,起而反抗異族的入侵。當戰(zhàn)后印度民族戮力于復興時,傳統(tǒng)婆羅門教用融攝印度各地傳統(tǒng)民間信仰的方式,成功的轉型為民族信仰型式的印度教。從此以后,印度教成為印度民族的主流信仰,而佛教則被吸收為印度教主神在世間的化身之一,被視為依附于印度教下的支派。“大乘菩薩道”的發(fā)展,因為傳出時即已融攝印度傳統(tǒng)的傳說、神話與寓言故事,原本就是近于神化、理想化的宗教信仰,所以在印度教的聲勢底下,再次采行融攝印度教之神祇信仰、儀軌的方式,續(xù)存于印度社會,而此一生存的新形態(tài),即發(fā)展成“秘密菩薩道”。 公元750年以后,印度的波羅王朝 Pāla Dynasty,相當?shù)膿碜o佛教,但擁護的教派是以密教為主。此后,“秘密菩薩道”發(fā)展出《大日經(jīng)》及《金剛頂經(jīng)》兩部重要典籍,確立了密教的發(fā)展與地位。波羅王朝的第二任國王達摩波羅 Dharmapāla(C.E. 770~810),建立一座規(guī)模勝于那難陀寺的超行寺 Vikrama?ila,并發(fā)展為印度密教的重要中心。在第三任國王提婆波羅 Devapāla 時,金剛乘(梵 Vajra-yāna, Tāntrika)與印度教性力派相結合,聲勢隆盛達于顛峰。性力派,即是從印度教女神杜爾嘉(Durg?。┑某绨?,轉變成崇拜生殖力(?akti),再進而發(fā)展出揉雜男女性欲修行法的宗派。這些都在禪定及冥想以外,另使用真言(mantra)與洋特羅(yantra),更容許使用藥物及肉體性的縱欲,認為藉助冥想與肉體昂奮的統(tǒng)一(忍精不出),可以獲致一種神秘體驗的境界,這是主張男女雙修法(又辯稱是悲(為女)智(為男)雙修),可達致入世、出世的統(tǒng)合,是勝義出世間悉地(siddhi)。八世紀以后,金剛乘受到波羅王朝的支持,教團發(fā)展幾乎遍及全印度。 公元后約770~775年,蓮花生弘化于西藏,并采取融攝西藏各部落傳統(tǒng)鬼神信仰的方式,將其轉為“秘密菩薩道”之護法金剛與菩薩,并興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個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Bsam-yas),成功的讓“秘密菩薩道”植根于西藏,因而成為后世寧瑪派(rNin-ma-pa 俗稱紅教,宣揚如來藏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由于蓮花生有妻子與“明妃”,所以此派也是宣揚雙修法的派別。 此后,“秘密菩薩道”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大乘菩薩道”,原有的“大乘菩薩道”則走入了印度的歷史。此后,為了存續(xù)而融攝印度教的“秘密菩薩道”,因為神道化而近似于印度教,最后終不免被更神秘化的印度教吸收而沒落,日漸成為無關緊要的教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