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毛換糖”,確切點講是破爛換糖。 有一種貧苦的小生意人,二個竹筐一副擔,筐內放破爛,筐上一頭是只竹匾,匾上置一塊家中自制的麥芽糖,厚約一寸,圓及尺半,江南人稱換糖擔,還可將換糖人叫做換糖人。 換糖人一般不太吆喝,手持短簫一枝,單調的旋律就象一個師傅教出來的,至今還記得:“123——231——231——”,但于兒時的我們聽來,不啻天籟,忙忙的將出家中破爛,甭管是雞、鴨、鵝毛,肉骨頭、牙膏殼、廢銅爛鐵、破布頭爛棉絮……一齊捧上。 換糖人一手持方頭鐵刀,在糖塊上比劃一下多少,待雙方認定,一手持鐵棒“啪啪”二下,即敲下一塊,而我們小孩“賴毛毛”,又要求饒一點,往往一而再,再而三,每每得逞,所以民間有俗語云:“換糖人饒三饒”。一塊麥芽糖歷經風沙蟲蟻,已然極不衛(wèi)生,但由于當時食品的匱乏,還是吃得津津有味,也不見誰生病來。丟一塊嘴里,粘得牙疼,兒時的滋味再也找不回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