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情況描述 |北京某旅館的某區(qū)為一6層兩跨連續(xù)梁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內(nèi)框架結構,上鋪預應力空心樓板,房屋四周的底層和二層為490mm厚承重磚墻,二層以上為370mm厚承重磚墻。全樓底層5.0m高,用作餐館,底層以上層高3.60m,用作客房。底層中間柱截面為圓形,直徑550mm,配置9根直徑為22的二級鋼筋縱向受力鋼筋,¢6@200箍筋,如圖2.35所示。柱基礎的底面積為3.50m×3.50m的單柱鋼筋混凝土階梯形基礎;四周承重墻為磚砌大放腳條形基礎,底部寬度1.60m,二者均以地基承載力fk=180Kn/m2(持力土層為粘性土),并考慮基礎寬、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設計值算得。 |該房屋的一層鋼筋混凝土工程在冬季進行施工,為混凝土防凍而在澆筑混凝土時摻入了水泥用量3%的氯鹽。 |該工程建成使用兩年后,某日,突然在底層餐廳A柱柱頂附近處,掉下一塊約40mm直徑的混凝土碎塊。為防止房屋倒塌,餐廳和旅館不得不暫時停止營業(yè),檢查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分析 |在該建筑物的結構設計中,對兩跨連續(xù)梁施加于柱的荷載,均是按每跨50%的全部恒活荷載傳遞給柱估算的(另50%由承重墻承受),與理論上準確的兩跨連續(xù)梁傳遞給柱的荷載相比,少算25%的荷重。 |柱基礎和承重墻基礎雖均按fk=180Kn/m2設計,但經(jīng)復核,兩側(cè)承重墻下條形基礎的計算沉降估計45mm左右,顯然大于鋼筋混凝土柱下基礎的計算沉降量(估計在34mm左右)。雖然,他們間的沉降差為11mm﹤0.002l=0.002×7000=14mm,是允許的;但是,由于支承連續(xù)梁的承重墻相對“軟”(沉降量相對大)。而支承連續(xù)梁的柱相對“硬”(沉降量相對?。?,致使樓蓋荷載往柱的方向調(diào)整,使得中間柱實際承受的荷載比設計值大而兩側(cè)承重墻實際承受的荷載比設計值要小。 |(1)和(2)項累計,柱實際承受的荷載將比設計值要大得多。 |柱雖按¢550圓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設計,配置9根直徑為22的二級鋼筋縱向鋼筋,AS=3421mm2,含鋼率1.44%,從截面承載力看是足夠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表現(xiàn)為箍筋截面過細、間距太大、未設置附加箍筋,也未按螺旋箍筋考慮,致使箍筋難以約束縱向受壓力后的側(cè)向壓屈。
事故情況描述 |某百貨大樓一層櫥窗上設置有挑出1200mm通長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雨篷,如圖2.36(a)。待到達混凝土設計強度拆模時,突然發(fā)生從雨篷根部折斷的質(zhì)量事故,呈門簾狀如圖2.36(b)。 事故原因分析 |受力筋放錯了位置(離模板只有20mm,如圖2.36c)所致。原來受力筋按設計布置,鋼筋工綁扎好后就離開了。打混凝土前,一些“好心人”看到雨篷鋼筋浮擱在過梁箍筋上,受力筋又放在雨篷頂部(傳統(tǒng)的概念總以為受力筋就放在構件底面),就把受力筋臨時改放到過梁的箍筋里面,并貼著模板。打混凝土時,現(xiàn)場人員沒有對受力筋位置進行檢查,于是發(fā)生上述事故。 事故情況描述 |某工程框架柱的原設計截面及配筋如上圖a,在綁扎柱基插筋時,錯誤地將兩排5 25變成3 25(圖b)。此失誤在柱基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才發(fā)現(xiàn)。
|在柱的短邊各補上2 25插筋。 |為保證新加插筋的錨固,在兩個短邊上各用3 25橫筋與短邊3 25焊成一體,并將第二步臺階加高500mm。加高臺階時將原基礎面鑿毛、清洗、支模、澆筑提高一級的混凝土,并在新臺階面層鋪設¢6@200鋼筋網(wǎng)一層。 |原設計在柱底500mm高度內(nèi)加密箍筋,現(xiàn)增至1000mm。 事故情況描述 |山西某廠有9幢4層磚混結構住宅,均采用預制空心樓板。該工程1984年5月開工,同年底完成主體工程,翌年內(nèi)部裝修。在1985年6月進行工程質(zhì)量檢查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幢(12號樓)有多處預制樓板起鼓、酥裂情況。隨后,該樓樓板損壞愈來愈嚴重,其它四幢(11、13、16、17號樓)也有相繼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破壞跡象。 事故原因分析及原因 |從預制板普遍破壞跡象看,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材料品質(zhì)不良引起的,而且顯然是因為混凝土內(nèi)含有害物使材料逐漸發(fā)生物理化學變化引起體積膨脹所造成的。于是,從破壞最嚴重的樓板以及尚未出廠的樓板上取樣2000余個,篩選10%,再從中抽出部分樣品作材料的化學分析和巖相分析檢驗。檢驗時按粗骨料的不同顏色分類。 |由此可見,過量的游離SO3(大大超過規(guī)定的含量標準1%~3.5%,且SO3﹥1%的占總分析樣的78.9%)在混凝土凝結硬化后繼續(xù)與水化鋁酸鈣作用形成水化硫鋁酸鈣,未耗盡的石膏也可能在混凝土硬化后繼續(xù)生成水化硫鋁酸鈣,而水化硫鋁酸鈣生成時的體積約達原體積的2.5倍,這就是造成預制板混凝土膨脹、酥裂、破壞乃至倒塌的主要內(nèi)在原因。 事故情況描述 |北京某廠受熱車間,建于1960年,建成后常年處于40~50 °C的 高溫環(huán)境中,后發(fā)現(xiàn)其混凝土墻面上有許多網(wǎng)狀裂紋。經(jīng)查當年混凝土所用原料為400號礦渣水泥,混凝土水泥用量410Kg/m3配合比為水泥︰沙︰石︰水=1︰1.099︰3.58︰0.39,粗骨料為粒徑5~30mm的卵石,摻2%CaCl2(氯鹽)和2%CaSO4·2H2O(石膏)的外加劑。
|為了確定此墻面的嚴重網(wǎng)狀裂紋是否為堿—骨料反應所致,在裂紋處鉆一直徑70mm、長120mm的混凝土圓柱芯體。將此芯體橫向鋸成若干磨光薄片,在反光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內(nèi)部有許多網(wǎng)狀裂縫(圖2.6)。將此磨光薄片進行巖相分析,發(fā)現(xiàn)每個薄片含有6~11枚粗骨料中有1~3枚粗骨料含微晶石英和玉髓。將磨光薄片在掃描電鏡下觀察并進行能譜分析,發(fā)現(xiàn)骨料邊緣的鉀含量明顯增加。表明堿在骨料邊緣富集。但是,對芯體中的細骨料鑒定表明沒有活性礦物存在,為非活性礦物(它與粗骨料來自不同產(chǎn)地) |該長露天堆場鋼筋混凝土柱的混凝土保護層也嚴重剝落,鋼筋嚴重銹蝕,從剝落的混凝土中取得一些骨料進行巖相分析,其中也含有典型的活性礦物玉髓和微晶石英。因而,此柱的混凝土剝落和鋼筋銹蝕可視作是堿-骨料反應導致混凝土開裂,從而加劇鋼筋銹蝕,而鋼筋銹蝕又促使混凝土剝落這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以證明上述墻面嚴重裂紋是由于堿-骨料反應所引起的。 事故情況描述 |某工程某縣公路段的機修車間(底層)和宿舍,為2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556m2,屋頂局部平面與剖面見圖3-62 |屋頂層的挑梁尺寸與配筋情況見圖3-63,混凝土C18,在拆模時發(fā)現(xiàn)7根挑梁根部斷裂。 事故原因分析 |1.混凝土實際強度無試驗資料,發(fā)現(xiàn)混凝土密實度很差,有很多空隙,當時的水灰比不是由試配決定的。 |2.挑梁的主要受力鋼筋嚴重往下移位。 |3.懸挑部分比設計要長。 |4.屋面超厚,自重加大。 |5.拆模時間過早。 事故處理措施 |1.將墻上殘剩的挑梁根部打掉500mm,露出全部鋼筋; |2.在墻內(nèi)100mm處將挑梁的主筋鋸斷,重新焊接新的主筋; |3.修改設計,將懸挑結構改為全現(xiàn)澆。 ·END· 【聯(lián)系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