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箭羽與鬼羽箭是2種不同的植物,由于名字相近,臨床應(yīng)用及處方調(diào)配中 經(jīng)?;煜?,從植物來源、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性味歸經(jīng)、主治功效、用法 用量等分述如下,以供參考: ======================================================================= ![]()
![]() 鬼箭羽【拼音名】Gui Jian Yu 【拉丁名】Ramulus Euonymi 【別名】神箭、四棱鋒、鬼蓖子、四方柴等。 【來源】本品為衛(wèi)矛科植物衛(wèi)矛Euonymus alatus(Thunb.)Sieb.的帶木栓質(zhì)翅枝條或木栓質(zhì)翅。 【原植物形態(tài)】為落葉灌木,高1~3m,全體無毛,小枝綠色,老枝灰褐色,具2~4縱列木栓質(zhì)翅,翅寬達1cm,棕褐色,稀無翅。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或?qū)捙樞?,長3~7cm,寬1~3cm,先端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密的銳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1~2mm,或無柄。聚傘花序腋生,通常具3花,總花梗纖細,長5~20mm;花小,兩性,萼片4,半圓形;花瓣4,黃綠色,倒卵圓形,長約3.5mm,邊緣有時呈微波狀;雄蕊4,花絲長不超過花藥,著生于花盤的邊緣;花盤肥厚,4淺裂;子房與花盤合生,4室,花柱短。蒴果帶紫色,光滑,深裂,通常1~3心皮發(fā)育;種子褐色,橢圓形,外被桔紅色假種皮。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于山坡、山谷林緣或灌叢中。全國除新疆等少數(shù)省區(qū)外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枝翅或帶翅的小枝,去嫩枝及葉,曬干。 【藥材性狀】本品干燥枝條呈細長圓柱形,長40~50cm,直徑0.4~1cm,表面灰綠色,有縱皺紋,四面生有灰褐色木栓翅,形似箭羽,枝堅硬而韌,斷面淡黃白色,粗纖維性;木栓翅為扁平長形薄片,通常長約4cm,寬0.4~1cm,厚約2mm,表面灰棕色,有微細致密縱直紋或微波狀彎曲紋理。質(zhì)輕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整,棕紅色。氣微,味微苦澀。以身干、枝條均勻、木栓翅齊全者為佳。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破血、通經(jīng)、殺蟲。用癥于經(jīng)閉,癥瘕,產(chǎn)后瘀滯腹痛,蟲積 腹痛。 【用法用量】用量 4.5~9g,煎湯內(nèi)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 ![]()
![]() 鬼羽箭 【拼音名】Gui Yu Jian 【拉丁名】【別名】黑草(《廣西野生資源植物》),幼克草、克草(《南寧市藥物志》),黑骨草、羽箭(《廣東中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鬼羽箭Buchnera cruciata Ham.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形態(tài)】鬼羽箭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60cm,全體被彎曲短毛,干后變黑色;莖圓柱形,單一或上部有時分枝。基生葉擴展,通常4~6對成蓮座狀簇生,倒卵形,長2~5cm,寬1.5~2cm;莖生葉對生、近對生或互生,疏離,倒披針形、長圓形或線形,長1.5~4.5cm,寬3~12mm,下部的較大,常有少數(shù)鈍齒,上部的漸漸變小,邊全緣?;ㄇ锬╅_放,兩性,紫藍色,排成頂生、密集、四棱柱形、長2~3cm的穗狀花序;苞片披針形,長約5mm;小苞片2,生于萼管基部,鉆狀,長2~3mm;萼管與苞片近等長,裂齒5,狹披針形;花冠高腳碟狀,冠管長6~8mm,露出部分和內(nèi)面均被柔毛;裂片5,倒卵形,近等大,擴展;雄蕊4,內(nèi)藏,花藥1室。蒴果長圓形,長4~5mm,室背開裂,果爿厚,全緣;種子多數(shù),略具螺旋狀條紋。 【分布】多生于山坡草地或灌叢中。分布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貴州、 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區(qū)。印度、馬來西亞也有。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秋季采收。采后,曬至七八成干,堆悶1~2天,扎成小把,曬至足干。 【藥材性狀】全草長15~50cm或過之。莖中部以下圓柱形,上部略帶方柱形不分枝或間有分枝,黑色或黑褐色,被稀疏短毛。質(zhì)稍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卵圓形或倒卵形,常數(shù)片叢生,干縮成團而附于根頭處或脫落;莖生葉長圓形至披針形,疏離,對生,長2~4cm,上部葉稍小,互生,黑褐色,全緣,常緊貼于莖枝。穗狀花序或果序頂生,長2.5~3.5cm,四棱形如箭羽,因花序柄長而突出于全草之上,黑色或黑褐色。氣無,味微苦。以全草烏黑色、莖幼嫩、有光澤、花序長而多者為佳。 【性味歸經(jīng)】微苦,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苦,寒,無毒。" ②《廣西中藥志》:"味淡微苦,性涼,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消暑,涼血,解毒。用于癍痧發(fā)熱,中暑伏熱,傷寒,癲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