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時負責一種性狀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個同源染色體上,這兩個基因稱為基因對。雖負責相同的遺傳訊息,但是它們所代表的訊息不一定相同。這種相同基因的不同形式稱為對偶基因。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兩種對偶基因之一稱為顯性,意即它會遮蓋位在同源染色體相對應基因座上的隱性基因的效應。我們通常以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小寫字母表示隱性。例如:某一基因可能可使孔雀魚缺乏黑色素,就是白子aa,此基因若為其他形式,早可能使體色正常AA或Aa,另外,Aa稱為異型接合子,而AA稱為顯性同型接合子,aa稱為隱性同型接合子。這是最基本的基因顯隱性觀念。實際上還有許多變化,復雜的顯性隱性交互作用猶如魔法師的調色盤,可以在有限的基因組合表現(xiàn)出千變萬化的結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 完全顯性 一對對偶基因只要有顯性因子存在時,隱性因子就不表現(xiàn)出來。如:孔雀魚的正常體色基因符號為A;白化體色為a。前面提到過成對的對偶基因才能決定一個性狀,所以Aa雖然帶有白子的基因,即仍表現(xiàn)正常體色,這種正常體色蓋過白化體色叫做完全顯性。 半顯性 也稱不完全顯性。 顯性對偶基因不能完全蓋住隱性對偶基因。若為異型接合體,則其外表型會介于親代之間,簡單來說,帶有紅草尾的基因為B;對偶基因是藍化體的b,如果成對染色體同時帶有兩者Bb,那么表現(xiàn)型會有介于紅草尾與藍化體之間混合型~藍草尾。  等顯性 也稱共同顯性。如果為異型結合體,則同時兼具二親代的外表型。 有時一個性狀不單是由我們所熟悉的一對偶基因所控制,有可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因對所控制。這稱為復對偶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