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簡《雨書》解析 子居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 2016年1月8日 
 北大簡《雨書》一篇,收于《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1]中,編撰人陳蘇鎮(zhèn)先生于《北大漢簡中的〈雨書〉》[2]一文曾有相關介紹與討論,其中提到“《雨》篇是用二十八宿紀日的,每月自朔日起,依二十八宿順序排列,每日一宿。朔日無論有雨無雨,皆記其日及宿。他日有雨則記,無雨不記?!瓕W界普遍承認,《日書》用二十八宿紀日應無問題,因而稱之為'二十八宿紀(記、配)日法’?!队辍菲獎t為這一看法提供了更為完整、確鑿的證據(jù)。關于二十八宿紀日法,學界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紀日法是周而復始、從不間斷的……也有學者認為,二十八宿紀日法只能在日序紀日法的基礎上使用,由于月份有大小之別,或為30天,或為29天,二十八宿紀日法無法與日序紀日法換算,《日書》等文獻只得將各月的朔日分別固定于某一宿上。《雨》篇為探討這一問題也提供了新的信息。”此點確實非常關鍵,準確地說,包括《雨書》在內(nèi)的《日書》性文獻所用二十八宿紀日法,并非一定是從不間斷的,因為二十八宿循環(huán)十三次只有三百六十四日,所以二十八宿紀日法與回歸年必然有1.2422日的日差,因此在不考慮閏日的情況下,若二十八宿中每個星宿皆只對應一日,每年最后必然有一日是不屬于二十八宿中任何一宿。換言之,若要排滿回歸年的365天,則最后的危宿就要對應兩日。這一點,與南宋以來的二十八宿連續(xù)注歷不同。關于二十八宿紀日法的研究,劉樂賢先生《睡虎地秦簡〈日書〉二十八宿紀日法補證》[3]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可參看。 陳蘇鎮(zhèn)先生于《北大漢簡中的〈雨書〉》中言“二十八宿紀日是否周而復始、從不間斷?以往未見直接證據(jù)?!度諘曳N·天閻》篇有'二月東壁廿八日’、'七月七星廿八日’、'八月軫廿八日’字樣,未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及其星宿的記載?!度諘曳N》還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一些特定日期的行事吉兇。這些日期是:'正月,營室……東臂(壁)……(二月)奎…… 婁……三月,胃……卯(昴)…… 四月,畢……此(觜)巂……參……五月,東井……輿鬼……六月,酉(柳)……七星……七月,張……翼……軫……八月,角……亢……九月,氐……方(房)……十月,心……尾……箕……(十一月)斗……牽?!拢呐摗疚!俊?。這里二十八宿依次排列,自正月至十二月,每月只記兩或三宿。有學者解釋說:一月兩宿者指當月朔日和三十日,一月三宿者指當月朔日和三十、三十一日。我們還可提出另一種解釋,即這些星宿都是每月月初和月末可能重復出現(xiàn)的,具體說來,四、七、十、十二月出現(xiàn)的是月初朔、二、三日和月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日之宿,其余各月出現(xiàn)的是月初朔、二日和月末二十九、三十日之宿。這樣一來,這段文字所說的便是一年中所有月末月初四五日間的行事吉兇。這段文字為何只記錄這些特定日期而不及其他?目前尚不清楚。但從形式上看,二十八宿紀日法的確像是周而復始、從不間斷的。關于這一點,《雨》篇提供了新的證據(jù):'五月,東井,小雨?!?span lang="ZH-TW">3190】……二旬九日,東井,雨?!?span lang="ZH-TW">2251】八月朔,角,大雨?!?span lang="ZH-TW">3905】……二旬九日,角,風且雨?!?span lang="ZH-TW">5115】’這條材料告訴我們,五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皆為'東井’,八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皆為'角’,其他各月朔日和二十九日之宿當亦相同。然則二十八宿紀日系周而復始,可以肯定無疑了。”與陳蘇鎮(zhèn)先生所舉的例子類似,《禮記·月令》、馬王堆帛書《五星占》、《史記·天官書》、《淮南子·天文訓》、《開元占經(jīng)》卷二十三引《春秋緯》和《甘氏星經(jīng)》等都不難見到這樣二十八宿與十二月或十二歲、十二次對應的內(nèi)容,筆者在《北大簡〈荊決〉解析》[4]中已分析了其中部分內(nèi)容相互間的差異,這里值得指出的則是,十二次中各個次所包含的星宿差別,決定了二十八宿紀日法中哪個月是三十一日,即十二次中包含兩個星宿的即對應于三十日的節(jié)氣月,十二次中包含三個星宿的即對應于三十一日的節(jié)氣月。由此不難知道,《日書》的十二次劃分與《史記》等書皆有區(qū)別。 早在1946年,錢寶琮先生已于《論二十八宿之來歷》中論及:“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為觀察月之行度而建立,殆無疑義。《呂氏春秋·圓道》篇云'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圓道也’,可為明證。月行于天約二十七日又三分日之一而周,約計日旅一星,經(jīng)二十七日余而復抵原星,故取二十八為宿舍之數(shù)。《春秋》經(jīng),魯莊公三年冬'公次于滑’,《左傳》云:'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孔穎達疏云:'舍者,軍行一日而舍息也?!缕骄咳占s行一星之程,故稱二十八星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過二宿或三宿則稱一次也。”所說甚是,《太白陰經(jīng)·火攻具》即言:“假如正月雨水,一日夜半,月在營室八度;至后二日夜半,行十三度少強,即至東壁五度;至后三日夜半,行十三度少強,即至奎九度。順行二十八宿,每日夜行十三度少強,二十八日一周天,其晦、朔二日月不見,他皆仿此。”因此取恒星月的近似周期二十八宿來紀日,在天文觀測不夠便捷、精密的先秦時期,短期內(nèi)不失為一種較為方便易行的推步法,而推步法中較簡便易于掌握的內(nèi)容,又經(jīng)常會轉(zhuǎn)為人們認識天人關系的理論依據(jù),并人為擴大使用范圍,進一步轉(zhuǎn)化為《日書》類的擇日依據(jù),從而成為人們?nèi)粘P袨榈闹笇砸蛩兀烙嬤@就是《日書》類文獻中經(jīng)??梢砸姷蕉怂藜o日法的緣故。 古人以月躔占風雨的觀念,起源甚早,在《尚書·洪范》中即有“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孔傳:“箕星好風,畢星好雨。”《詩經(jīng)·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孫子兵法·火攻》:“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可見以月躔占風雨的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非常流行,《雨書》以雨占為主,風占內(nèi)容甚少,因此《孫子兵法》所說內(nèi)容在《雨書》中看不出有多少相對應的部分,而“畢星好雨”在《雨書》中則確實有相當?shù)姆从场?/span> 關于簡序調(diào)整,據(jù)各簡行文及簡背劃痕,簡11內(nèi)容應屬正月,位置在簡3之前,與簡2之間尚缺失一簡,簡10與簡12當相鄰。 
 雨書(寬式釋補) 
 雨 ·正月朔營室,雨。不雨,春肅。三日奎,雨。不雨,電乃重作,春乃多寒,夏有雹。七日畢,小雨。九日參,小雨。十日東井,雨。不雨,倍僪見,國有舌妖。旬三日七星,小雨。旬七日角,雨。不雨,至七日乃風,春有雪?!挥辏孙L,蟄蟲冬行,□至…… ·二月朔奎,雨。不雨,七月雨霜。五日畢,雨。不雨,乃肅,至五月有雹。六日觜巂,小雨。八日東井,雨。不雨,國有令。旬一日七星,大風。旬四日軫,雨。旬五日,雨。不雨,蟄蟲靜,羊牛遲,民有饑事。旬七日氐,雹,蟄蟲發(fā)聲盡出,風雨。不雨,麻不為。旬九日心,大風。二旬二日斗,雨。不雨,至奎乃風,雨土,唯疾恙、天妖并行。二旬六日危,小雨?!?/span> ·三月朔胃。三日畢,雨。不雨,是謂加光,日月死,民旅行。四日觜巂,小雨。七日輿鬼,雨。不雨,國擘。旬二日軫,…… ·四月朔畢,雨,以奮……不雨,乃風。旬一日角,雨。不雨,民疾,有令。旬四日房,大雨。旬五日心,小雨。旬七日箕,小雨。旬八日斗,雨。不雨,有大喪。二旬一日虛,小雨。二旬五日奎,雨,是謂大康,唯歲之祥,歲乃逆暑。不暑,冬雨水。二旬七日胃,大雨。 ·五月朔東井,小雨。七日軫,雨。八日角,雨。旬一日房,大雨。旬五日斗,雨。不雨,七日有雹。旬七日婺女,大雨。二旬營室,雨。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jié),歲乃大熟。二旬六日畢,雨,暑。二旬七日觜巂,雨。二旬九日東井,雨。 ·六月朔柳,雨。五日軫,風。六日角,雨大澍,暑大至,水氣大來,水乃壯,歲潦。旬一日尾,大雨。旬三日斗,雨,涼風作。七日衰,草木心,民毋疾。風,草木有殃。旬五日婺女,雨。二旬奎,雨,以逆大暑,河乃溢,不溢,山崩地動。二旬…… ·七月朔張。四日角,雨,溽暑,七日至。暑不至,是謂兄未,春有雪,澤水涸,有急令。旬箕,小雨。旬一日斗,小雨。旬二日牽牛,厲風雨,辟暑。暑不辟,冬乃雨水。旬四日虛,小雨。旬八日奎,淫雨作,以奮葭莠。飛雕子,不飛,民乃…… ·八月朔角,大雨。三日氐,雨。八日斗,小雨,以逆征鳥。鳥不到,乃失時。旬五日奎,雨,寒乃始作,風。旬九日畢,雨不雨,冬雹。二旬七日翼,風。二旬九日角,風且雨。 ·九月朔氐,雨,以出芒華,下霜。四日尾,雨。六日斗,雨。不雨,莫殺,民有行。九日虛,小雨。旬二日東壁,大雨。旬三日奎,寒小壯,不至,蟄蟲冬行。旬七日畢,小雨。二旬六日軫,大雨。 ·十月朔心,四日斗,雨。不雨,乃不寒。七日虛,雨雪。旬一日奎,雨,山有見雪。旬三日胃,風雨皆作。雨不至,……虎狼。旬八日東井,雨。二旬五日角,雨。 ·十一月朔斗,雨。八日奎,寒乃壯。旬胃,小雨。旬二日畢,小雨。二旬六日心,大雨雪…… ·十二月朔婺女。二日虛,雨雪。九日昴,小雨雪。旬三日東井,雨。二旬七日斗,風雨皆作。 
 ·軫、角得辰、巳,東壁、奎得戌、亥,為子母,子母相得,為大陰,為雨,生蟲。十月多雪,四月雨;十一月多雪,五月多雨;十二月多雪,六月多雨。雪少,其月旱?!?/span> 
 ·子以雨,二日不晴,乃四日而晴;丑以雨,二日不晴,乃四日而晴;寅以雨,一日晴;卯以雨,三日不晴,乃五日,五日不晴,乃旬晴;辰以雨,一日不晴,乃三日而晴;巳以雨,一日而晴;午以雨,一日晴;未以雨,一日晴,不晴,三日晴;申以雨,三日晴,不晴,乃旬晴;酉以雨,一日晴。戌以雨,四日不晴,乃八日而晴。亥以雨,二日不晴,乃五日晴。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伺戊子、后戊午,雨,兵起。 日入時,有云如群羊,雨巳至。日出,東方有云,且赤黃,三日必雨。 
 候風雨:子風辰雨,丑風寅雨,寅風巳雨,卯風午雨,辰風戌雨,巳風午雨,午風即雨,未風酉雨,申風子雨,酉風亥雨,戌風寅雨,亥風卯雨。 …… 子盡以此雨則巳雨。子日雨,毋雨,十二日雨。 
 候: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戊己雨,庚辛霽,不乃甲乙為溓。庚辛雨,壬癸霽,不乃丙丁為溓。壬癸雨,戊己霽。 
 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 
 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丑,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時少,卯霽。卯,平旦雨,多,食時少,巳霽,見日。辰,雨,毋早暮,皆少,巳霽。巳,雨,毋早暮,多,而夕霽。午,雨,毋早暮,多,遮日。未,雨,毋早暮,多,戌霽。申,雨,毋早暮,少,遮日也。酉,雨,毋早暮,多,戌霽。戌,雨,毋早暮,多,遮日。亥,雨,毋早暮,多…… 
 ·雷 春始雷東北,東北方歲為上,將惡之。春始雷西前,西前方歲為下,中郎惡之。春始雷東前,東前方歲中中,將軍惡之。春始雷西北,西北方歲中中,□□惡之?!酢酢酢酢酢酢酢趵住醣?,□□□□,雷東前,□□□□;雷□北,陳食必毀;雷西前,或為或不為。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方,黑種吉。雷中央,黃種吉。 
 【釋文解析】 雨 ·正月朔營室,雨。不雨, 整理者注:“'肅’,縮也?!抖Y記·月令》:'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嵭ⅲ?肅謂枝葉縮栗?!?/span>”[5]《雨書》的朔日,只是借用朔望月的月首為朔來指稱每月初一日,因為二十八宿紀日法是用的節(jié)月(節(jié)氣月),因此每月初一日與天象中的日月合朔無關?!饵S帝龍首經(jīng)》即言:“正月一日宿在室,二日在壁,三日在奎,四日在婁,以次逆行,空月盡日,月宿在壁,二月一日月宿在奎,至月盡日,月宿在婁,三月一日宿在胃,四月一日在畢,五月一日在井,六月一日在柳,七月一日在張,八月一日在角,九月一日在氐,十月一日在心,十一月一日在斗,十二月一日在女。” 《淮南子·天文訓》稱“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所用為顓頊歷,因此可知,《雨書》同樣最初是以顓頊歷的歷元為始。 《雨書》中重視斗日不雨,并且對“不雨”等不應時情況的重視程度由今存部分而言,在《雨書》中是依斗、奎、角、畢、井次遞減弱的。其中,斗為北方七宿之首,屬水;奎為西方七宿之首,屬金;角為東方七宿之首,屬木;井為南方七宿之首,屬火。故不難知道,除一直被視為雨征的畢宿外,其余四宿在《雨書》中是按五行觀念依據(jù)和水的關系遠近判定其重要性的。西、北屬陰,東、南為陽。北方斗宿本即屬水,因此最為重要;西方奎宿為金生水,故重要性次之;東方角宿為水生木,因此重要性遞減;南方井宿為水克火,故在四宿中重要性最低。 與整理者所舉《月令》內(nèi)容相似,《管子·幼官》有“春行冬政,肅。”《文子·下德》有“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生也。”立春為春季之始,估計《雨書》的作者以此推論立春不雨則春季少雨,春季少雨自然會導致草木皆肅,所以說“不雨,春肅”。 整理者注:“'覆’字,本篇凡五見,皆與當'雨’而'不雨’有關,似可訓為'敗’?!蹲髠鳌烽h公元年冬'覆昏亂’,杜預注:'覆,敗也?!?/span>”[6]筆者則以為,“覆”當讀為“雹”。《開元占經(jīng)》卷一百一引《考異郵》曰:“陰陽專精,凝合生雹。雹之言,合也。”董仲舒曰:“雹者,陰氣脅陽也。”京房曰:“凡雹過,大人君惡聞其過也,抑賢不與共位,小人取利,布幣私施,所愛人專施不普,當雨不雨,天反下雹。” 《史記·天官書》:“奎曰封豕,為溝瀆。”《五行大義》卷三:“豕,水畜。”《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二引《甘氏》曰:“奎星動,有溝瀆之事。”又引《荊州占》曰:“奎中星明者,水大出。”因此奎宿主水,在《雨書》中屬于特別重視是否不雨的星宿?!?/span>電,乃種作”當讀為“電乃重作”。在先秦兩漢時人的觀念中,雷電當始發(fā)于二月,如《逸周書·時訓》:“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fā)聲,又五日,始電。”《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初春不雨,為陰陽不和之象[7],所以有“電乃重作,春乃多寒,夏則雹。”《開元占經(jīng)》卷一百二引《莊子》曰:“陰氣伏于黃泉,陽氣上通于天,陰陽交爭,故為電。”又引京房曰:“電生火,有所擊,極陰生陽之象。” 整理者注:“'倍矞’,馬王堆帛書《日月風雨云氣占》甲、乙篇皆作'倍譎’,《呂氏春秋·明理》作'倍僪’,高誘注:'倍僪……日旁之危氣也。在兩旁反出為倍,在上反出為僪?!?/span>”[8]該詞又作“背譎”、“背穴”,如《淮南子·覽冥訓》:“君臣乖心,則背譎見于天。”《漢書·天文志》:“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jīng)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shù)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虛實闊狹,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歷斗食,彗孛飛流,日月薄食,暈適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風襖,怪云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fā)于天者也。”《雨書》重視畢宿日雨或不雨,這一觀念淵源可追溯到《詩經(jīng)·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只是在《詩經(jīng)》中尚屬觀察實際天象,而《雨書》中已只是以二十八宿記日了。《史記·天官書》:“東井,為水事。”《索隱》引《元命包》云:“東井八星,主水衡也。”《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三引《黃帝占》曰:“東井,天府法令也,天讒也。……東井主水……井中六星,主水衡,其星明,大水橫流。”又引《孝經(jīng)章句》曰:“東井為天渠。”所以井宿日雨或不雨,在《雨書》中是次于畢宿日被重視的。 整理者注:“'舌夭’,其意不明,既是'不雨’的結(jié)果,當與陽氣過盛有關。《漢書·五行志》:'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厥咎僭,厥罰恒陽,厥極憂。時則有詩妖……時則有口舌之癇?!?詩妖’指'怨謗之氣發(fā)于歌謡’。'口舌之癇’指人'多病口喉效’。'舌夭’或與之有關。”[9]筆者以為,《雨書》中似是以春夏秋“不雨”為陰氣盛,冬季“不雨”才是陽氣盛。舌夭,當即口舌之妖,《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兌為口舌,口舌之妖,動于靈石。”東井為天讒,前文言“倍矞見”,為君臣、上下離心相背之象,因此是“國有舌夭”。 正月十六日節(jié)氣為雨水,角宿日為雨水后一日,從角宿日起數(shù)七日至箕宿日,箕星好風,因此有“至七日乃風”?!队陼分校撬奕帐莾H次于斗宿日和奎宿日被重視的日期,因此該日“雨”或“不雨”,同樣經(jīng)常會被著重提及。按《雨書》作者的觀念,入春當雨,因此不雨的日期在該月中越靠后,則陰氣越盛,春寒越嚴重,由朔日時不雨的“春肅”,至三日時不雨的“春多寒”,至十七日時不雨的“至七日乃風,春有雪”,不難看出越往后出現(xiàn)不雨則預示者春季會越冷。 在正月內(nèi)容的最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三枚簡。”[10]整理者認為簡2與簡3之間缺三枚簡,而按筆者前文所言,簡11當調(diào)整至簡3之前,簡2與簡11之間應該僅缺一枚簡。 
 ·二月朔奎,雨。不雨,七月雨霜。五日畢,雨。不雨,乃肅,至五月有覆(雹)。六日訾(觜)巂,小雨。八日東井,雨。不雨,國有令。旬一日七星,大風。旬四日軫,雨。旬五日,雨。不雨,蟄蟲青(靜),羊牛遲,民有幾(饑)事。旬七日氐,覆(雹),蟄蟲發(fā)聲盡出,風雨。不雨,麻不為。旬九日心,大風。二旬二日斗,雨。不雨,至奎乃風,雨土。唯疾恙、天夭竝(并)行。二旬六日危,小……… 二月一日為奎宿日,此日不雨預示著“七月雨霜”,霜降當在九月,因此“七月雨霜”即為秋早寒。 《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三引《黃帝占》曰:“東井,天府法令也。”故“八日東井……不雨”為“國有令”。 “旬五日”句下,整理者注:“'五曰’下脫'角’字。”[11]《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引《春秋緯》曰:“角二星,天關也,其間天門也,其內(nèi)天庭也。”因此如前文所言,《雨書》對于角宿日雨或不雨也非常重視?!堕_元占經(jīng)》卷六十引《黃帝占》曰:“視兩角星明,王道大治;其星微小不明,王道失政,輔臣不言。”因此角宿日不雨,為失時政之象。 整理者注:“'青’,讀為'驚’。青,清母耕部,驚,見母耕部,音近可通。《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蟄蟲始振?!追f達疏:'謂之驚蟄者,蟄蟲驚而走出?!?/span>”[12]筆者則以為,“青”當讀為“靜”,二月初一日為驚蟄,《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蟄蟲咸動,啟戶始出。”因此十五日不雨,即為驚蟄失時,蟄蟲當出不出,即“蟄蟲靜”。《觀象玩占》卷四十二:“二月……十七、十八日,當雨不雨,蟲冬不蟄。”所說與此類似。 整理者注:“'羊牛遲’,《銀雀山漢墓竹簡(貳)》《五令》篇有'馬牛遲’、'羊□遲’字樣。'遲’通'夷’。《匡謬正俗》卷八:'遲,即夷也。古者遲、夷通用?!?夷’又為'痍’之假借,訓為傷?!兑住っ饕摹粪嵭ⅲ?夷,傷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部》:'凡注家云『夷,傷也』者,謂夷即痍之假借也。’”[13]這里的牛羊傷當也是指的受春寒影響。《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引石氏曰:“角,一名天田。”角宿日不雨則有田獲不足之征,因此“民有饑事”,同樣是受春寒影響?!抖Y記·月令》:“仲春之月……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可以參看。 整理者注:“'麻不為’,《易緯通卦驗》:'小寒……未當至而至,多病身熱,來年麻不為?!R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厲彗,有小兵,黍麻為?!癁?,有長成、成熟之意?!妒酚洝ぬ旃贂?戎菽為’,《集解》引孟康曰:'為,成也?!痘茨献印け窘?jīng)》'君臣不和,五谷不為’,高誘注:'不為,不成也?!?/span>”[14]先秦兩漢時期,百姓普遍衣麻,《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其余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春寒則會而導致種植大麻失時,《氾勝之書》:“種枲:春凍解,耕治其土。春草生,布糞田,復耕,平摩之。種枲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jié);晚則皮不堅。寧失于早,不失于晚。獲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夏至后二十日漚枲,枲和如絲。”可見春寒必然會導致影響,而不雨,則是春寒的氣候特征?!?/span>旬七日氐”即春分的次日,至二月中,春寒的影響明顯要重于一月。前面“民有饑事”已是民無食,這里“麻不為”則更是民無衣了。 整理者注:“'天夭’指祅(妖)星。馬王堆帛書《五星占》:'太白先其時出,為月食;后其時出,為天夭及槥(彗)星。’《史記·天官書》:'太白……出蚤為月食,晚為天夭及彗星。’《漢書·天文志》略同,唯'天夭’作'天祅’。師古注引晉灼曰:'祅星,彗孛之屬也。’”[15]“疾恙”,整理者則讀為“禨祥”,估計整理者因為以“天夭”為妖星,因此認為前面的“疾恙”當讀為“禨祥”,筆者則以為,“疾恙”即疾病?!?/span>至奎乃風”則是由北方七宿之首進至西方七宿之首?!堕_元占經(jīng)》卷三引《墨子》曰:“商紂不德,十日雨土于毫。天雨土,君失封。”又引《易飛候》曰:“天雨土,是大兇,民人負子東西莫居其鄉(xiāng)。”故“雨土”為失政之象。《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一引甘氏曰:“將有天下之事,占于南斗也。”又引郗萌曰:“南斗星明,五谷大熟,其臣得勢而親近,治道和平,風雨順時;斗星不明,五谷不收,移徙位直其臣逐,風雨不節(jié)天下病。”因此斗宿日不雨,有“疾恙、天夭并行”。 在二月內(nèi)容的最后,整理者注:“此處應缺一枚簡。”[16]筆者以為,“小”字后當可補“雨”字。 
 【·三】月朔胃。三日畢,雨。不雨,是胃(謂)加光,日月死,民旅行。四日訾(觜)巂,小雨。七日輿鬼,雨。不雨,國薜(擘)。旬二日軫,…… 整理者注:“'日月死’,指某種天象。《靈臺秘苑》卷七'日兇變’條曰:'日出三竿,亭口無光,日月病。’又曰:'日未入,亭無光,日月死。’具體含義不詳。”[17]《靈臺秘苑》卷七:“日變異狀:日出三竿,亭口無光,日月??;又曰,黃色無光占,侯王病。日未入亭無光,日月死;朔日色紫,為喪,為侯王死。”將前后文相比較不難看出,“日月”是與“侯王”相對的,因此,筆者認為“日月”當是指國君和其妻,《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二引郗萌曰:“畢星動搖,有讒臣。畢一星亡,為喪,一曰為兵。畢中星出,國內(nèi)亂,一曰國無主。”其中的“為喪”和“國無主”或即可與《雨書》此處的“日月死”對應。 整理者注:“'旅’下一字殘存右半,作'亍’,應為'行’字。”[18]結(jié)合前文的“日月死”,則“民旅行”似是指民眾流離失所。 整理者注:“'薜’,讀如'檗’,義為破裂?!吨芏Y·考工·瓶人》:'凡陶瓶之事,髻墾薜暴不入市?!嵭ⅲ?薜,破裂也?!?/span>”[19]據(jù)《方言箋疏》卷六:“《眾經(jīng)音義》卷九引《廣雅》:'擘,分也,音補革反?!队衿吠?。高誘注《淮南·要略訓》云:'擘,分也?!秲?nèi)則》云:'涂皆干,擘之?!犊脊び洝罚?旊人,髻墾薛暴?!嵶ⅲ?薛,破裂也?!秵蚀笥洝罚?絞一幅為三不辟?!墩x》云:'古字假借,讀辟為擘。”故“國薜”即“國擘”,為邦國分裂之意。不難看出,由一月時“不雨”到二月“不雨”再到三月“不雨”,其嚴重程度是逐級遞增的,“不雨”自“春肅”至“國薜”,當皆旨在凸顯春雨的重要性。 在三月內(nèi)容之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及內(nèi)容推測,此處應缺兩至三枚簡。”[20]而由簡6所記自“三月朔胃”已至“旬二日軫”判斷,當以只缺兩枚簡的可能性為大。 
 ·四月朔畢,雨,以奮……不雨,乃風。旬一日角,雨。不雨,民疾,有令。旬四日房,大雨。旬五日心,小雨。旬七日箕,小雨。旬八日斗,雨。不雨,有大喪。二旬一日虛,小雨。二旬五日奎,雨,是胃(謂)大康,唯歲之恙(祥),歲乃達〈逆〉暑。不暑,冬雨水。二旬七日胃,大雨。 “以奮”后,整理者注:“此簡下殘,末尾一字殘存上半部,參第一二簡'以奮草木’、第一六簡'以奮葭莠’之文,應為'奮’字。”[21]四月十一日角宿日,不雨則夏寒,民困,國有刑令?!堕_元占經(jīng)》卷六十引《黃帝占》曰:“視兩角星明,王道大治;其星微小不明,王道失政,輔臣不言?!切敲鞫鴿櫇桑加写蔚?;兩角微小而不明,天下有兵,德令不行。”可參看。十八日斗宿日不雨“有大喪”,當即國喪,《周禮·天官·宰夫》:“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zhí)事而治之。”鄭注:“大喪,王、后、世子之喪也。”《開元占經(jīng)》卷六十一引《圣洽符》曰:“南斗者,天子之廟,主紀天子壽命之期。”又引甘氏曰:“南斗,天子壽命之期也。”二十五日奎宿日“逆暑”,與《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的“又五日,小暑至”正合?!队陼分锌奕沼?,皆為應時吉象。此處的“二旬五日奎,雨,是謂大康,唯歲之恙祥”和下文的“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jié),歲乃大熟”皆可證。若夏當暑不暑,則冬當寒不寒,因此四月奎宿日不雨,則有“不暑,冬雨水”。 明代萬民英《星學大成》卷三十:“正月朔起室,二月奎,三月胃,四月觜,五月鬼,六月星,七月翼,八月亢,九月房,十月尾,十一月斗,十二月虛。”自四月起,除“十一月斗”外,星宿日皆后錯一日,與《雨書》不同,或是別有所本。 
 ·五月〖朔〗東井,小雨。七日軫,雨。八日角,雨。旬一日房,大雨。旬五日斗,雨。不雨,七日有覆(雹)。旬七日婺女,大雨。二旬營室,雨。二旬二日奎,雨,以奮草木,草木節(jié),歲乃大孰(熟)。二旬六日畢,雨,暑。二旬七日訾(觜)巂,雨。二旬九日東井,雨。 整理者注:“'月’下脫'朔’字。”[22]五月初一為芒種,“旬五日斗”為夏至前一日,《禮記·月令》:“仲夏行冬令,則雹凍傷谷。”《管子·幼官》:“夏……行冬政,落,重則雨雹。”與“不雨,七日有雹”相應。五月二十二日奎宿日,養(yǎng)長草木,草木條干茁壯成節(jié),是植物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表現(xiàn),因此說“歲乃大熟”。五月記雨多達十一個星宿日,為十二個月中最多的,這與夏至前后多雨是相應的,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季節(jié)就是始于這個時候。 
 ·六月〖朔〗柳,雨。五日軫,風。六日角,雨大澍,暑大至,大〈天〉氣大來,水乃壯,歲潦。旬一日尾,大雨。旬三日斗,雨,辌風作,七日衰,草木心,民毋疾。風,草木有央(殃)。旬五日婺女,雨。二旬奎,雨,以逆大暑,河乃洫(溢),不洫(溢),山傰(崩)地動。二…… 整理者注:“'月’下脫'朔’字。”[23]這個情況與上月同,六月初一為小暑,六月十六日為大暑。《尚書大傳》卷四:“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鄭玄注:“暴雨也。”六月六日為角宿日,“雨大澍”是陽氣大盛,且日近大暑,所以有“暑大至”。 整理者注:“'大氣’,'大’疑為'天’之訛?!抖Y記·月令》孟春:'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span>”[24]筆者則以為,古代言“天氣”,往往是說上、下,或是升、降,似未見稱往、來之例,因此這里的“大氣”或當是“水氣”之誤。《素問·至真要大論》:“清氣大來,燥之勝也?!瓱釟獯髞?,火之勝也?!畾獯髞恚畡僖?。……濕氣大來,土之勝也。……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可以類觀。 整理者注:“'潦’,同'澇’?!队衿に俊罚?潦,亦作澇?!稄V韻·號韻》:'澇,淹也,或作潦。’”[25]《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水潦盛昌,神農(nóng)將持功,舉大事則有天殃。”《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師久于逼陽,荀偃、士匄請于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逶赂?,荀偃、士匄帥卒攻逼陽,親受矢石。甲午,滅之。”可見古人以六月水潦為常。 整理者注:“'辌’,同'涼’。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辌,'《史記》只作涼’。《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26]此處當對應《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證以《呂氏春秋·季夏紀》:“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蚈。”《淮南子·時則訓》:“涼風始至,蟋蟀居奧,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蚈。”是《月令》的“溫風”當為“涼風”?!妒酚洝ぢ蓵罚骸?/span>涼風居西南維,……六月也,律中林鐘。”同樣以涼風始于六月。六月十三日斗宿日后七日為奎宿日,因此“七日衰”就是指以斗宿為始的北方七宿所值日。 整理者注:“'草木心’,'心’疑讀'浸’。心,心母侵部,浸,精母侵部,音近可通?!痘茨献印ぴ烙枴罚?潤于草木,浸于金石?!段倪x·張衡東京賦》:'澤浸昆蟲?!C注:'浸,潤也?!?/span>”[27]筆者則以為,“心”當讀為“蔘”,《鹖冠子·道端》:“白蔘明起,氣榮相宰。”陸佃解:“蔘,垂貌也。” 在六月內(nèi)容之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28]筆者則以為,以簡背劃痕和六月簡文判斷,此處當是只缺一枚簡,且現(xiàn)在簡文最后的“二”字后當可補“旬”字。 六月十六日虛宿日為大暑,因此六月二十日奎宿日的雨可以認為是“以逆大暑”,《逸周書·時訓》:“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雨書》作者以六月河溢為常,與《國語》觀念相近?!秶Z·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shù)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河溢則不塞,不塞則不竭,反之則有“不溢,山崩地動”。 
 ·七月朔張。四日角,雨,辱(溽)暑,七日至。暑不至,是〓兄未,春有 “是〓”,整理者讀為“是是”,注言:“'是是’,前者為代詞,后者為判斷動詞。這種用法又見于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詰》篇及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等。”[29]所說不確,勞曉森先生《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札記》指出:“'是〓’整理者讀為'是是’。 按楊錫全先生通過對簡帛文獻中相同或類似文句的比較研究,指出'是〓’即'是謂’之省寫。 此處的'是〓’亦當讀為'是謂’。”[30]七月節(jié)氣為立秋、處暑。溽即濕,《說文·水部》:“溽,濕,暑也。從水辱聲。”《文選·郭璞〈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李善注引《廣雅》:“溽,濕也。”《素問·氣交變大論》:“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溽蒸。”王冰注:“溽,濕也。”七月四日角宿日,仍在三伏之內(nèi),一般為末伏,因此當有持續(xù)的暑熱和降雨。角宿日后數(shù)七日為北方七宿之首的斗宿日,故“七日至”即是指東方七宿所值的七日。這幾天如果暑氣不至,則預示著寒氣盛,因此可以推測“春有雪”。《逸周書·時訓》:“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可見“水始涸”本當在八月,若陰勝陽,則有早寒,故七月就出現(xiàn)“澤水涸”。陰為刑,所以是“有急令”。 《醫(yī)心方》引《堪輿經(jīng)》[31]曰:“正月朔一日營室,二月朔一日奎,三月朔一日胃,四月朔一日畢,五月朔一日井,六月朔一日柳,七月朔一日翼,八月朔一日角,九月朔一日氐,十月朔一日心,十一月朔一日斗,十二月朔一日女。”[32]以七月朔日為翼,與《雨書》不同。 整理者注:“'辟’,訓為'除’?!缎栄拧V言》:'辟,除也。’”[33]七月十二日牛宿日,這個時間點與出伏的時間大致接近,因此為“辟暑”。若“暑不辟”則是陽氣過盛,溫度過高,所以可推測冬不寒,不寒不足以形成雪,故有“冬乃雨水”。 整理者注:“依二十八宿順序,七月旬四日為虛,旬六日為營室,此處'六’當為'四’之誤。”[34]虛宿日于春季未見記雨,夏記小雨一,秋記小雨二,冬記雨雪二,而且一次不雨之征也沒有記錄。若假設春季三月的虛宿日也記有小雨,那么這就會體現(xiàn)出一種相當整齊的規(guī)律,似乎表明虛宿日也是有特定代表意義的。 整理者注:“'非’,通飛,'雕’,同鵰。'雕子’,即雛鷹。”[35]所說不確。雕為鳥綱隼形目鷹科雕屬的總稱,鷹為鳥綱隼形目鷹科鷹屬的總稱。古代雖然分類沒有現(xiàn)在動物學那么嚴格,但大體上二者是能夠區(qū)別的,這一點由二者往往并稱但從不互注即可以判斷?!渡胶=?jīng)·南次二經(jīng)》:“鹿吳之山……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郭璞注:“雕,似鷹而大尾長翅。”宋代蔡卞《毛詩名物解》卷八:“鵰,狀似鷹而大,黑色,俗呼皂鵰,一名鷻。”可見古代普遍認為雕比鷹大。因此,無論是按古代稱謂還是現(xiàn)代動物學分類,說“雕子”就是“雛鷹”都是不準確的。七月十八日奎宿日,《大戴禮記·夏小正》:“七月,秀雚葦……時有霖雨。”與這里的“淫雨作,以奮葭莠。”正相吻合。 在七月內(nèi)容之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36]筆者則以為,此處僅缺一枚簡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八月朔角,大雨。三日氐,雨。八日斗,小雨,以逆正鳥。鳥不到,乃失時。旬五日奎,雨,寒乃始作,風。旬九日畢,雨。不雨,冬覆(雹)。二旬七日翼,風。二旬九日角,風且雨。 整理者注:“'正’,鳥名。《儀禮·大射》鄭玄注:'齊魯之間名題肩為正。正、鵠,皆鳥之捷黠者?!?/span>”[37] ee先生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小識》帖一樓指出:“'正鳥’應讀為'征鳥’,即征行之鳥,今所謂候鳥。”[38]所說是,《呂氏春秋·季冬紀》:“征鳥厲疾。”高誘注:“征,猶飛也。”陳奇猷《校釋》:“高以征鳥為飛鳥,鄭注《月令》謂'征鳥,題肩也。齊人謂之擊征,或名曰鷹,仲春化為鳩?!?,疑皆未得。征當讀'出征’之征,征鳥即指雁言。”鄭玄以征鳥為鷹,但鷹屬多數(shù)皆為留鳥,基本不存在“以逆征鳥,鳥不到,乃失時”的情況,因此征鳥當理解為候鳥。《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yǎng)羞。”八月的節(jié)氣即白露、秋分,可見征鳥確是指以鴻雁為代表的候鳥。 八月十五日奎宿日,即秋分前一日,因為已迫近秋分,所以是“寒乃始作”。八月十九日畢宿日,不雨則為寒氣盛,因此預計冬季會更冷,雪凝為雹,故有“冬雹”。 
 ·九月〖朔氐〗,雨,以出芒華,下霜。四日尾,雨。六日斗,雨。不雨,莫殺,民有行。九日虛,小雨。旬二日東辟(壁),大雨。旬三日奎,寒小壯。不至,蟄蟲(蟲)冬行。旬七日畢,小雨。二旬六日軫,大雨。 整理者注:“此簡下殘,拼接后知應缺'朔氐’二字。”[39]九月節(jié)氣為寒露、霜降,《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有“下霜”。芒,即芒草,禾本科芒屬植物,這里所說的當是紫芒,據(jù)《中國植物志》:“紫芒……花果期8-10月,產(chǎn)于吉林、河北、山東、陜西、江西等省?!?a href="#_ftn40" name="_ftnref40" title="">[40]與《雨書》相合。 九月六日斗宿日,“不雨,莫殺”,整理者者讀“莫殺”為“暮殺”,誤。殺,指霜殺草木。《文選·顏延年〈祭屈原文〉》:“溫風怠時,飛霜急節(jié)。”李善注:“溫風長物,飛霜殺物也。” 《集韻·漾韻》:“霜,霣霜殺物也。”九月當降霜殺草木,不雨則不時,因此有“莫殺”,《春秋·僖三十三年》:“隕霜不殺草,李梅實。”杜注:“無傳。書時失也。周十一月,今九月,霜當微而重,重而不能殺草,所以為災。”即是其例。 九月十三日奎宿日,在節(jié)氣霜降之前三日,因此有“寒小壯”,《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蟄蟲咸俯在內(nèi)。”若寒氣不至,則是陽氣過盛,蟲不冬蟄,所以會有“蟄蟲冬行”?!抖Y記·月令》:“(仲秋之月)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隙拢┬邢牧睿瑒t國多暴風,方冬不寒,蟄蟲復出。”與《雨書》在月份上略有差別,但意思是大致一樣的。 
 ·十月心,四日斗,雨。不雨,乃不寒。七日虛,雨 整理者注:“'月’下脫'朔’字。”[41]十月節(jié)氣為立冬、小雪。十月四日斗宿日,入冬當寒,不雨則不時,因此有“不雨,乃不寒”。十月七日虛宿日“雨雪”,說明此時氣溫偶爾會降至零度以下。由之后又數(shù)次雨可見,該月平均氣溫仍然是在零度以上的。 整理者注:“'見’,讀作'?’?!稜栄拧め屘臁饭弊ⅲ??,水雪雜下者。’”[42]筆者以為,“見”不必讀為“?”,“山有見雪”本就可通,《大戴禮記·夏小正》:“囿有見韭……時有見稊……囿有見杏。”即是其句例,“山有見雪”當是指山上會見到不消融的雪。 整理者注:“'七’,當作'八’。依二十八宿順序,十月旬七日為'參’,旬八日為'東井’。”[43]該簡上端殘,約缺十五個字左右,依《雨書》之例,所缺部分似是“□□□□。旬五日畢,雨。不雨,□□□□”。 
 ·十一月〖朔〗斗,雨。八日奎,寒乃壯。旬胃,小雨。旬二日畢,小雨。二旬六日心,大雨 整理者注:“'月’下脫'朔’字。”[44]十一月初一斗宿日,節(jié)氣為大雪,此時還能經(jīng)常下雨,說明《雨書》作者所處地區(qū)此時低空氣溫尚能經(jīng)常在零度以上,而且濕度仍然比較大。十月十六鬼宿日為冬至,十月二十六日心宿日“大雨雪”,說明大約相當于陽歷一月一日時該地區(qū)低空氣溫才降至零度以下,這樣大致上就可以排除黃河以北、秦嶺以西、長江以南、江淮下游的大部分區(qū)域。故《雨書》作者所處地區(qū)大致在中原偏南地區(qū)?!抖Y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雖然描述內(nèi)容與《雨書》接近,但明顯氣候更為寒冷。 
 ·十二月朔婺女。二日虛,雨 十二月初一女宿日,節(jié)氣為小寒,十二月十六星宿日,節(jié)氣為大寒。自上月二十六日心宿日至本月九日昴宿日依次由“大雨雪”、“雨雪”、“小雨雪”逐步減弱,說明《雨書》作者所處地區(qū)以陽歷一月一日左右為最寒冷的時段,此后即逐步回暖,氣溫經(jīng)常處于零度以下的時間段大約為十五天到二十天左右。至陽歷一月二十日左右,該地的低空氣溫就回升到了零度以上?!抖Y記·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則合于節(jié)氣小寒、大寒,仍在結(jié)冰期之內(nèi)。這一情況意味著,若以《月令》和二十四節(jié)氣為基準,那么《雨書》作者所處地區(qū)要較之更為溫暖濕潤。因此,《雨書》作者大概是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初期,生活區(qū)域大約是以南陽為中心,以西安、鄭州、襄樊、信陽為大致邊界的這一區(qū)域范圍之內(nèi)。 
 ·軫、角得辰巳,東辟(壁)、奎得戌亥,為子母,子母相得為大陰,為雨,生蟲。十月多 整理者注:“'四月雨’,據(jù)下文文例當作'四月多雨’。”[45]高一致先生在《北大漢簡〈雨書〉初讀》中言:“簡25'軫、角得辰巳’、'東辟(壁)、奎得戌亥’,軫為二十八宿之東方七宿之一,角為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之一。軫、角各自對應的地支為巳、辰。東壁亦作壁,為二十八宿之北方七宿之一,奎為二十八宿之西方七宿之一。壁、奎各自對應的地支為亥、戌。簡文'辰巳’或應斷讀開,后'戌亥’同。”[46]所說是,《玉照定真經(jīng)》:“戌亥為天門,為天醫(yī);辰巳為地戶,為地醫(yī)。”《赤松子章歷》卷四:“戌亥絕陽之鄉(xiāng)為天羅,辰巳絕陰之地為地網(wǎng)。”《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戊巳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王冰注引《遁甲》:“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天門在戍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角屬辰,軫屬巳。”當都是據(jù)式盤為說,角得辰、軫得巳、奎得戌、壁得亥,為“子母相得”?!妒酚洝ぢ蓵罚骸?/span>十母,十二子,鐘律調(diào)自上古。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jù)而度也。”是以天干為母,地支為子?!队陼分袆t似是以天干為父,地支為母,二十八宿為子,因此有“軫、角得辰巳,東壁、奎得戌亥,為子母”之說。 “其月旱”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三枚簡。”[47]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季,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若該年濕度大,自然冬季多雪、夏季多雨,若該年濕度小,自然冬季少雪、夏季旱。 
 ·子以雨,二日不星,乃四日而星。丑以雨,二日不星,乃四日而星。寅以雨,一日星。卯以雨,三日不星,乃五日,五日不星,乃旬星。辰以雨,一日不星,乃三日而星。巳以雨,一日而星。午以雨,一日星?!加弦浴接?,一日星。戌以雨,四日不星,乃八日而星。亥以雨,二日不星,乃五日星。 整理者注:“本篇之'星’,皆讀為'晴’?!洞呵锓甭丁ぶ褂辍罚?未至三日,天暒亦止。’盧文弨校語曰:'暒,與晴同。舊本作星?!?/span>”[48]《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經(jīng)典釋文》卷五:“星,《韓詩》云:'星,晴也。’”清代胡承珙《毛詩后箋》卷四:“姚姬傳曰:'古晴字本作甠,甠亦作星,若星辰字自作曐?!谰靡孕亲之敃鄢街畷?,此詩偶存古字耳。甫晴而駕,足以為勤矣,若見星而行,乃罪人與奔喪者之事?!?/span> ……漢初已多用'晴’,少用'星’,故《韓詩》以今字明古字,謂'星’即'晴’字,非訓'星’為'晴’?!俄n非子·說林下》曰:'荊伐陳,吳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星?!艘喙?晴’字之僅存者?!?a href="#_ftn49" name="_ftnref49" title="">[49]所引《韓非子·說林下》文,《說苑·指武》作:“楚莊王伐陳,吳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可證所說“星”即“晴”字甚確。 “酉以”之前,整理者注:“此處缺兩枚簡,內(nèi)容是'未’、'申’兩條。北京大學藏秦簡《日書》有'未雨,一日星,不星,三日而星’之文。北大漢簡《日書》有'申雨,三日星,不星,乃十日星’之文。這兩條文字可補此處之缺。”[50]整理者分別引用北大秦簡《日書》和北大漢簡《日書》,似乎說明二者各有殘缺,恰能互補。兩種《日書》中地支與“雨”字之間都不像《雨書》這樣有“以”字,當說明兩種《日書》很可能都比《雨書》的成文時間要早??紤]到北大漢簡《日書》中也有可以與《荊決》對應的《日·荊》文字,似乎說明北大漢簡《日書》是《荊決》、《雨書》等篇的主要來源之一,現(xiàn)在的《荊決》、《雨書》等篇是從《日書》等材料中抄錄出來并經(jīng)過不同版本的校對和抄錄者增改的。 整理者注:“北大秦簡《日書》有'酉雨,一日而星’之文。據(jù)此, '以’上缺字應為'酉’。”[51]所謂“一日晴”,即當日晴?!?/span>酉以雨,一日而晴”就是說酉日下雨,當天就會晴。 此段之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兩枚簡。”[52]由于該段內(nèi)容從子至亥已經(jīng)很完整,所以可知缺失的兩枚簡內(nèi)容當是上部為兩句獨立的內(nèi)容,下部為整理者于“候”節(jié)注文所言“'戊己雨……’和'庚辛雨……’”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司(伺)戊子,后戊午,雨,兵起。 “癸亥甲子,雨必六日”當是指癸亥的雨若延續(xù)到甲子日未停,則會連下六日的雨?!八尽碑斪x“伺”,這里應該是說癸亥、甲子連下六日雨后,若戊子日或戊午日再有雨,則會有兵起之災。 
 日入時,有云如群羊,雨環(huán)(巳)至。 “環(huán)”,當讀為“巳”,武家璧先生《葛陵楚簡歷日“癸嬛”應為“癸巳”解》[53]一文已指出葛陵楚簡中紀日內(nèi)容癸、丁、乙后的嬛、睘、還等字當讀為“巳”,《雨書》中的“巳”書為“環(huán)”,則當說明至少后半部分分上下兩欄抄寫的內(nèi)容中,很可能多有源自楚地的占雨內(nèi)容。 
 日出,東方有云,且赤黃,三日必雨。 元代李克家《戎事類占》卷一:“游氣黃白,三日必雨,不則防兵火災。”所說與此類似,現(xiàn)在民間諺語猶有“日出紅云丹,盼雨不過三(天)”[54]“云彩烤火,三日不多(三天內(nèi)有雨)”[55]。 
 候風雨:子風辰雨,丑風寅雨,〖寅風〗巳雨,卯風午雨,辰風戌雨,巳風午雨,午風即雨,未風酉雨,申風子雨,酉風亥雨,戌風寅雨,亥風卯雨?!?/span> 子盡以此雨則環(huán)(巳)雨。子日雨,毋雨,十二日雨。 整理者注:“'巳雨’上脫'寅風’二字。”[56]高一致先生在《再讀北大漢簡〈雨書〉小札》中言:“《開元占經(jīng)》所載《東方朔占》或可與簡31至簡33貳欄簡文互參?!稏|方朔占》云:'子日東風卯日雨,丑日東風辰日雨,寅日東風巳日雨,卯日東風午日雨,辰日東風未日雨,巳日東風申日雨,午日東風即日雨,未日東風申日雨,申日東風子日雨,酉日東風丑日雨,戌日東風寅日雨,亥日東風辰日雨?!弦稏|方朔占》除所言為“東風”外,與簡31至簡33貳欄簡文都是以十二支日風占十二支日雨。同時,《東方朔占》中“寅日東風巳日雨”、“卯日東風午日雨”、“午日東風即日雨”、“申日東風子日雨”、“戌日東風寅日雨”能分別與簡31至簡33貳欄“【寅風】巳雨”、“卯風午雨”、“午風即 雨”、“申風子雨”、“戌風寅雨”對應。雖然二者占風雨的規(guī)律不同,但似可據(jù)此推知簡31至簡33貳欄中十二支是紀日的。”[57]所說是,相對而言,《雨書》的風雨對應關系很難看出是基于什么規(guī)律,但《東方朔占》雨日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明顯是按十二支順序排列的。 “亥風卯雨”后,整理者注:“據(jù)上欄內(nèi)容,此處缺兩枚簡。”[58]因為缺失了兩枚簡,所以下文中整理者定為小節(jié)題目的“候”字也完全可能是接于前兩枚簡簡文而非小節(jié)題目。 
 候 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span>壬癸雨,戊己…… “壬癸為溓”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應缺兩枚簡。據(jù)上下文,其內(nèi)容應是'戊己雨……’和'庚辛雨……’。”[59]“壬癸雨”下似可以補足為“甲乙雨,丙丁霽,不乃庚辛。丙丁雨,戊己霽,不乃壬癸為溓。戊己雨,庚辛霽,不乃甲乙為溓。庚辛雨,壬癸霽,不乃丙丁為溓。壬癸雨,戊己霽。”溓,當訓絕、盡?!兑葜軙の浞Q》:“爵位不謙,田宅不虧。”清代俞樾《群經(jīng)平議》卷七:“樾謹按,謙之言絶也?!犊脊び洝ぽ喨恕罚?外不廉而內(nèi)不挫?!嵶⒃唬?廉,絶也?!墩f文·火部》作'燫’,曰:'火煣車網(wǎng)絶也?!吨芏Y》曰:'煣牙外不燫?!憼R其本字,其義為火煣車網(wǎng)絶,引申之則凡絶者皆謂之燫。今《周禮》作'廉’乃其叚字,此文作'謙’亦其叚字也。'爵位不謙’,言有爵位者不絶其爵位也?!墩f文·水部》:'溓,一曰中絶小水也?!菑?兼’得聲之字每有絶義,《孟子》稱'周公兼夷狄’,兼亦絶也,說詳《孟子》。”《荀子·解蔽》:“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楊倞注:“兼,猶盡也。” 
 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卯〗平旦雨,多,食時少,環(huán)(巳)霽,見日。辰雨,毋蚤(早)莫(暮),皆少,巳霽。巳雨,毋蚤(早)莫(暮),多,而夕霽。……申雨,毋蚤(早)莫(暮),少,石(遮)日也。酉雨,毋蚤(早)莫(暮),多,戌霽。……亥雨,毋蚤(早)莫(暮),多。 “寅霽”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據(jù)上下文,所缺應是'丑’日的內(nèi)容。” [60]高一致先生在《北大漢簡〈雨書〉初讀》中言:“簡38'甲子’之'子’下有重文符,整理者將'甲子’單獨析出,似視其作自書標題。這種處理似可商。結(jié)合簡文看,'甲子’作為六甲之首并不能統(tǒng)轄后面相應十二支的內(nèi)容。同時,若簡文'甲子’指'甲子’日,那么后面'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中'子’、'寅’、'卯’則應是紀時的。'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 與之后'子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等占驗雨多少以及何時霽的原理不同,它們應當是書寫在一枚簡上的兩項內(nèi)容。我們覺得'甲子’不應提出來,作為標題, 而應該視作簡文一部分。'甲子’作為六甲之首,其意義前面已有引述,古人將甲子日單獨作為一則來占驗晴雨,似乎也有可能。因此,簡38'甲子,子霽,寅卯雨,不甚,必見日’可與后面十二支內(nèi)容分離開。”[61]所說是。《開元占經(jīng)》卷九十二引《東方朔占》曰:“子日雨,立止,不止,寅日止;丑日雨,寅日止,不止,至卯止;寅日雨,即止,不止,卯止;卯日,即止,不止,巳止;辰日雨,巳止;巳日雨,未止,不止,申止;午日雨,立止,不止,至十日陰;未日雨,申止,不止,戌止;申日雨,夕止,見日,不見日,久陰;酉日雨,立止,不止,久陰;戌日雨,立止,不止,久陰;亥日雨,立止,不止,大陰。”與《雨書》這部分內(nèi)容正可對應?!?/span>子雞鳴雨……寅霽”對應于“子日雨……寅日止”,據(jù)此可補足丑、寅部分為“丑雞鳴雨,多,食時少,寅霽。寅平旦雨,多,食時少,卯霽。” “多,食……”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簡應在此處,所缺字應為'卯’。”[62]前文已言,“環(huán)”當讀為“巳”,這里卯日雨的“環(huán)(巳)霽”與辰日雨的“巳霽”正可對應,《東方朔占》中也正是“卯日,即止,不止,巳止;辰日雨,巳止。” “而夕霽”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有缺簡。據(jù)上下文,應缺兩枚簡,其內(nèi)容是'午雨……’和'未雨……’。”[63]午雨和未雨部分按照《東方朔占》的內(nèi)容或可補為“午雨,毋早暮,多,遮日。未雨,毋早暮,多,戌霽。” “戌霽”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據(jù)上下文,其上欄內(nèi)容是'戌雨……’。”[64]據(jù)《東方朔占》,戌雨部分似可以補為“戌雨,毋早暮,多,遮日。” 
 ·雷 春始雷東北,東北方歲為上,將惡之。春始雷西前,西前方歲為下,中良惡之。春始雷東前,東前方歲中中,將軍…… ……北,陳食必毀,雷西前,或為或不為。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 “將軍……”后,整理者注:“此處應缺一枚簡,內(nèi)容是'春始雷西北……’。”[65]高一致先生《再讀北大漢簡〈雨書〉小札》中言:“簡41貳'西前’、簡42貳'東前’以及簡44貳'前方’中'前’皆表示南方。將簡43至簡44貳'始雷東方,青種吉。雷前方,赤種吉。雷西方,白種吉。雷北’中五行所代表方位、顏色相對應,也可推知'前方’即南方。針對簡44貳未盡文意,整理者指出'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其下欄應有「方,黑種吉」等文字’,是有道理的。其后或還有類似'雷邦中(或'地中’),黃種吉’的內(nèi)容。簡43貳'始雷東方’中'始雷’應當也是指'春始雷’。這里通過春日始雷的方位來占五色作物種子的吉兇,'吉’或謂適合當年種植、收成好之類?!堕_元占經(jīng)》引京房曰:'春始雷東方,東方五谷盡熟,人民蕃殖……雷始南方,歲小旱……始雷西方,五谷不熟,有暴骨其野,馬牛大病……雷始北方,海水出,百川皆流濫,五谷不成?!膳c簡文相參。”[66]除“其后或還有類似'雷邦中(或'地中’),黃種吉’的內(nèi)容”的推測恐不能成立外,所說皆是。“中良惡之”的“中”字,整理者原屬上讀,讀為“西前方歲為下中”。筆者則以為當屬下讀,“中良”即“中郎”。 周家臺秦簡《日書》有:“置居金,上公、兵死、陽主歲,歲在中。置居火,筑囚、行、炊主歲,歲為下?!仓镁铀常鳉q。……置居土,田社、木并主歲?!镁幽荆锷?、冢主歲,歲為上。”[67]是以祭祀對象判斷年成好壞?!妒酚洝ぬ旃贂罚骸?/span>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則是以正月早晨風的來向判斷當年美惡。古代或又以熒惑所守占歲之美惡,如《開元占經(jīng)》卷三十一引《孝經(jīng)緯》曰:“熒惑守箕,多土功事,小旱,雨澤霜露不時,歲為中。”《開元占經(jīng)》卷三十三引《孝經(jīng)章句》曰:“熒惑守昴,天下多獄,其政煩,雨澤不時,歲為中。”《開元占經(jīng)》卷三十三引《孝經(jīng)章句》曰:“熒惑舍奎,有兵起,其民有自賣于縣邑者,歲為下。”《開元占經(jīng)》卷三十三引《孝經(jīng)章句》曰:“熒惑守參,兵大殺千里之行,淮主亦驚,牛馬多死,雨澤不時,歲為下。”《開元占經(jīng)》卷三十四引《孝經(jīng)章句》曰:“熒惑守張,政不平,民多訴訟,黃葭貴,雨澤不時,谷水不通,歲為下。” “北,陳食必毀”前,整理者注:“此處應缺一枚簡,內(nèi)容是'雷東前……’、'雷東北……’、'雷西北……’等,簡末應為'雷東’或'雷西’二字,下接第四三簡下欄內(nèi)容。”[68]這里所缺的兩簡或可補為“春始雷西〓北〓方歲為中,□□惡之。□□□□□□□□雷□北,□□□□,雷東前,□□□□;雷□” “雷北……”后,整理者注:“據(jù)簡背劃痕,此處缺一枚簡。其下欄應有'方,黑種吉’等文字。”[69]《爾雅翼》卷一:“粱,今之粟類。古不以粟為谷之名,但米之有孚殼者皆稱粟。今人以谷之最細而圓者為粟,則梁是其類?!秲?nèi)則》曰:'飯: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稰、穛?!f者曰:'下言白黍,則上是黃黍;下言黃粱,則上是白粱?!窳挥腥N:青粱,殼穂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于黃白米也,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亦早熟而收少,作餳清白勝余米。黃粱,穂大毛長,殼米俱麤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味逾于諸粱,人號為竹根黃。白粱,穂亦大,毛多而長,殼麤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其香美為黃粱之亞。古天子之飯所以有白粱、黃粱者,明取黃、白二種耳。”《本草綱目》卷二十三:“黍即稷之粘者,稷與黍,一類二種也。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jié)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可證高一致先生“五色作物種子”說甚確。 
 2016年8月7日補記: 邴尚白先生在2007年1月博士論文《葛陵楚簡研究》第97-98頁已指出“嬛”當讀“巳”:“'嬛’字于葛陵簡中數(shù)見,其詞例除簡零77、154前一字
殘斷外,簡甲三8、18亦爲'癸嬛’,另外還有'乙嬛’(簡零170;簡零257〕及'丁嬛’〔簡乙四63、147;簡乙四105;簡零294、482、 乙四129)。簡文又有'乙睘’(簡零214)、'丁睘’(簡乙四102;簡零717)和'乙還’(簡甲三32;簡甲三342—2),'睘’、'還’、
'嬛’應指相同的地支。'睘’等字皆與偶數(shù)天干相配,可知其應屬偶數(shù)地支?!?還’字一讀咅的聲紐相同。'巳’、'亥’都是之部字,'辰’等字則是元部 或耕部,文獻中很難找到之部與元部或耕部相通的例證,但《詩經(jīng)》中有之、魚二部合韻的現(xiàn)象,王力先生說:'段玉裁說:『此古合韻也?!唤鹞闹幸灿恤~之合 韻?!创笳小祫t有魚、元合韻。之部與元部在楚方言(或平輿君封地所在的方言)裡,可能是比較近的。由'王徒于鄩郢之歲’的歷日及相關諸字的上古咅兩方面
來看,簡甲三204的'癸嬛’當改讀爲'癸巳’,'辰’等字在簡文中應是'巳’的借字。” [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48~8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 《文物》2011年第6期。 [3] 《簡帛數(shù)術(shù)文獻探論》第70~84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4]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xianqin./2015/12/28/309,2015年12月28日。 [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7] 《開元占經(jīng)》卷九十二:“雨者,陰陽和而天地氣交之所為也。太清之世,十日一雨,雨不破塊?!?/span> [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正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79頁二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二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二月注〔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1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三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四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0頁五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六月注〔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2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0] 復旦兩古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25,2015年11月12日。 [31] 原文作《湛余經(jīng)》,當即《堪輿經(jīng)》。 [32] 《醫(yī)心方》第539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5年6月。 [3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七月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八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38] 簡帛論壇:http://www./bbs/read.php?tid=3288,2015年11月17日。 [3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1頁九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0] 《中國植物志》第10卷第2分冊第9頁,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年3月。 [4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月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一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二月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6] 簡帛網(wǎng):http://www./show_article.php?id=2370,2015年11月24日。 [4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2頁十二月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9] 《毛詩后箋》第257-258頁,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5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1]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3頁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3] 《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54] 《民諺拾粹》第238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55]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華北卷》第51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9年5月。 [56]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風雨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7] 簡帛網(wǎng):http://www./show_article.php?id=2394,2015年12月11日。 [5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風雨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5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4頁候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0]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1] 簡帛網(wǎng):http://www./show_article.php?id=2370,2015年11月24日。 [6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3]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4]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5頁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5]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6] 簡帛網(wǎng):http://www./show_article.php?id=2394,2015年12月11日。 [67] 《關沮秦漢墓簡牘》第12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68]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69]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伍》第86頁注〔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