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唐詩中反映的民生疾苦

 老劉tdrhg 2016-06-25

“民生疾苦”就是民間的疾苦,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種種辛酸痛苦。在中國古代,在傳統(tǒng)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推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仁愛的政治,就是在治理國家的整個運作過程中,要以仁愛之心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以仁愛的精神作為治國方針的立足之本。這種思想在孔子和孟子的言論中表達得非常充分。儒家的仁政思想當然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我現在想談的是其中最主要的兩點。第一,儒家主張讓人民保持基本的生活水準。那么什么是當時的最低生活線呢?孟子說,“仰足以事父母”,就是對上,也就是對長輩來說,要能夠贍養(yǎng)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畜”是撫養(yǎng)的意思,對下呢,要能夠養(yǎng)活妻子跟兒女。孟子還說,“樂歲終身飽”,就是碰上好年景,一年到頭都能夠吃飽?!皟茨昝庥谒劳觥?,碰到災荒的年份,也不至于餓死。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這就是儒家所制訂的人民最低生活線。第二,儒家旗幟鮮明地、強烈地反對貧富不均,他們認為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能太大。儒家是承認差別的,儒家認為現實社會中不可能人人平等,客觀上總會有差距,但是他們反對貧富懸殊。孟子非常憤怒地譴責這樣的社會現象:“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边@四句話是什么意思?就是富貴人家廚房里有多余的肉,馬棚里膘肥馬壯,但是老百姓餓得面黃肌瘦,有的窮人甚至餓死,尸體隨便拋在野外。孟子譴責這種現象,他譴責造成這種現象的統(tǒng)治者:“此率獸而食人也?!边@等于是領著一群野獸在吃人??!古代人不懂得什么叫基尼系數,我們現在說基尼系數達到0.4或0.5,就向社會敲響警鐘了。超過0.6,社會就危險了,因為貧富不均必然會引起社會動蕩。儒家不知道什么基尼系數,但是儒家知道貧富不能懸殊。所以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的準確文本應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就是一個社會窮一點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貧富不均。上面的兩點精神,當然不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全部內容,但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

儒家的這種精神,唐代的詩人都是信奉的,尤其是杜甫。杜甫是唐代詩人中最誠篤地信奉儒家思想的,他本人就是唐代的一位大儒。整個儒家思想的體系,從先秦一直發(fā)展到近代,一直沒有中斷過。有的人覺得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說,儒家思想在唐代好像發(fā)展不大。其實不對!唐代有杜甫和韓愈,他們雖然沒有在理論上對儒學做出太多的闡釋,但他們在行為上貫徹了儒家的學說,他們用實踐弘揚了儒家的精神。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換一個角度說,杜甫把儒家的思想滲透到詩歌中間,用他的優(yōu)美的詩歌形象地表達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應該被稱為唐代的大儒。剛才我們說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兩點精神:一是要讓百姓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二是反對貧富不均,杜甫的詩歌中都有非常好的闡釋。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表達他對理想社會的構想。他說:“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边@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牛呢,都在地里耕作,蠶呢,也養(yǎng)得很好。就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男人在地里種糧食,女人在家里養(yǎng)蠶、繅絲,為百姓提供充足的衣食。百姓豐衣足食了,大家愉快地生產、生活,就不再需要什么忠烈之士為憂國憂民而熱淚滂沱。這是杜甫的理想,他希望天下太平,讓老百姓得以溫飽,并且安居樂業(yè)。杜詩中對貧富不均的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他有兩句詩說得驚心動魄,永遠為后人傳誦,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貴人家的酒肉都吃不完,以至于變質了,腐敗發(fā)臭了,老百姓卻餓死、凍死,他們的尸體被隨便拋在路上。這是對封建社會中嚴重的貧富懸殊現象的最深刻、最一針見血的批判。以至我們后人只要提到貧富不均,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這兩句詩,老杜真是寫得太好了!當然,在杜甫的詩中,對民生疾苦的描寫、揭露,并不都像這樣抽象,他經常非常具體、非常細致地表現這種主題。

安史之亂是唐朝最嚴重的一場動亂,杜甫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我們看看安史之亂給唐帝國帶來的災難有多大。安史之亂總共綿延了七年零三個月,加上動亂的尾聲,前后的跨度大約有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前,唐帝國的總人口有五千三百萬,到安史之亂結束的時候,唐帝國的人口只剩一千七百萬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在短短的十年中喪失了!先是戰(zhàn)亂,然后是饑荒,杜甫親眼目睹了那些慘絕人寰的景象。杜甫用他的詩筆給那個天翻地覆的動亂時代畫下了一幅社會畫卷,忠實地、生動地記錄了那場動亂對老百姓的和平生活造成的災難。說到這個主題,大家馬上會聯想到杜甫最有名的組詩,就是“三吏”、“三別”。“三吏”就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就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杜甫寫這兩組詩的時候,安史之亂還沒有最后平定,唐朝的平叛戰(zhàn)爭還在進行過程中,就是長安已經收復了,但叛軍還在相州、河陽一帶負隅頑抗。杜甫從洛陽走到華州,一路上寫詩記錄他的所見所聞。當時老百姓最大的災難是什么呢?唐朝的軍隊跟安史叛軍宋刊杜詩《新婚別》書影正在進行反復的拉鋸戰(zhàn),很多人死在戰(zhàn)場上,兵源嚴重缺乏。兵源不足就不停地拉夫,把并非壯丁的百姓都拉去當兵,送到前線去,去的結果當然是兇多吉少。“三吏”、“三別”具體地描寫了這方面的災難。

限于時間,我就不講“三吏”了,我們稍微講一講“三別”?!叭齽e”的第一首是《新婚別》?!缎禄閯e》是寫一對年輕夫妻,頭天晚上結的婚,第二天早上新郎就離開新娘,上前線去了。這首詩是以新娘子的口吻來寫的。她的丈夫,僅僅做了一天夫妻的丈夫,要上前線,前往危險的戰(zhàn)場去了,所以她很難過?!敖Y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新娘子說,我跟你結發(fā)成為夫妻,連你家的席子還沒睡熱?!澳夯槌扛鎰e,無乃太匆忙?!卑斫Y婚,第二天清晨就分離,這不是太匆忙了嗎?“結發(fā)”是古代的婚禮風俗,是唐代婚禮中的一項內容。大概的情形是這樣的:新婚之夜,男左女右,新郎從左鬢剪下一縷頭發(fā)來,新娘子從右鬢剪下一縷頭發(fā)來,把這兩縷頭發(fā)纏在一起,打一個結,然后交給新娘子,作為愛情的信物收藏起來。這表示兩個人正式結婚了,就是成為夫妻了。新娘想到丈夫也許一去就不能回來了,所以她心里非常痛苦,“沉痛迫中腸”,就是肝腸斷絕的意思。她又說:我原是窮人家的女兒,我用了很長的時間,花了很大的力氣,好不容易才準備了一套嫁衣,“久致羅襦裳”,就是準備了一套綢緞的嫁衣。但是她只做了一個晚上的新娘子,丈夫就上前線去了。所以她對著夫君起誓說:“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就是現在當著你的面我就把嫁衣脫了,把臉上的脂粉妝飾也洗去了,從此在家里服侍公婆,操持家務,你就放心地上前線去吧?;橐霰臼墙K身大事,可是這位姑娘只當了一天新娘,就要與夫君生離死別,這是何等哀怨的人間悲??!

“三別”的第二首是《垂老別》?!洞估蟿e》寫的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老翁被征入伍,這個老翁已經“子孫陣亡盡”,就是他的兒子、孫子都上了前線,而且都已經陣亡了,他家里已經沒有壯丁可拉了,官府就來拉他了。他已經很衰老了,走路時都要拄著拐杖了,居然還要應征到前線去打仗!老翁把拐杖一擲,跟著官吏走出門去,同時被征的人看了都為他感到辛酸。接下來杜甫非常詳細地描寫老翁跟他的老伴生離死別的情景。他說:“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焙D月的時分,老伴穿著很單薄的衣服,躺在地上啼哭。我明明知道這是死別,但是我還是心疼她的寒冷!我這一去肯定不可能再回來了,但是老妻還在叮囑我要保重身體,到了軍隊里要盡量多吃點飯。一對垂垂老矣的老夫妻,已經到了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了,他們的兒孫都已為國捐軀了,卻還要面臨再一次的生離死別,這又是何等慘痛的人間悲??!

“三別”的第三首是《無家別》,這首詩的主人公的遭遇更加悲慘。這位主人公,他本來早已當兵去了,早已上過前線了,已經久經沙場了。然而,他所在的軍隊打了敗仗,整支軍隊都潰敗了,被打散了。他獨自從戰(zhàn)場上死里逃生,逃回了家鄉(xiāng)。他的家鄉(xiāng)原是有幾百戶人家的村落,現在卻變成一片廢墟。他的家里是一個人都沒有了,只剩下幾間破房子,走進去一看,看到了什么呀?里面住著狐貍!狐貍當家,屋里沒有人了,狐貍住在屋子里面。狐貍看見這個人進來,這是真正的主人來了,狐貍反而把渾身的毛都豎起來,朝他吼叫,非常憤怒。狐貍大概認為這是它的窩,你這個人怎么隨便闖進來了,竟然“私闖狐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慘淡景象??!盡管這樣,人總得活命呀!他就在原來的宅子旁邊開墾荒地,想種些莊稼來糊口。沒想到才過了幾天,縣里知道他回來了,知道這村莊里有一個男壯丁從戰(zhàn)場上回來了,又來抓他去當兵。我們的主人公第二次應征入伍,他離家的情景最慘了,他連一個告別的對象都沒有?!缎禄閯e》里的那個新郎從軍去了,他可以跟他的新娘子告別。《垂老別》里的那個老翁應征入伍了,他可以跟他的老伴告別。最慘的就是《無家別》的這個主人公,他家里的人早就死絕了,他沒有親人可以告別,所以他只能喃喃自語。他自言自語地安慰自己說:反正家里已經蕩然無存,自己是到遠方去從軍,還是在近處服役,都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家鄉(xiāng)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边@兩句話表面上平平淡淡,其實是多么沉痛!古人的家鄉(xiāng)觀念最重了,怎么會“遠近理亦齊”呢?因為他的家,他的家鄉(xiāng),已經成為狐貍居住的廢墟,已經不值得留戀了!但是難道他真的能夠忘記家鄉(xiāng),忘記家人嗎?當然不能。于是他想起了家人,想起了他的老母親。“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谿?!蔽矣肋h感到痛心的是什么呢?是我那長年生病的老母親,因為我當兵去了,家里沒有人照顧她,她死了以后也沒人給她安葬,她的遺體被隨意拋在山溝里?!吧也坏昧?,終身兩酸嘶?!彼宋疫@個兒子有什么用???生兒育女本是為了生有所養(yǎng),死有所葬。但是我的老母親活著的時候我沒有能夠贍養(yǎng)她,她死了我也沒有能夠安葬她。她的遺體拋在野外已經五年,恐怕早已腐爛了,說不定已經被野獸吃掉了。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雙方都是抱恨終身?。∽詈?,這位主人公憤怒地責問說:“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蒸黎”就是百姓的意思。做人做到了這種地步,應征入伍時連個告別的對象都沒有了,那還能算是一個老百姓嗎?言下之意是這根本不是人過的日子??!

“三吏”、“三別”,從《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到《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六首詩是一組組詩,它們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叭簟北砻嫔鲜琼樦?A title="" href="http://www./Category_8/Index.aspx">詩人路過的地方來寫的,其實它們在內容上也有一種遞進的關系。這三首詩在存世的幾種杜甫詩集中原來的順序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但是杜甫當年旅行的真實路線是先到新安,再到陜縣的石壕村,最后才到潼關,所以它們的準確次序應該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缎掳怖簟穼懝倮魜y抓壯丁,連未成年的“中男”也一并抓走?!妒纠簟穼懝倮糇ゲ坏侥行缘膲讯。谷蛔プ咭粋€老婦人來充數。《潼關吏》則寫官吏驅使士卒辛苦筑城。前兩首寫官吏亂抓壯丁的野蠻情景,從尚未成年的男丁到年老體衰的婦女,官吏們的行為越來越不講理,百姓的苦難也越來越深重。尚未成年的男丁也好,年老體弱的婦女也好,他們哪是什么“壯丁”??!后一首寫被抓去的人們的下落,他們是在辛苦筑城,以防備叛軍?!叭齽e”內部的遞進關系更加明顯,新婚的第二天就應征入伍的新郎與新娘告別,拄著拐杖的老翁與老伴告別,都是生離死別,都是人間慘象,但悲慘的程度都比不上《無家別》的主人公。因為前者畢竟還有一個告別的對象,《無家別》的主人公卻連個告別的對象都沒有了。正因為《無家別》是“三吏”、“三別”中最悲慘的一首,所以清朝的浦起龍總評這六首詩說:“‘何以為蒸黎’,可作六篇總結。反其言以相質,直可云:‘何以為民上?’”是啊,君主,大臣,他們作為封建皇朝的統(tǒng)治者,本來對黎民百姓負有一定的責任,至少要讓百姓生活得像個百姓的樣子吧?可是事實卻全然相反,百姓生活得根本不像百姓了,那么,那些尸位素餐的統(tǒng)治者還有什么顏面高高在上?還有什么顏面以“民上”自居?所以說,“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這就是杜甫代表當時的廣大人民,代表那些深受戰(zhàn)亂禍害的百姓,作出的最憤怒的批判和控訴。古羅馬有一個詩人,叫尤維納利斯。尤維納利斯說了一句名言:“憤怒出詩人?!笔鞘裁丛虼呱龊迷??是什么原因產生優(yōu)秀的詩人?是憤怒,是對于人間不平現象的批判精神,這樣才能產生優(yōu)秀的詩人和詩歌作品。杜甫和杜詩就是這句名言的最好證明。

大家也許覺得我們的儒家一向主張“溫柔敦厚”,不主張激烈的批判,其實不是這樣的??鬃诱f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本褪钦f詩歌有四種重要功能,第四種就是“怨”。“怨”是什么東西?就是埋怨的“怨”,抱怨的“怨”,怨聲載道的“怨”??梢娍鬃诱J為詩歌是可以表達人民心中的哀傷憤怨的,也可以表現人民的災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一言以蔽之,就是民生疾苦。在詩歌中描寫民生疾苦,是一個優(yōu)秀詩人應該做到的。就中國古代而言,哪個社會沒有疾苦?哪個時代沒有社會不公?優(yōu)秀詩人應該表現人民的疾苦,表達人民的憤怨,這正是產生優(yōu)秀詩歌的源泉。杜甫正是這樣的詩人,所以杜甫具有一種特別高尚的道德力量,也具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批判意識。

說到這里,也許有的聽眾朋友會問,那么白居易的詩怎么樣?我們都知道白居易寫的詩,特別是他的《秦中吟》,還有新樂府,像新樂府中最有名的《賣炭翁》、《杜陵叟》,這些作品已經選進中學語文課本,大家都讀過。白居易的這些詩對民生疾苦的描寫,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好像比杜甫更加尖銳,語氣也更加激烈。那么白居易的詩是不是更好呢?我個人認為,白居易的詩是好,但還是比不上杜詩。就詩歌的藝術感染力來說,就讀者閱讀了這些詩歌所受到的感動的程度來說,杜詩是無與倫比的,白詩就稍遜一籌了。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倍鸥υ谠姼柚型槔杳癜傩眨徒洑v了這樣的情感流動過程。杜甫對于百姓命運的關懷,對于民生疾苦的描寫揭露,處處都有他自己所遭受的痛苦滲透在里面,這樣寫出來的詩歌當然格外地真切感人。

杜甫本人在生活中遭受到種種的痛苦,然后他推而廣之,帶著同情心去體察別人的苦難。他的思維模式是:我這個官宦人家的人都這般痛苦了,平民百姓還怎么活得下去呢?杜甫的許多描寫民生疾苦的好詩,都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產生的。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前一年,杜甫離開長安到奉先去探親,寫了一首有名的長詩,叫做《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長安流落了十年以后,杜甫已經一貧如洗了,他無力負擔妻子兒女在長安的生活,就把他們送到奉先縣的親戚家里去寄養(yǎng)。那年冬天,杜甫到奉先縣去探親。沒想到他一回到家里,就發(fā)現全家人都在號啕大哭。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呢?原來他的最小的兒子餓死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小男孩,沒有飯吃,活活地餓死了。一個當父親的人,看到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當然會非常悲痛。杜甫說我怎么能夠不悲痛呢?連鄰居都在為我悲傷哭泣??!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沒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的思想馬上轉移了,他想到了其他人。他想:不管怎樣,自己總算還是官宦人家的人。在唐代,像杜甫這樣的官宦子弟,祖父、父親都做過官的,他就享有某些特權,比如他本人可以不交租稅,也不用當兵服役?,F在連杜甫這樣的人都這么痛苦,那么平民百姓就肯定更加苦不堪言了。所以杜甫又說:“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他默默地想起了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還有那些長期戍守邊疆的兵士,他們所遭受的痛苦,不是比我更加厲害嗎?就這樣,杜甫始終在推己及人,他把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家人遭受痛苦引起的悲傷,推廣到百姓那兒。即使有的詩里沒有說到這一層意思,但這是杜甫描寫民生疾苦主題的共同心理背景?!叭簟币埠茫叭齽e”也好,都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寫出來的,所以特別感人。

這方面最典型的杜詩,就是那首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流浪到成都以后,在朋友的支援下,總算在成都的南郊建起了一座茅屋。深秋的一天,忽然刮起一場大風,把屋頂上的茅草刮走了。當天夜里,秋雨連綿,屋子里到處都漏雨,全家人無處安身,好不容易挨到天亮。那種處境真是狼狽不堪,苦不堪言。那么,身陷災禍的杜甫是不是光想著他自身的痛苦呢?不是。

下面說說我在一個特殊的閱讀背景中讀這首詩的感受。1973年,那是我下鄉(xiāng)插隊的第六年。我插隊的經歷比較長,總共插了十年。我插隊的農村在長江下游,快要到入海口了,江面很寬,大概有十公里寬,像海一樣的看不到對岸,岸上則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大家想想,有非常寬的江面,又是大平原,一到秋冬季節(jié),大風就無遮無攔地刮過來,刮得非常猛烈。1973年的深秋,一天我正在地里割稻,突然刮起一陣大風。有個社員奔到地里,對我和另外一個知青說:“不得了啦,你們家里的茅屋被刮壞了?!蔽覀冓s快跑回家去,一看,我比杜甫還要慘,杜甫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他的屋頂被風卷走了一些茅草。我那座茅屋上的稻草全部都被刮掉了,整個房頂上連一根稻草都不剩了。生產隊長也跟著跑來了,他跑進屋來一看,大叫一聲“不好了”,不過他定睛細看后,說:“問題不大,梁還在,椽子也還在,刮掉了稻草沒問題,隊里有的是稻草,重新鋪上一層就行了。”但是他又說這幾天抽不出人手來,因為要乘著天晴趕緊收稻,等稻子割完運到打谷場后,再派人給我們修屋頂,讓我們先湊合著堅持幾天。我們當然同意啦,水稻就是我們辛辛苦苦種植的嘛,的確要乘著天晴抓緊收稻。當天晚上,我就在一根稻草也沒有的茅屋里堅持了。我睡在床上仰頭一看,滿天星斗看得清清楚楚。古人說“夜觀天文”,大概就是這樣子的?!耙褂^天文”雖然很浪漫,但是很寒冷,已經到了霜降前后,屋頂上又是一根草都沒有,室內的氣溫是與室外完全一樣的。我睡在床上,捂著棉被,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太冷了。我凍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醒來,眉毛上面結著霜花。就在那天夜里,當我在床上輾轉反側的時候,我仿佛聽到從墻角的一片黑暗中有一個溫和而蒼老的聲音傳過來,他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乎!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頓時感動得熱淚盈眶。請問這是誰的詩句?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風吹破,在秋雨連綿的夜里無法安睡之際,他還關懷著普天下的窮苦百姓。他說:什么時候能出現許多高大的房子,讓天下的窮苦人安居在里面不再挨凍,那么即使只有我的草房被吹破,即使只有我一個人凍死,我也心甘情愿!有的人抓住這首詩里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說“寒士”就是貧寒的讀書人,說杜甫只關心讀書人,而不是關心普通的老百姓。請問貧窮的讀書人難道不是窮苦百姓的一部分嗎?杜甫不過是用“寒士”來代表所有的窮苦百姓而已。而且杜甫還有一首詩,那首詩里就非常明確地說:“幾時高議排金門,各使蒼生有環(huán)堵!”什么時候有人把建議提到皇帝面前,讓天下蒼生都有自己的房屋可??!我常常想,現在有那么多的房地產公司,怎么沒有一家公司取名叫“蒼生環(huán)堵”呢?或者叫“廣廈”也好嘛??傊?,杜甫對平民百姓的關愛,對民生疾苦的揭露,他那顆博大深厚的仁愛之心,能夠穿透時空,溫暖著千萬個后代讀者的心。我覺得像這樣的唐詩,這種浸透著仁愛精神的唐詩,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食糧。

現代讀者閱讀唐詩,獲得審美享受也許是最重要的益處。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從唐詩中獲得道德情操方面的陶冶或熏陶。就后一種益處來說,那些描寫民生疾苦的唐詩名篇也許是最有價值的。比如剛才提到的杜詩,當我們在閱讀中受到感動時,那種關愛別人的仁愛之心就悄然進入我們的心脾了。此外,唐代詩人在民生疾苦的方面還寫過一些很簡短的名篇,它們流傳萬口,家喻戶曉,實際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格言了。那又是哪些名篇呢?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中唐詩人李紳,他寫了兩首《憫農》詩,“憫農”就是憐憫農民的意思。我這里只說一下第二首,詩很簡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鞭r民在地里鋤禾苗,盛夏之際,赤日炎炎,農民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禾苗根部的泥土里。誰知道我們盤中的米飯,每一粒都是用農民的千辛萬苦才換來的??!這首短詩,我們應該把它寫成條幅,懸掛在大學的食堂里,更要懸掛在那些高檔酒樓的豪華餐廳里,讓每一個來吃飯的人都重溫一遍,都要懂得愛惜糧食,要知道每一顆飯粒都是來之不易的。有時候我從報上看到報道,有些富豪一擲千金,一桌酒宴花費幾萬元錢。當然,如果他的收入是合法的,如果他本人情愿那樣消費,那么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我們是不能干預他的。但是假如他是我的朋友,我就一定要規(guī)勸他,勸他想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格言。節(jié)儉是美德,樂善好施更是美德。你要是嫌自己的錢太多的話,完全可以去救濟弱勢人群嘛,干嗎要這般的揮金如土!當今社會上并不是沒有貧困的人群,況且只要你想想李紳的這首詩,想想盤中的食品都是來之不易的,就根本不會再有心情去擺什么排場了。

另一首具有類似功能的唐詩,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也是同情農民的。這首詩在現代的遭遇很有意思,它本來有八句話,前面四句是:“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边@是說農民太貧窮了,捉襟見肘,只好寅吃卯糧。他們又要還債,又要交租,怎么辦呢?就“二月賣新絲”,二月天呀,蠶剛剛孵化出來,就把今年的蠶絲先賣了。怎么賣法?就是抵押給人家,先借一點錢來,等我的蠶結了繭,繅了絲,再把絲交給人家?!拔逶录g新谷”,五月里水稻才插秧不久,哪來的新谷?只好先“賣青”,就是預先把秋天的谷子賣出去,到時候真的收割了再還給債主。“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表面上看這樣做可以渡過眼前的難關,但實際上造成了更大的災難,就像是把農民心頭的肉給挖去了!近代以來,這四句詩常常被作為獨立的一首詩,選進各種唐詩選本中,還曾經選進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但事實上這首詩原有八句,剛才講的只是它的前面四句。那么為什么現代人要把后面四句刪掉呢?這樣不是不完整了嗎?讓我們看看后面的四句是寫的什么:“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痹瓉砗竺嫠木湔f到皇帝身上去了。詩人說,我希望君王的心變成光明的蠟燭,這根蠟燭的光不要老照著穿著綾羅綢緞的富人的豪華宴會,而要照照窮苦人家逃荒拋下的破草房。為什么現代人常會把這四句詩刪節(jié)掉?我想原因可能是這樣的:詩人,也就是晚唐的聶夷中,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君主關注社會上的窮苦百姓,希望皇帝出面來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詩人沒有號召人民起來斗爭,起來推翻封建制度。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唐代的詩人,聶夷中能這樣寫詩,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這首詩的前四句固然好,對貧苦農民的窘境的描寫可說是入木三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也是真摯、深厚的。但是后面四句詩也并非沒有價值,在封建社會里,一個讀書人的希望當然只能寄托在君主身上嘛。即使拿到今天的社會來,后面四句詩也依然有意義。當然我們今天希望的對象不是君主,而是社會上比較強勢的人群,就是公務員、企業(yè)老板、新聞媒體的大腕等等富裕的人,有權力的人。你們的目光不要光盯著香車寶馬,盯著豪華的宴席,你們應該多看看社會的弱勢群體,多看看貧窮落后的農村,看看城市里那些貧困的角落。也就是說,今天的強勢人群也應該讓自己的心變成一根根光明的蠟燭,也應該“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總而言之,唐詩中描寫民生疾苦的詩篇,有很多都非常優(yōu)秀。盡管唐代詩人所揭露的那些具體的內容,像安史之亂,早已成為歷史了,有些現象也許永遠不會重現了,但是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有它本身的問題或弊病,都需要詩人或其他有心人來予以揭露,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唐代詩人針對民生疾苦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也許是迂腐不切實際的,但是他們通過這類主題所傳達出來的仁愛精神,那種關注社會上的窮苦人群,同情社會上的不幸人群的精神,卻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民生疾苦主題的唐詩,對于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最主要的價值就在于其中蘊涵的仁愛精神。我們的國家雖然不會爆發(fā)安史之亂,我們的人民也不再住在漏雨的茅屋里,但是我們的社會依然需要仁愛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愛心的和諧社會?,F在大家都說要建設一個法治社會,這當然很重要,但是假如一個社會只有法律的尊嚴,那么即使大家都遵守法律,都不觸犯法律,但那樣的人際關系必然是冷冰冰的,大家互不侵犯,卻缺乏溫情和關愛。只有充滿仁愛之心的社會才是溫暖的,才是真正和諧的。所以我認為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讀讀民生疾苦主題的唐詩無疑是非常有益的。讓我們經常聽聽杜甫、白居易的聲音吧!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