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 自是閑人足閑趣,本無心學(xué)野僧家。
——陸游《夏初湖村雜題》 詩人陸游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然后烹茶品茗,并自嘲說,這真是典型“閑人”才會享受的“閑趣”。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 “不假日色,不資寸土”、“耐苦寒,安淡泊”。 對于文人士大夫來說,菖蒲不沾污泥,僅僅憑借凈石與清水生存,顯得有一種象征意義,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鏡影。 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風(fēng)氣興起的時期,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fēng)相符合,因此,點綴石頭、生滿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書房中流行的細節(jié)。 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流行植菖,甚至,有“無菖蒲不文人”的說法,可見菖蒲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菖蒲自古就為花草神品,古代文人把菖蒲與蘭、菊、水仙并稱“花草四雅”。 生野外則生機盎然,著廳堂則亭亭玉立,飄逸而俊秀。附石種植,更是雅不可及。 茶室,必定要有些花花草草。太張揚的花不好,太艷,太香,怕都會擾了茶室的清凈。菖蒲正好,青草離離,幾抹翠色,看一眼,心里便潤潤的。 從前人們把菖蒲當作神草?!侗静荨ぽ牌选份d曰:“典術(shù)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菖蒲以九節(jié)為寶,以虎須為美,江西種為貴。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須、劍脊、香苗、臺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
人們在崇拜的同時,還賦予菖蒲以人格化,把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yǎng)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數(shù)千年來,一直是中國觀賞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種。
菖蒲是著名的植物,來歷很早。 據(jù)說有個名字叫“堯韭”:由形似命名,雖然跟吃密切相關(guān),還是重味道,卻仍讓人懷念古時的圣王時代。 那是遙遠的日子,天下春風(fēng)駘蕩,萬民同樂。從歷史來看,這,當是不容易的。
古來許多詩文將它贊頌,大致是因為這植物“不資寸土,不假日光”地活著,的確像極不食人間煙火的文人:可以清人之心,動人高蹈遠隱之思,這種高雅出塵,是讓人敬慕的。 |
|
|